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雅尔塔会议 (“开罗会议”的景象)

时间:15:02:59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6评论: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糖葫芦

编辑|t

1945年2月4日,美英苏三国的领导人聚集在了黑海之滨的皇宫里。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已经十分明朗了,德国和日本的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个远离喧嚣的地方,三国的领导人正在为密商讨着“如何处置战败国”以及“如何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在雅尔塔召开的这次私密会议,直接改变了二战之后的国际局势。

甚至直到今天,由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制定的雅尔塔体系依旧在主导着世界。

每到雅尔塔会议的周年纪念日,各国的和平人士都会聚集在一起纪念这次会议,并回想与之相关的历史。

那么,二战三巨头到底是如何利用雅尔塔会议改变世界的?著名的雅尔塔体系又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如今的人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这段历史呢?

(雅尔塔会议的景象)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无可奈何的选择

美英两国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在雅尔塔会议召开之前,其实美国和英国都曾经想过让中国替代苏联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早在1941年,美英两国的领导人就拉着当时的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一场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对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作出了规定,也明确要求了日本必须归还甲午战争之后侵占的所有中国领土。

当时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强敌入侵。

但罗斯福硬是凭借着个人威望将蒋介石推到了世界政治领袖的位置上。

事实证明,蒋介石也的确坐不稳三巨头的交椅。

即便到了战况无比明显的1944年,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也依旧令人失望。

国民党政府甚至创造了37天之内连丢38座县城的惊人败局。

仗打到这个份上,美国人再想象从前一样扶持中华民国一起来管理未来的世界,很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除了中国之外,当时世界上也就只有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所以,在国民政府的“豫湘桂大溃败”之后,美英两国的领导人不得不捏着鼻子向苏联的最高领袖斯大林发出了会议邀请函。

但苏联方面却对于美英两国领导人的会议方案深感疑虑。

直到1944年的年底,斯大林才通过苏联政府正式答应了美国和英国的邀请。

不过,苏联方面为了确保本次会议始终处于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还是要求将召开会议的地点定在苏联的领土之内。

对于这一点,美英两国的领导人倒是没有什么异议。

(苏联的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

于是,1945年2月4日,美英苏三国的领导人都聚集在了黑海沿岸的里瓦几亚行宫内。

这座行宫是沙俄帝国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所建,宫殿内部的陈设更是富丽堂皇。

但自从美英苏三国的领导人来到克里米亚之后,他们几乎都没有心情去观赏行宫内部的壮丽景象。

因为早在本次会议召开之前,三国的领导人就已经命人制定好了本国的诉求方案。

(克里米亚的风光)

各怀鬼胎的谈判

由于美国还需要在太平洋地区抵抗日本的海陆联军。

一旦将来美军登陆日本,势必会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所以,罗斯福的第一诉求就是要让苏联终止与日本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立刻对日宣战。

英国首相丘吉尔则希望苏联能够在二战之后允许东欧的部分国家成立“民主政权”,如此一来,就可以在西欧和苏联之间建立起一个战略缓冲带了。

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则认为,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因此,苏联必须取得战后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权。

(英国的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而且,当时的苏联红军已经进入了波兰和匈牙利境内。

让这些地区的苏联红军撤出已经被占领的土地也是完全不现实的。

因此,从这次会议一开始双方就是各怀鬼胎。

罗斯福是第一个看出这些问题的领导人。

他不断用好言劝说苏联和英国的领导人,希望他们能够放弃对东欧的争议,暂时将目光放在全局上。

很快,斯大林就接受了罗斯福的提议,丘吉尔也答应暂时搁置有关东欧的争议。

紧接着,三巨头便开始商议起了关于战后对德国实施分区占领的议题。

(二战中的苏联红军战士)

会议召开的时候,苏联元帅朱可夫已经带兵打到了柏林东部的地区。

面对唾手可得的柏林城区,斯大林自然不愿意放弃。

斯大林认为,应该由苏联红军负责主攻柏林并对柏林实施完全占领。

但罗斯福和丘吉尔则认为,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因此这座城市应该由美、英、苏、法四国一起划分区域,分别占领。

起初,斯大林并不同意丘吉尔和罗斯福提出的这个占领方案。

斯大林认为,柏林如果是苏联红军打下来的,自然就应该由苏联红军占领。

(二战之后德国地分区占领图)

但丘吉尔和罗斯福却坚持要从中分一杯羹。

最后,苏联为了能够尽快击垮纳粹还是同意了分区占领的方案。

但作为交换,丘吉尔和英国政府不能再对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政权指指点点。

另外,三国还商议了关于成立联合国的诸项事宜。

罗斯福诚邀苏联作为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加入这个组织。

罗斯福向斯大林保证,联合国成立之后,将会设立五个常任理事国,而苏联必将是这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富兰克林.罗斯福)

为了能够让苏联这个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更加稳固,苏联也必须在未来的对日作战上有所表现,才能够让二战之后的世界各国心服口服。

按照罗斯福的设想,苏联应该出兵日本本土替美军分担一部分登陆日本的伤亡代价。

而后,美国和苏联在对日本实行分区占领,帮助日本实现政治民主化。

但苏联方面一再表示,苏联和日本之间没有巨大的利益冲突。

况且,苏联目前的主要目标还是对付纳粹德国。

如果在这个时候就对日本突然宣战,这对于苏联是十分不利的。

(二战中的日本军队)

尽管本次会议上的三巨头没有就太多具体的事项达成共识,但三方已经就战后的世界格局做出了一份最基础的规划。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格局体系也被称为“雅尔塔体系”。

而在雅尔塔会议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也骤然突变。

随后发生的一切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一些影响甚至持续到了今天。

(战争当中的苏联红军)

绵延至今的“战后余波”

在雅尔塔会议的最后,英苏三国的领导人决定了要择期再一次召开会议商讨进一步的事项。

但美国总统罗斯福却再也没有参加会谈的机会了。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突然因病去世,倒在了第四个总统任期之内。

紧接着,罗斯福政府的副总统哈里杜鲁门接过了罗斯福手中的权力。

相比起罗斯福而言,杜鲁门对于邀请苏联对日开战没有那么热衷。

杜鲁门寄希望于用投放原子弹的方式逼迫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攻克柏林的苏联红军)

但到了1945年七月,所有人都能看出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苏联必须趁着这个时候再给日本致命一击,以让自己在亚太地区获得更多的利益。

1945年八月,苏联方面正式撕毁与日本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红军开始从多个方向对盘踞在中国东北和北海道地区的日本军队发动摧枯拉朽的打击。

很快,苏联红军就占领了伪满洲国和日本北方的几个岛屿。

随后,杜鲁门下令美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的裕仁天皇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的关东军士兵)

在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后,战后的国际局势也的确如当初雅尔塔三巨头所商议的那样持续发展。

苏联作为二战中牺牲最多的国家,理所当然地控制了东欧地区。

而英美法等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的好伙伴,相继成立了北约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这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对抗也被后人称为“冷战时期”。

在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将东北地区的领土移交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而日本北方那几个被苏联红军占领的岛屿,至今仍然被牢牢地控制在俄罗斯的手中。

(进入东北之后的苏联红军)

二战之后的历届日本政府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北方四岛的索取,可俄罗斯非但没有要归还这四个岛屿的意思,反倒将这些岛屿建设成为了专门针对日本的军事基地。

如今,俄罗斯海军频繁地在日本海附近开展军事演习,令无数的日本人感到胆战心惊。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其实也是雅尔塔体系所造成的余波之一。

另外,雅尔塔会议期间,三国首脑商议建立的联合国组织也仍旧在正常运转着。

只不过,随着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国的势力的失衡,联合国已经沦为了美国人发号施令的平台。

(“北方四岛”的风光)

我们在如今的世界中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当年雅尔塔会议留下的影子。

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过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但战争之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和平发展的局面却真真切切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无论人类的历史如何发展,和平必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的希望。

而一个稳定有序的国际政治格局,也更加有利于维持和平的局面。

如何让人类在和而不同的环境下持续发展下去也恰恰是时代给予每个人的考题。

参考文献:

Yalta conference shapes the postwar world - archive, February 1945 The Guardian

Yalta Conference: How the post-WWII order was decided and the Cold War began Alice Tidey

WWII HIGHLIGHTS FROM THE TRUMAN LIBRARYS ARCHIVES AND COLLECTIONS THE YALTA CONFERENCE

77 Years From the Yalta Conference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s

Your guide to the Yalta and Potsdam conferences, 1945 Charlotte Hodgman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