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福建土楼 交椅形等多种建筑样式

时间:15:19:12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4评论:0

又福又「土」的福建。

中国东南沿海有一块福地,素有“东南山国”之称。

它背靠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大的山系,全省的山地和丘陵总面积更是高达90%;

它有一条让「蜀道难」都望而却步的“闽道”,山的破碎化,需要300多条隧道才能畅通无阻;

它的土地上长满了圆的、方的、半圆的「宝石」,炊烟袅袅,红得鲜艳。

这儿,是福建。

福建的山到底有多多?

福建山多,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它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历经20多亿年地壳运动的沧桑变化,地层发育齐全,岩浆岩充分发育,地质构造非常复杂。

所以,这才导致了福建是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的基本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

图/地道风物

从西向东依次来看,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

这条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

武夷山。

图\视觉中国

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

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

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

闽江。

图\视觉中国

这条山带是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

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

福建省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

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

它们或森列于河谷两侧,或环峙于盆地四周,或屹立于海岸岬角、滨海平原,或错落于巍峨群山之间。

而闽道就藏在这群山之间。

那么,闽道比蜀道更难,究竟是难在哪儿?

蜀道,难就难在山高,像是翻越秦岭、大巴山、米仓山这样的大山,是在一个斜面上不断地前行;而闽道上的山虽然没有这么高,但是支离破碎。

福建的大地断裂线呈网格状,福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这些湍急的河流沿着网络状的断裂线把一座座大山切割得好像「豆腐块」一样,河流就成了「格子状水系」;

走在闽道上,会不断地与悬崖峭壁遭遇,像是走在一个个锯齿上,路又在「豆腐块」和「格子状水系」间穿行。

难不难,一目了然。

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横亘西北的武夷山脉,像屏障般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入侵,海洋的暖湿气流可以源源不断输向陆地,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出了独特的民居建筑——土楼。

这些圆的、方的的建筑模式,确实十分独特,它们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永定、南靖和华安三个县境内,大约有3000多座。

这个福建的代表性建筑群,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土楼的建筑材料与当地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里长年潮湿,土壤呈酸性,所以这种用土、石、木、竹材料修建的居所更易建造和保存,而且因为地形较为复杂,陡峭的山坡、深谷险峰等地,土楼更加坚固稳定,适宜居住。

2008年7月,数以千计的土楼以微乎其微的46座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初溪、洪坑、高北、大地、河坑、田螺坑6个土楼群,衍香楼、振幅楼、怀远楼、和贵楼4个土楼,简称“六群四楼”,涵盖了圆形、方形。

初溪土楼群。

图/视觉中国

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活态遗产」,就如散落在大地上的宝石,镶嵌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之间,见证着几百年来的风雨与「聚族而居」的特殊文化传统。

土楼之王

土楼的「土」,是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

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大约1.5米。

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还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

土楼木结构的圆屋顶。

图/视觉中国

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所以,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

闽南漳州地区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圆土楼,人称“土楼之王”。

二宜楼。

图/视觉中国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名字取自“宜山宜水,宜室宜家”,直径达71.2米,属于大型土楼。

据说,当时还改造了500多米的河道,挖掉了一座小山包,才建成此楼。

这位始建者的子孙在200年间,先后建了数座土楼,只可惜现在仅存三座了。

二宜楼。

图/视觉中国

在中国民居大系里面,福建土楼属于“防御性民居”,所以二宜楼防御设施十分周全,坚固异常。

首先外墙底层厚达2.5米,采用当地的石头迭砌,上半段是夯土墙,而且向内斜收;平面是单元式,分内外两圈圆,内圈为厨房,外圈楼高四层,上层作为卧房。

漳州华安县二宜楼内部详细图。

图/《地道风物·闽南》

一到三层不设开口,外墙顶层内设有一个暗廊连通全栋,称为“隐通廊”,外敌来袭,各户皆可进入通廊防备,墙外辟有内大外小的窗洞,遇袭时可以向下投石射击;

第四层的前廊虽是分段的,紧急时也可以开门相通。

内部除了土墙以外,走廊跟室内隔间都采用穿斗式木结构。

出入大门皆采用花岗石砌筑,门上有孔可以灌水,防止敌人火攻;此外还有平时作为下水道的暗道,紧急情况时,可以掀开石板进出。

二宜楼这种布局既有合族而居强化向心的优势,也有私密安静的好处,防御设施周全,建筑构件及装饰精美的二宜楼是福建土楼的瑰宝,被列为世界遗产。

土楼,是聚族而定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民居的杰出瑰宝,也是世界瞩目的生土建筑艺术。

但是土楼现在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严峻挑战,随着游客蜂拥而至,“土”能生金,一些曾搬出去的土楼人又重返了这些镁光灯下的“明星楼”。

但是,它们的大多数依然沉寂山间,渐渐人去楼空,甚至土崩瓦解,已不复存在。

然而,福建土楼与闽南一带破碎的山地环境和谐共生的岁月,客家文化与土楼文化在土楼密集地带的交融影响,这些土楼“围”出了强盛的家族,而今又有了“世遗”的机遇。

有人走进来,又有人走出去,而这些印记,将永不磨灭。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