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唐朝人是如何过冬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

时间:01:57:44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21评论:0

  唐宋时代本是中国气候史上的温暖期,冬季的气温已经不像魏晋南北朝时那样寒冷,但是一般人家还是对冬天充满了畏惧,杜甫在夔州之时,曾经遇到一次强烈的寒潮,在刺骨冷风中,绝望的诗人写了一首歌行体诗《后苦寒行》描写当时的感受:“晚来江门失大木,猛风中夜吹白屋。天兵斩断青海戎,杀气南行动地轴,不尔苦寒何太酷”,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小屋在寒冷的西北风中摇摇欲坠的景象。

  暖炉、手炉、地炉:唐人的燃炉采暖

  在唐代,人们在室内取暖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生炉火,王公贵族和高级士大夫常常使用铜制的暖炉,在其中燃烧木炭取暖,或者干脆直接利用薰炉燃香发热。曾当过宰相的元稹写过一组吟咏二十四节气的诗,其中《大寒》一首写道:“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其中“金炉兽炭”说的就是铜暖炉和制成兽形的木炭。初唐诗人宋之问在宫城的秘书省值班时曾作《冬夜寓直麟阁》一诗,中有“直事披三省,重关闭七门。广庭怜雪净,深屋喜炉温”之句,可见宫廷里是供应“暖气”的。白居易晚年退休居洛阳家中,冬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靠在暖炉边睡觉,久而久之,居然对暖炉产生了感情。到了春天天气回暖,不得不将暖炉收藏起来时,他写下一首《别春炉》与之告别,诗中说自己和炉子“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为了能和暖炉长相厮守,竟希望天公“长遣四时寒”,让寒冷的日子再久一些。

  不管是暖炉还是地炉,都需要添加燃料,在唐代的平民百姓家,最常见的燃料是木柴或柴草,而朝廷官员和比较富裕的人家,则大多使用燃烧更易、效率更高的木炭。

  帘幕、地毯、毡帐:唐人的室内保暖

  除了借助炉火升温取暖之外,唐人到了冬天还会在房屋内部安置很多御寒的设施,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暖帘。一张毡布制成的厚重帘幕,可以有效遮住木结构房屋的缝隙,将寒风挡在屋外,因此唐人在布置房屋时,总是“向暖窗户开,迎寒帘幕合”,在房屋靠北的一面留下悬挂帘幕的位子

  唐代的一般士人,无法做到这样奢侈,他们通常会用动物皮毛做成的毡子当坐垫。

  皮裘、袍袄、纸衣被:唐人的御寒衣装

  在唐代,皇族与官宦到了冬天通常可以穿上动物皮毛制成的裘衣,比较华贵的有狐裘、貂裘、豹裘、兔裘等,一般士人和百姓中富有者则多穿羊裘、犬裘。同样是“裘”,也会有高低之分。

  用绵布制成的冬衣在百姓中更为普及。唐代人冬日所穿的绵衣,主要是“袍”“袄”两种,两类衣服都有夹层,可以在其中填充棉絮,不同的是“袍”一般能覆盖到脚面,常用作外衣;而“袄”则主要是上身穿着,有时也会作为里衣。

  盛唐的老百姓过的幸福吗?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将社会的繁荣富裕,安定和睦刻画得令人神往。只可惜好景持续虽持续了四十来年,玄宗的太平天子也到头了,最终社会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謝邀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页。(公元626年~755年)时至今日海外华人仍以“唐人”自居。那段时期的中国,国富民强影响和吸引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向往,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军事等多方面都非常强大,对外开放通过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和进入。故称之为【大唐盛世】!

  初唐时期,由于长年征战,扩大疆域,强征壮男充军,加征科税,搞得民众生活痛苦不堪,怨声载道,唉声度日。

  到了一统大唐之后,也就是贞观之治时期,为了发展民生,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社会安定,人们忙于生计,大唐的物资渐渐丰富起来,生活也就富庶了,这期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具有了大的改进,比如:1,犁的构造改进成曲辕犁,并创造了新型灌溉工具一一筒车。2,兴修水利。3,开垦大量荒田。在手工业上也是大力发展,陶瓷、纺织、服饰、副食品加工、制造业,建筑业等等,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和发展。国家也就变得越发强盛起来了。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的那样: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获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犲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从诗歌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大唐是如何的强盛!人民的生活还是足够富庶的!

  到了安史之乱时期的老百姓不分贫富,由于长期的混战,搞得民不聊生,忍饥挨饿争扎在生死线上……。大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就是对当时最好的真实写照!富人欺压穷苦大众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唐末,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没落,强征课税,民众朝不保夕,不得不流离失所,四处流浪,导致土匪成灾,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摧残,一片潇条境地……。

  综上所至,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全靠一个好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