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胡适 “适之先生曾是我的楷模

时间:12:59:26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5评论:0

1948年,面对毛主席的苦苦挽留,胡适没有半点犹豫,收拾行囊后便登上了去美国的飞机。

毛主席听说后感慨的说道:

,如今既然留不住,就让他走吧。

胡适为何坚持要走呢?他与毛主席之间又有什么渊源?

新文化的旗手

1917年1月,此时的胡适虽然人仍在美国念书,但他的名气早已响彻中国。

究其原因,乃是他往《新青年》杂志上寄去了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

这篇文章通篇谈论的是文学,而且语气较为温和,讲的是“改良”而非“革命”。

但陈独秀依然为之拍案叫绝,在他的支持下,胡适的这篇文章发表在《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五期。

随着文章的发表,在大江南北的有志青年都拜读了这篇大作,有不少人更是想见一见胡适。

这其中,就包括毛主席。

毛主席早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已经开始读《新青年》了。

而这次的《文学改良刍议》,毛主席也认真的拜读了多遍。

尽管毛主席也希望能见一见胡适,可此时两人相隔万里,毛主席也只能在他的文章中了解一下胡适了。

当年五月份,胡适终于回到了祖国。

之后,在陈独秀的推荐下,他在北京大学担任一名老师。

从此之后,胡适又陆续在《新青年》上写了不少文章,举起了反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大旗。

胡适不仅从理论上支持白话文,他还尝试着在实践方面支持白话文。

胡适曾写了中国的第一首白话诗,他还创作了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

如此种种,使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声名鹊起,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运动领袖。

而毛主席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心里自然也将陈独秀与胡适视为自己的楷模。

当时的北大,也是众多青年中的理想学府。

但当时的毛主席身为学生,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沿途路费与餐费,所以对于胡适,毛主席一直是心有仰慕,但未曾谋面。

直到1918年,毛主席才终于有机会得以与胡适见面。

当时,因为留法资金不足,毛主席离开湖南,来到了北京。

初到北京的毛主席,因为囊中羞涩,所以急需找到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

在朋友的帮助下,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做了一名“书记”。

在当时,“书记”的工作主要是清扫房间和整理一些图书。

就这样,毛主席在北大安顿下来。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毛主席便开始在北大旁听一些课程。

有了时间的毛主席,自然也没有忘记拜访胡适与陈独秀。

在北大这段时间里,毛主席与胡适两人由相识变相熟。

毛主席时常去向胡适请教问题,而胡适也十分欣赏毛主席。

胡适在晚年时,曾经公开说过:

“我的学生毛泽东,是共产党里面白话文写的最好的一个。

胡适为毛主席而自豪,毛主席也一直都把胡适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只是,这样的关系没有持续太久,毛主席和胡适最终分道扬镳。

道不同不相为谋

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不久,陈独秀就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

这两篇文章,冥冥之中注定了两人今后的道路:“改良”与“革命”。

事实上,胡适一直都主张自由与民主。

在美国留学多年的他,其思想也深受其影响。

胡适的骨子里,是英美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只是他前期一直主张“二十年不谈政治”,因此才没有显现出来。

照胡适看来,谈政治革命太过激进,是要流血的。

因此,他主张进行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这样的主张非常符合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需求,而在五四运动之后,胡适便渐渐在广大青年人中失去了号召力。

五四运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时的胡适看着手底下的学生都去投身于政治事业,他非常着急。

后来,他甚至主张学生应该埋头读书,少参与这些政治活动。

他的这一论断立刻招来了各界人士的反对,而他所追求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事实上,就连胡适自己,也没能摆脱“不谈政治”的承诺。

1919年6月,陈独秀因为在北京分发进步传单而被捕,而他的被捕,直接关系了《每周评论》期刊的发表。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等人专门创立的期刊,它以评说时事,发表看法为主。

陈独秀在被捕之前,就担任《每周评论》的主编一职。

陈独秀被捕后,胡适一方面积极营救,另一方面,他也暂代了《每周评论》的编辑一职。

在胡适之前,《每周评论》上发表的多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些分析。

可在胡适的带领下,《每周评论》改变了方向,他开始调转矛头,批判马克思主义。

尤其是在他的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里,更是明确的表明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反对。

胡适的文章招来了很多人的批评,李大钊专门写了文章进行批驳。

毛主席自然也不赞同胡适的主张,在他看来,胡适的主张过于保守。

当今的中国只有进行彻底的武装革命,才能从旧中国的泥沼中走出来。

尽管二人的主张不同,但在毛主席的心里,胡适仍然是可以团结的进步民主人士。

彼时的胡适,虽然与毛主席的联系不像之前那样密切了,但两人之间的情谊还在。

从担任《每周评论》编辑之后,胡适开始参与到政治中来,他开始在蒋介石政府中担任职位。

而随着他在政府里的官职越来越高,胡适与蒋介石也就走的越来越近,与共产党走的越来越远。

渐渐的,胡适由一个革命者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而他坚定的“拥蒋反共”思想,也让他与毛主席的关系变得恶化。

人民的敌人

1945年9月,胡适在一片欢呼声中出任了北大校长一职。

此时的胡适早已在蒋氏王朝从政多年,他的内心已经偏向了蒋介石。

在全面内战即将爆发之际,胡适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其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

但毛主席念及胡适作出的历史贡献,仍然多次向其抛去橄榄枝,希望他能回到共产党的怀抱中,为人民做事。

1948年,就在解放军包围北平之时,胡适仍在北平尚未离去。

毛主席得知后,仍然请来清华教授吴晗,让他去劝劝胡适。

吴晗找到胡适后,诚恳的对胡适说:

“毛主席说了,只要你留在北平,将来仍然可以做北大的图书馆馆长。

可惜胡适对共产主义怀有深深的敌意,他根本不相信毛主席的允诺。

面对吴晗的劝说,胡适只是冷笑了一下,就头也不回的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另一边的毛主席得知后,并没有派人去拦。

毛主席只是静静地闭上了眼,仿佛在回忆他与胡适的过往。

一会后,毛主席睁开眼,缓缓说了句:

“胡适先生曾是我的楷模,如今既然留不住,就让他走吧。

早在抗日战争时,胡适就曾被蒋介石委任为中国驻美大使。

如今在国军即将败退之际,蒋介石打算让胡适来到美国,宣传国民党,积极求得美国的帮助。

胡适来到美国后,做了一系列诋毁共产党的事情。

他创办了反对共产党的杂志《自由中国》,在文章中,他继续鼓吹自己的自由思想,污蔑中国革命。

胡适还把我党提倡的人民民主专政丑化为一种“极权”统治。

胡适在美国期间,曾有一批反对共产党也反对蒋介石的“第三势力”组织找到他,希望胡适可以高举自由主义的大旗,成为他们组织的领导。

但此时的胡适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胡适了,他对着“第三势力”的负责人说道:

“在目前的潮流中,不是共产就是反共产,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余地的。

言毕,胡适还进一步鼓动他们反对共产党。

由此可见,胡适的“拥蒋反共”思想已经到了冥顽不化的地步。

看着胡适在国际上大肆散播对新中国不利的言论,毛主席再也不能坐视不理了。

很快,在大陆上就开始了一股“倒胡”的潮流。

胡适留在大陆的小儿子在报纸上公开宣布,与胡适脱离父子关系,就此决裂。

而胡适那些留在大陆的朋友,同事们,也纷纷加入了批判胡适的阵营里。

一时间,胡适在大陆受到了万人唾骂,而他本人的名声也变臭了。

1957年,毛主席还专门给胡适写去一封信,希望他能回大陆,为人民做贡献。

但胡适仍然固执己见,决心以后定居台湾,除非反攻大陆成功,否则绝不回去。

而在台湾,胡适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胡适所提出的自由主义很显然不利于蒋介石的统治,蒋介石早就对胡适心怀不满。

只是胡适一直以来的“拥蒋反共”立场,才让蒋介石一直隐忍。

随着胡适对台工作的指指点点,蒋介石再也无法忍受,他趁胡适访美之际,派人逮捕了《自由中国》的实际负责人雷震。

而胡适被警告后,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动。

晚年的胡适不再像之前一样,张口闭口就谈“自由主义”,他开始变得沉默,变得郁郁寡欢。

1962年,胡适突发心脏病而死,享年70岁。

结语

胡适的政治思想饱受非议,但无论如何,他的功勋是不能磨灭的。

胡适一生自早年开始,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

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而他所标榜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在今天看来,也不是全无益处。

只是,胡适身处在历史的洪流中,有谁会在意他的主张呢?

胡适的命运,某种意义上代表的,其实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悲剧。

作者:第一页

编辑:二爻

参考文献

马瑞.胡适晚年(1949~1962)政治生活述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29-33.

沈卫威.晚年的胡适与蒋介石[J].文史精华,1996(01):20-26+35.

于生.批判胡适的反动政治思想[J].江苏教育,1955(Z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