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老板别哭 当一个小老板

时间:16:57:11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3评论:0

晚上好,各位打工人。

看过我的《金融打工人语录》了么?

不得不说,最近一段时间,“打工人”们真的感动了我。

早上醒来,总有一群人振奋精神彼此共勉,写下一句句充满朝气的“早安,打工人”,下班时分,996的加班狗和007的夜归人则会彼此对视,共同po出一句打工人箴言:“累吗?觉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

就连我昨天刚建的金融打工人群里,几百个打工人无时无刻所展现的团结奋进斗志昂扬,都让我不由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想加群的,添加微信guanzhang3,备注“打工人”入群,和群里的打工人们互相激励共同奋进)

“打工人”火了,我发现很多人开始对这个词上纲上线。

一边说这是年轻人对现阶段社会分配不合理、上升渠道变窄,自己前途暗淡的一种妥协和自嘲;又一边说这预示着内卷文化下,年轻人正面的集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无产阶级的呐喊从自发转向自觉。

可其实,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大道理可言。

这个词的火爆无非是因为,今天的年轻人,终于摆正了心态。

以前总想着改变世界,干事业拼前程,现在想明白了:

打工而已……

你要我这个专注打工十几年,未来也将继续打工的资深打工人说,当个实事求是自我激励,努力与生活做斗争的打工人真没啥不好。

反正,比绝大多数想不开去创业的老板要爽多了。

据我观察,打工人们最忿忿不平的一点就是自己被剥削的身份。

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劳动换钱,想多赚钱,除了卖更多劳动没别的途径,996、007既是遭受压迫,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个人选择。

与此同时,自己干得越多,老板却赚得越多,永远追不上老板的财富增值速度,财务自由和阶级跃升的梦,不知道哪辈子才能圆。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当今社会的不公,也是打工人们无法解开的结。

于是乎,我发现,好多打工人干着干着就忍不下去了,开始信奉窃·格瓦拉的“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自己创业当老板。

毕竟,老板是剥削者,打工人是被剥削者,财富水平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最近正好有一个朋友想去创业,希望自己的收入能多点。

我给他算了一笔账:

他现在在一家国企,混得还不错,年收入40万左右。

你可能不知道,一个打工人40万的年收入,企业方差不多要支付60万的成本。

而假如他去创业,一年想赚到60万大概要做到差不多600万的销售额,暴利行业可能少点,但至少也要300万以上。

这才刚刚和他打工的收入持平而已,毕竟谁出来创业不希望收入倍增呢,那么,他的生意至少要达到千万级的销售额。

创业多久可以年销售千万?不好说,有些人一年就能做到,有些人一直到失败都达不到。

而何况,就算达到千万销售额,你总要雇团队,按时给员工发工资,还要给员工上社保,否则员工要告你的。

我国目前的社保费率,全球第二。

20%的养老金,9.5% 医疗金,0.5%的失业金,0.2~1.9% 的工伤保险,7%的公积金。

这还不算,还要给公司交税。

所得税25%从利润中直接交;增值税17%是收入的17%,还要交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等等等等。

等你花费时间花费精力,好不容易把这些都搞定,最后算下来,落到自己手里的钱,大多数时候都比当打工人时赚的还要少。

所以啊,单从收入来讲,当一个打工人真没啥不好。

打工并不是职场上的低级身份,很多时候,当一个高级打工人,甚至要比创业的小老板们赚的多的多。

要不为什么,精明的台湾人,香港人,还有牛气哄哄的老外,这些年最中意的工作始终是职业经理人呢,他们可都是算过账的。

再多说一句,人和人之间,学历,能力,情商的确有差别,但差别真不至于几十倍之大,打工人拿到的高薪,其实是计算了平台的溢价。

而一旦打工人去创业,平台的光环没了,别人是否还会为你的价值买单?这个世界,真不怕被人利用,就怕没人用。

所以,在彻底决定抛弃打工人身份前,我建议你想清楚,自己的本事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平台的?

如果有疑问,那么,当一个高级打工人,领着平台赋予的高薪,真的挺好。

趁平台还没发现你外强中干,这钱,咱能多拿一天是一天。

我想起我上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一个流行的词汇叫:奋斗者。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每个人都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相信未来会更好,而现实的经济增速与生活水平增长也确实在回应人们的信念。

1978年-201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制度大幅变迁,规则不完善下的种种机会,都是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的。

正如贝里席公爵所说,Chaos is a ladder。

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也的确见证了无数致富故事和阶级跃迁传说。

那时候的资本家,之所以能混的风生水起,是因为他们有意无意在向年轻人传递一个信息:“只要你努力,你也能成为我!”

正是这个信息,让无数人为之奋斗。

这种奋斗,是为了搞事业拼前程,是为了个人成就感与物质的成功。

然而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奋斗的自己,都努力成996、007了,也没发家致富,不仅工资涨幅追不上房价,劳动所得不及资本回报,被透支的身体无人关心,行业前辈也都黯然离场。

我们会迷茫,会不解,会反思,会回想起高中政治课本里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然后,我们顿悟了。

什么西装革履外企精英,什么CBD办公高端白领,什么天之骄子硕士博士,不管职位是销售经理、技术总监还是工程师,名字多么高端大气,衣着多么光鲜亮丽,“名媛精英”生活多么丰富多彩。

本质上不就是一打工的吗!

和几十年前父辈的纺织厂女工、畜牧场饲养员,没什么区别。

甚至还不如他们,至少他们那时多在国企工作,生活是融入集体中的。

既然只是个打工的,那还谈什么理想,摊什么大饼,做什么主人!

事业不是为自己干的,成果是为老板赚钱的,业绩为资本服务的,又何苦非逼着自己当个奋斗逼呢?

你给钱,我干活,你不给钱,我下班,这才是正常的打工关系嘛。

下了班,还可以谈个恋爱,聚个会,陪个娃,健个身,人生在世,不只有工作这一个快乐源泉。

有一个铁定的事实是:只要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足够多,那么工作上不管遭受多大的打击,你总能从犄角旮旯里找到点儿乐子,不是么?

这么一看,去他的“奋斗逼”,当个清醒且无畏的打工人,真的挺好。

在这一点上,新加坡和香港,作为亚洲华人资本主义的重镇,看待这个事最为通透。

不管你是什么年薪几百万的高级经理,还是金领交易员,只要不是资本家,全部叫做“做工”。

大家在街上遇到就会问,“做工去啊?”

就这么简单。

广东人也学到了精髓。

同事之间闹矛盾了,出来劝的就会来句,都是打工的,没必要。

拒绝老板不合理要求时也会说,我就是出来打份工而已。

公司调整被优化时,也会说,打份工而已,在你这里是打,在别处也是打咯。

就凭这份松弛感,不知不觉就赢了多少战战兢兢的小老板。

毕竟,打工人总有退路,自己当老板却是开工没有回头路。

当一个打工人,老板对我不满意?那就给老板开除,换下一个地方快乐打工。

,投资人对我不满意?那就必须拼老命豁出去了让投资人满意。

很多人都以为创业是苦一阵子,错了,创业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没有社保,没有五险一金,项目要自己搞定,流量要自己搞定,后端服务要自己搞定。

你必须自成生态,自成系统。

员工会的你必须会,员工不会的你也得会。

公司不能做太大,做大了,盯着你的人多。

也不能做太小,太小了活不下来。

尤其是今年,维密宣布破产、ZARA关闭1200家店、星巴克“永久性关闭400家门店”,施华洛世奇关闭3000家精品店,大企业都纷纷撑不住了,哪个小老板不想撂挑子,自己回去安稳打工呢。

可想归想,睁开眼睛就是兄弟们的饭碗,回不去了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 2.5 年,90%以上的创业一定会死,能活下来的绝对是祖坟冒青烟。

连天使投资人雷军都感慨:创业不是好玩的事情。

这么一比,当个快乐的打工人,省心,有退路,心理状态松弛自由,不仅挺好,简直是给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积“福报”啊。

▼▼▼

所以,要我说,打工人,咱真没必要自嘲,更没必要认命躺平。

无论从收入,性价比,还是心态上,做个不拧巴的打工人,都是年轻人当前最清醒的选择。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不努力哪里有成功,也一定会有人说,不求上进的人生不值得称颂。

也许吧,你们说是就是吧。

可成功真就那么重要么?被称颂真就那么重要么?

反正星辰大海太过遥远,反正路途坎坷步步深渊,不如始终在路上,一边打着工一边唱着歌。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张华成了程序员,李明成了工程师,王欢成了送外卖的。

我们都是勇敢无畏的打工人,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