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空穴来风 梁启超《续论市民与银行》

时间:19:30:47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8评论:0

空穴来风(成语学习)

“空穴来风”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这似乎也是近些年的事,以前好像人们不如现在这样喜欢使用这个成语。

风浪

“空穴来风”出自《风赋》,见《文选》卷十三,署为宋玉所作。

赋开头便称:“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这似乎不符合屈、宋诗文的习惯。

另外,“襄”为谥号,王在位时不应有这样的称呼。

所以,多数人认为这是汉人的伪托之作。

但也有人认为它们基本可以认为是宋玉所作,特别1972年山东银雀山西汉早期墓葬的出土的残简中整理出的《御赋》的面世后,更多人倾向于其为宋玉所作了。

但不管其作者是谁,《风赋》和《文选》中另外四篇署名宋玉的作品:《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对楚王问》,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对后世影响巨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篇中出现了不少至今仍十分活跃的词汇,如雄风、青萍之末、朝云暮雨、回肠伤气、西施掩面、嫣然一笑等。

在《高唐赋》和《神女赋》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巫山神女”这样的神话故事。

00:19

《风赋》中有这样句子:“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李善注:“枳,木名也。

枳句,言枳树多句也。

《说文》曰:‘句,曲也。

古侯切。

’似橘屈曲也。

《考工记》曰:‘橘逾淮为枳。

’《庄子》曰:‘腾猿得枳棘枳句之间,振动悼慄。

’又曰:‘空阅来风,桐乳致巢,此以其能苦其性者。

’司马彪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

桐子似乳,著其叶而生,其叶似箕,鸟喜巢其中也。

’”又,六臣注:“向曰:虽同托户空,其于清浊亦殊矣。

”按,李注所引《庄子》文,前者见于《山木篇》,后者今本不见,佚文。

空阅,即宋玉赋中所说的空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假阅为穴,《诗》‘蜉蝣堀阅’《传》曰:容阅也。

阅即穴。

宋玉赋‘空穴来风’,《庄子》作‘空阅来风’,司马彪云:门户孔空,风善从之。

《道德经》‘塞其兑,闭其门’,‘兑’即‘阅’之省。

《诗》‘我躬不阅’,《传》云:‘阅,容也。

’言躬不能见容,如无空穴以自处也。

空穴来风

从这一大段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宋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也见于《庄子》,唐人所编《艺文类聚》卷88及《太平御览》卷956《木部五·桐》:并见载,并有司马彪《注》曰:“门户空,风喜投之;桐子似乳,着叶而生,鸟喜巢之。

”这应该是当时的一句习惯用语,类似于今天的谚语之类。

其中“来”是招致的意思,宋玉《风赋》的话,完整地翻译就是:

宋玉回答楚王说:我听老师说,枳树枝条弯曲,所以招来鸟鹊做巢,门上有了空洞,所以招引风吹进来。

宋玉雕像

唐朝的时候,白居易在他的一组《病中诗十五首》,其序曰:

开成己未,余蒲柳之年,六十有八。

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痹之疾:体癏(guān)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

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

何则?外形骸而内忘忧恚,先禅观而后顺医治。

旬月以还,厥疾少间,杜门高枕,澹然安闲;吟讽兴来,亦不能遏,因成十五首,是为“病中诗”,且贻所知,兼以处广。

昔刘公幹病漳浦,谢康乐臣临川,咸有篇章,抒咏其志。

今引而序之者,虑不知我者或加诮焉。

(说明:这是之所以要全文引述白诗的《序》,除了觉得它以理解下面引用的白诗有帮助外,还觉得白居易对待疾病的态度,即使今天生命科学和医学、医术发达到如此程度,当面对疾病时,还是有很好的启示的。

其一:初病风

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

朽株难免蠧,空穴易来风。

肘痺宜生柳,头旋剧转蓬。

恬然不动处,虚白在胸中。

白居易在《序》中说:“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意思是大约是衰老和疾病趁着我身体衰弱的时机侵入了机体。

诗中“乘衰百疾攻”便是陈述这层意思的。

下面是两个比喻,“朽株难免蠧”意思说树木有枯朽之处,就难免会生蛀虫;“空穴易来风”则是沿用《风赋》(或者说《庄子》)旧典,门上有了孔洞风就喜欢从这里吹进屋子。

这两个比喻本体不同,喻义则是一致的,都是来说明自己生病,就是因年老体衰,免疫系统出现了漏洞,所以疾病便乘机侵入了。

青萍之末

诗后面的“肘痺宜生柳”语本《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

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

死生为昼夜。

且吾与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成玄英《疏》:“蹶蹶,惊动貌。

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椁之象;此是将之征也。

二叔游于昆仑,观于变化,俄顷之间,左臂生柳,蹶然惊动,似欲恶之也。

”(郭庆藩引郭嵩焘曰:“《说文》:瘤,肿也。

《玉篇》:瘤,瘜肉。

《广韵》:瘤,肉起疾。

《说文》亦以瘜肉为寄肉。

瘤之生于身,假借者也;人之有生,亦假借也;皆尘垢之附物者也。

柳、瘤字,一声之转。

”)

宋代时阮阅编辑的《诗话总龟》卷四十一《恢谐门下》载有五代时人包贺诗事:

包贺多为鄙俗之句,至于“枯竹笋抽青橛子,石榴树挂小瓶儿”。

又云:“雾是山巾子,船为水靸鞋。

”又云:“棹摇船掠鬓,风动水捶胸。

”虽好事者托以成之,亦空穴来风之意。

(亦见《北梦琐言》卷七“洞庭湖诗”条,文字略异,不重录,其末云:“虽好事者托以成之,亦空穴来风之义也。

”)

其大意是说,包贺好写些粗俗的诗句,像所引“枯竹”等三句,虽然可能是后人假托他的名的东西,但也是因为他自己有了这样的名声,才招致了这样的流言蜚语,就是前人所说的“空穴来风”的道理。

此后使用这个成语,其意思就这样沿袭下来了。

如:

1.龚自珍《大誓答问第二十六》:“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之。

空穴来风,自此书盛行,为名世大儒所疑。

2:“然而银行当事人,安能逃避责任?空穴来风,理固宜然。

又作“风来空穴”:

3.清·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一《西安观察沈永之误闻余得风痹,发狼巴膏见寄,戏答一诗》:“相如好色春满房,子云刻苦穷文章。

身心两费宁不匮?风来空穴谁遮及?”(诗中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病中诗》之义。

又作“穴空风来”:

4.清·唐才常《唐才常集》一《各国猜忌实情论证》:“嗟乎!物腐生蠧,穴空来风,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上述诸例,所用“空穴来风”的意思都是一致的,其用法有二:一是身体有抵御疾病的缺陷,疾病便会乘隙而入;自身有行为品行的缺陷,谣言猜忌就会初招惹过来。

尤其是用作比喻传闻事出有因或谣言乘虚而入的意思,更常为人所用。

它与今天的俗语“苍蝇不叮无孔的鸡蛋”、“无风不起浪”的意义和用法最为接近。

后来渐有望文生义者,大概只注意到了“空”和“风”两个字眼,便以“没有根据的流言”之义用之。

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资料,应是邹韬奋《抗战以来》附录《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韬奋 茅盾等):“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可能是这个意思,但也有用正确意义的可能,因手头没有这篇文章,仅凭他人引文,难作论断。

即使是邹、沈等先生用错,我们也可以直言不讳地指出其错误,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但是现在,我们在媒体上几乎见不到有人在用这个成语的正确的、或者原本的意义的使用,这当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这种现象绝非孤例,大家不妨查一下,我们媒体上流行的这几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视如己出、感同身受。

其实在汉字的读音也有类似的现象,如“不胜”,我们一向是读作“bùshēng”的,可现在媒体上却没有人这样读了,读作“búshèng”。

唐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据说也要读作“qí”了,还有电工学名词“栅极”的读音,为什么会是“shānjì”呢?photoshop中“栅格化”的读音是“shāngě”还是zhàgě呢?其实只要找一本英汉词典查一下,这两词语的英语对应的单词是不难发现的,“栅”在其中的读音是没有特别的地方的,就是应当读zhà,因为它们对应的意思就是网格、方格的意思,与“栅栏”的意思完全一致,为什么偏偏要在这里读作“shān”呢?电脑突然停留在一个页面上不动了,是qiǎ住了,还是kǎ住了呢?

虽然我也是认可“名固无宜,约定俗成谓之宜”的语言原理的,但一个沿用两千余年的成语,在极短的时间内其意义发生如此的变化,这种现象对于我们语言的发展,究竟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虽非我们一个、两个人可以评判的。

但试想,许多年以后,再有人来研究我们今天的语言现象,就像我们现在研究古代的汉语言一样来研究我们,发现我们今天的语词意义变化竟是这样的一个个错误都“正确”下来,后人会如何看待今天?况且,这样的“规范”持续下去,我们的汉语将还会按照自然语言本来的发展规律发展吗?

汉语是有着千万年传承和至少三千年可考察的历史的古老语言,语音、语汇、语法,发展脉络清晰,演变规律严谨,历史积淀丰厚。

我们不但要使用它,更应该热爱它,保护它,纯洁它。

当我们今天在各种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已经无法听到看到“看病”这样的古老而亲切的词汇却满耳、满眼都是“看医生”时,静心想来,便会隐隐感觉心头袭过一丝凉意来。

前面说成语“分香卖履”时,我自己私下里造了一个名词——“空穴来风”现象,所指即此。

我有时会问一下自己,当然我只能问自己,我们的空间站为什么不能叫“丁”字形构造,而要叫“T”字形构造呢?

文选卷第十三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