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且存在滞后效应

时间:12:55:39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8评论:0

引言

美国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原因,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社会背景,受战乱和国际环境的影响,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低迷,民众情绪普遍较为悲观,凯尔斯主义因此风靡全国,政府为解决就业及生产问题,拉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采取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政策,造成了高额的负债率及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

在60年代以前,经济周期的波动更为剧烈,尤其是在1950年、1955年和1959年,经济周期的波谷远远低于金融周期的波谷;同样,经济周期在1951年、1956年处于波峰状态,远远高于金融周期的波峰。

在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即使政府交替采取财政紧缩和财政赤字政策,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市场建立信用货币制度,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运行轨迹和趋势变得有些复杂,尤其是金融周期,其波动频率和幅度明显高于经济周期,这一特征在2009年以后表现的更为显著。

直观来看,金融的运行轨迹似乎快于经济,即金融周期的波动引领着经济周期,但是两者的波动轨迹并不相似,而是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定的“双挂钩”政策已显露弊端,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国际对黄金的需求居高不下,这严重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美联储大量发行美元以防止矛盾激化。

不过这一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消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的矛盾诱因,反而导致美元泛滥并迅速贬值。

美国“滞胀”现象难以解决,经济陷入低谷,凯恩斯主义失灵,对应着1980年以前经济波动下降并使经济周期达到波谷的收缩部分。

到80年代,政府采取货币供给学派提出的货币紧缩政策,通过货币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生产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经济从波谷开始回升,此后经济周期处在波动上升的扩张阶段。

联系当时美国的经济背景可知,美联储为恢复经济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无论是改变货币政策,还是调节利率并增加私人信贷,都离不开对金融的宏观调控。

也就是说,美联储试图通过影响金融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就是金融周期的波动引导着经济周期的波动。

此后,信用货币制度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放松了对货币的限制,美国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迅速实现经济发展,大力扩张金融行业。

到90年代中,由于金融市场出现融资杠杆过大、信用萎缩等现象,金融再度陷入低谷,金融市场的萎靡对经济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影响,并且该次金融周期的收缩阶段明显先于经济周期,且其波动显然更加剧烈。

之后,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金融体系本身的灵敏性,美联储对金融活动的调控更加迅捷,从方针政策的制定,到金融市场的恢复,几乎不再存在时滞效应,金融能够从波谷迅速恢复并飙升到波峰。

但是,金融活动对外界与日俱增的敏感性同样导致金融周期从波峰跌入波谷的时间大大缩短,且发生时几乎没有征兆,十分突然而猛烈。

金融波动的扩张期

在90年代中后期,金融发生了两次剧烈波动,而当期经济几乎没有明显波动,或者说,仍处于缓慢波动的扩张期。

到21世纪初期,金融周期频繁而剧烈的波动使经济周期开始进入收缩阶段,并缓慢的降至低谷,此后,受到繁荣的金融市场的影响,经济状况又逐渐好转。

2004年的金融危机使金融周期跌入波谷,此后又发生了或扩张或收缩的波动,但对当期经济的影响很小,经济曲线的变化并不十分显著。

进入21世纪后,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带动经济形势高涨。

直到2008年爆发了一场席卷美国房地产业、股债市场、信贷行业等诸多领域的金融危机,股价狂跌、资金链断裂造成的资本泡沫化在全美境内迅速蔓延并波及其他各国,无数公司、企业、机构因此破产。

可以说,该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破坏力和影响范围堪称史无前例,各个行业领域无一幸免,金融领域遭受的毁灭性打击迅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2008年左右,金融周期几乎没有征兆的迅速陷入低谷,随后影响着经济周期下行至波谷,而且,该次周期波动的波谷基本达到史上最低点。

大约到了2010年,金融市场再度繁荣,迅速攀升至波峰,国内经济也同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此后,金融继续进行周期性的波动,分别在2012年、2015年、2017年左右达到了波峰,在2013年、2016年、2018年左右陷入波谷,且无论是繁荣还是萧条,其波动幅度都比以前更加剧烈。

更重要的是,金融波动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而且,两者的波动和走势看起来也并无相似之处,经济周期的波动显然比较温和。

结合实际情况,这可能是进入新时代以后,长久的经济繁荣现象使全社会弥漫奢侈消费之风,且美国民众已经习惯面对频繁波动的金融市场,其消费习惯和生产活动都难以改变,再加上盲目乐观的心理,所以对经济的影响并不那么剧烈和明显。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耦合性很强,两者的波动具有高度相关性和长期协同性,并且这种相关性几乎不存在滞后性。

其中,经济周期的波动在时间上略微领先于金融周期,但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很小;而且,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比金融周期更加剧烈;再有,金融和经济的周期性具有极弱的长收缩短扩张的非对称性,正是因为这种非对称性的特征非常不明显,可以将两周期的波动视为对称的。

在信用货币制度阶段,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运行趋势和波动状况要复杂的多。

两者的耦合性明显不如之前。

两者的波动同样具有长期协同性,但是相关性不是很高。

很显然,在信用货币体系的大环境下,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打破了以往经济为主、金融为辅的格局。

使经济引领金融的局面发生逆转——金融不仅在时间上领先于经济,且波动的程度也更加剧烈;而且,金融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再是对称的,金融周期的剧烈波动体现在它具有的极鲜明的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特征。

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与之恰好相反,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长收缩短扩张的波动特征。

这种截然相反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周期波动达到峰值,金融市场内的资本泡沫骤然破灭的速度远远快于实体经济萎靡萧条的速度。

尤其,这一现象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明显。

美国极端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随着信用货币制度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国际市场放宽了对美元的限制,美国金融和经济的周期波动状况发生了逆转性变化,实体经济主导的型经济格局逐渐转变为金融主导的经济格局。

事实上,日本和德国的崛起冲击了美国及其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但本质上来说,国际市场建立的信用货币制度仍然是以美元为中心,当美元的金兑换本位制被打破以后,美国的金融活动更加不受约束,极大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如果说这种发展是张弛有度、有条不紊的,那么,它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完善经济市场体质缺陷。

但是,当金融发展到一定高度,就会脱离实体经济,呈现相对独立的波动特征。

随着独立性的日益显著,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溢出影响逐渐变弱,两者的关系愈发微弱,这一点,通过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金融和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得到验证。

在这种局面下,必然会导致金融的发展愈演愈烈,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运行逐渐脱离了原本并行的波动轨迹,表现出愈发显著的金融主导型经济特征。

这种经济格局的特点在于,一方面,金融风险与收益率的强烈不对等性吸引着无数投资者前仆后继地投身于金融市场,极大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资金高度泡沫化,原本就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愈发呈现相对独立和高度现代化的特征。

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涌入金融市场必然造成实体产业资金不足,发展相对萎缩,国内实体产业循环脱离了资金循环,产业空洞化现象出现并愈演愈烈。

结语

总的来说,现如今,美国市场内金融的存在早已不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主导型经济背离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初衷,这就导致美国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国内呈现出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与相对空洞化的实体经济并存的极端二元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