• 微信

萨镇冰 严复等一批精英

时间:13:38:54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25评论:0

萨镇冰:穷达身外事,不改故人情

他的名字在民国一堆的大佬中,也许并不是十分地响亮,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他从太平天国一直走到了新中国,历四朝而不倒,是唯一的一位活到新中国的北洋高官,能与他比肩的,怕只有五代时期的冯道了,他就是被称为爱国将领的萨镇冰。

我这里全然没有贬低萨将军之意,相反,我对历十朝而不倒的冯道是充满好感的,在那个比民国还糟糕的乱世,对冯道来说,谁当皇帝并不重要,只要人民在避免战乱,就是好皇帝,他心系民众,菩萨心肠,至于堆给他的头上的那些高官头衔是不在意的,相当于蒙古国的海军部长一般,有毛个用处。

从现在来看,对萨镇冰的评价是赞誉满满,妥妥的正面形象,但是,要说他为国家和民族做了立下了哪些功绩,大概就是心地善良,有正义心,反对战争等等,当然,还有晚年的热心慈善。

作为一位出身世家,与袁世凯同龄的海军名将,起点是相当高的,但他在历史舞台上,始终没有出现在中心的位置,人们只能看见他的一个背影,显得很模糊。

说他几乎是一位旁观者也许有些过分,然而要说他对历史的进程有哪些功绩,也是要费一番周折的,因为,他出彩的机会并不多,当然,如果要准确的话,应该说他失去过很多出彩的机会。

“萨”姓绝对是小姓氏,不是现在电视上有个萨贝宁时常在眼前晃,可能没几人知道还有这个姓,而我知道在元朝时,有个叫萨都剌的大诗人,背得他的“风雨孤舟夜,关河两鬓秋”诗句。

至于其他名人,大概就只知近代学者萨本栋,再有一个便是在湾岛邮票识得的,抗战中指挥“中山舰”同日寇血战而壮烈殉国的萨师俊。

这个姓氏的先祖应该是色目人,大致就在新疆一带,后来辗转多地,最为著名的是雁门萨氏,不知萨镇冰是不是这一支的后人,有人传其祖上是忽必烈之辅臣,不过无考。

马尾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的前身

萨镇冰的父亲因为同晚清重臣,亦是林则徐女婿的沈葆桢交好,而时任南洋大臣的沈总督正在积极组建南洋水师,并且创办了马尾船政学堂以培养后备人才,于是,望子成龙的萨老爹便将刚满10岁的送了进去,谁料想,天资聪颖的萨镇冰毕业时竟然全科第一,看来,这基因的强大,不服是不行的。

毕业后,萨镇冰在“扬武”舰实习,不久调福建水师巡洋舰旗舰扬武任职,因业绩突出,与刘步蟾、方伯谦,被保送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学成回国后晋升为参将,任威远舰管带。

及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不知何故,他未能参战,却是率军坚守威海卫门户的日岛,在日舰的狂轰滥炸及登岛日军的进攻下,坚守11天后,在接到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命令后,方才撤离。

1895年拍摄的被炸毁的日岛炮台。

随着丁汝昌和刘步蟾等人的自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萨镇冰及所有残存的水师官兵被革职回乡,目睹了战败全过程的萨镇冰痛心疾首,成为他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痛。

经此一役,中国的海防力量损失殆尽,自此以后,尽管偶尔还有购买战舰,但无论是吨位和士兵的素质,都不及鼎盛时时期的海军了,随着后来朝廷又订购了几艘战舰,大概就只能在内河应景,直到1903年萨镇冰担任北洋海军统领后,才开始进行海军的重建。

他首先在烟台创办水师学堂,专门培养海军将领,等到清王朝两年后,正式任命他总理南北洋海军后,更是全面着手海军的复兴大业,成效卓著,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成为清朝廷海军的最高统帅。

1909年,萨镇冰随载洵考察欧洲,左二

武昌起义爆发后,萨镇冰率领海军到达武昌水域,试图海陆两栖夹攻革命党,此时被推举为起义军都督的黎元洪,以前不但毕业于水师学堂,而且还在北洋水师中服过役,算来与他有着师生之谊,于是黎都督书信与萨镇冰,求勿炮轰助阵,言辞甚切,其中有言曰:

“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

不知是萨镇冰感其言,还是其他原因,反正在武昌起义的过程中,萨镇冰麾下的舰队没有向城中开炮,变相的帮助的革命党人,所以,在民国建立的过程,萨镇冰可以视为有功之人。

对萨镇冰没有助阵镇压革命党的原因,说法多多,作为决定双方胜负的决定因素,他的选边站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助汉则汉赢,助满则满胜,犹如当年韩信之于刘邦和项羽一股。

平心而论,萨镇冰对清王朝还是怀有很深的感情,不然张勋复辟,溥仪登位时,会授萨镇冰海军部尚书一职,因为张勋知道,在海军军官中,只有萨镇冰还算“自己人”。

作为一个由满清政府一手扶持起来的大员,萨镇冰视革命党为叛逆也是当然之事,但他却又不愿意充当打手,来镇压这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于是,他干脆称病,远离了这对他来说的“是非之地”。

临行前,他对手下的官兵说:“作本人厕身海军垂30年,屡历战争,从未一获胜利。

现在同室相残,即胜亦不足以为荣,长此迁延,既无以对朝廷,更不便附和民军,今以舰队付君等,愿君等好自为之。

而一直想将革命党一鼓荡平的冯国璋,一把大火将汉口烧为灰烬,也激怒了水师的官兵,他们不愿意再为清廷卖命也是其重要原因,遂消极厌战,有的甚至上岸参加了革命军。

正如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汇报中所言,“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但是,要将萨镇冰的作用抬高到决定武昌起义成败的高度,肯定是有偏颇之嫌的,因为,他已离开了。

在后来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无论是袁世凯还是黎元洪,包括冯国璋等人,都竭力拉拢他,封他为海军部长等职,他也来者不拒,期间他还在徐世昌的主导下,代理了民国总理。

这是一段“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期,以萨镇冰的立场来看,统统都是篡逆的行为,但他又不敢公开抗拒,所以,便消极怠工,自然就不会有什么功业能载入史册。

1921年后,他除了担任过北洋政府的福建省长,以及所谓的顾问外,此时已60多岁萨镇冰基本上处于赋闲状态,不过,当李济深等人发动“福建政变”时,他表示支持,抗战爆发后,他赴多地宣传抗日,1946年,被民国政府授予二级上将。

不得不说,蒋介石对萨镇冰是不太欣赏的,早在十多年前,他便对那些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声誉还说得过去的旧军人,如早期的吴佩孚等人,以及后期那些曾经反对他的李宗仁,冯玉祥等等,都授了上将衔,如果不是萨镇冰活得够长,怕是没这荣誉傍身的。

这也可以理解,蒋介石也是下得了狠心之人,刺杀陶成章,率队攻打清总督衙门,这样的人,如何会对在他看来畏首畏尾的萨镇冰有好感,能当个菩萨供起来,就是最大的安抚了。

退休后的他,如果说对社会的贡献,大概就是在家乡做些慈善了,他修桥铺路,造福乡梓;国民党败退台湾前,李宗仁劝他前往台湾,但已90多岁的老人,比同样选择留在大陆的黄金荣还老,如何还能经得那般地颠沛流离之苦,于是他选择了留在大陆。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

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这是他得知志愿军攻入汉城时,想起57年前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惨败时,挥笔写下的一首诗,老将军此时的心情肯定是万分地激动,是对中国军人和新政府由衷的赞叹;读此诗,颇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感,可惜的是,第二年他便在福州逝世,终年94岁。

观萨镇冰的一生,当是一位宅心仁厚之人,但在历史前进的浪潮滚滚向前之时,他犹疑不定又畏首畏尾,随波逐流又随风而逝,这也导致了他的进退失据,一生几乎都碌碌无为。

当他那些儿孙辈的学生和后进们,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中呼风唤雨之时,他却如一个旁观者,默默地注视时历史的走向,看着这些人一个个地将他反超而无动于衷。

这是他的能力所限还是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敏感,我不敢臆测,但我总觉得他生性怯懦守旧,这也是他一直沦为局外人现状的根本原因,也让人感觉是很可惜,我只能说,萨镇冰的一生,胜在长寿。

“穷达尽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这是挂在冰心父亲家中的一幅对联,是当年萨镇冰写给她父亲的,从这里不但能看出二位老者深厚的友情,也能体味出萨镇冰对世态的一种态度,也许,这世间的起起伏伏和风风雨雨,于他来说又有何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