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满族文化观光旅游 高粱米面甜饽饽

时间:18:18:04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9评论:0

  1. 满族民俗旅游

  明朝末年,满族自努尔哈赤一统后,开始崛起。皇太极时改国号清,势力迅速发展,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山海关明将吴三桂降清,满族遂一举入关,并大败李自成,自此入主中原,并逐渐统一全国。

  2. 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开发

  1.礼节习俗: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2.婚嫁习俗: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清代宫廷的“选秀”,是为皇帝及亲王选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内部遴选。八旗内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男子订婚与结婚年龄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办。

  3.饮食习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黄米干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洒糕、苏子叶饽饽等。小米面饽饽有牛舌饼、碗坨;苞米面饽饽有“菠萝”叶饼、苞米饽饽;高粱米面甜饽饽。

  1.简介:

  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2.分布: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3.评价: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3. 满族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可以

  九寨沟有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九寨沟从地域上看,处于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九寨沟的藏族文化也带上了其率民族文融合影响的印记。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树正沟、则查洼沟、日则沟、扎如沟四个景点,其中又分为多个大大小小的景点,以高原钙华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华滩流等水景为主体,其水景规模巨,景型多,数量众,形态美,表局精和环境佳。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藤本植物有38种,有74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有陆栖脊椎动物122种,其中兽类21种,鸟类93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4种。

  4. 满族民俗旅游线路设计

  东北三省旅游经过我多年的旅游经验总结,大概可以分为三条线:

  ①沈阳长春镜泊湖大概需要6天。(沈阳进哈尔滨出)

  ②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根河/北极村/大兴安岭/五大连池需要10天(哈尔滨进哈尔滨出)

  ③沈阳/长春/长白山天池/镜泊湖/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满洲里/根河/北极村/五大连池游黄金大环线需要14天(沈阳进哈尔滨出)

  5. 满族民俗旅游口号

  满清鞑子是是历史上汉人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的称呼。

  鞑子(或鞑虏)的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人。辽金之纪又称“塔塔尔”,成吉思汗时期并入蒙古,元以后译称鞑靼,后泛指东蒙古各部。鞑子这个词在明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代名词。

  明朝以后,将从蒙古人通称为鞑靼人,出于民族间历史和现实仇恨、经济优势、文化心理优越感以及政治军事对抗和斗争中宣传的需要等因素,鞑靼人就被故意叫成了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蔑称 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