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如何备战考研数学二 总结我的高数复习

时间:16:31:32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9评论:0

  如何备战 考研 数学二

  考研数学二只要大家坚持复习,通过考试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那么,如何备战考研数学二?

  总结我的高数复习,得出的结论是重基础+做真题。

  首先,数学,最需要强调的是基础。很多同学不重视基础的学习,反而只是忙着做题,做难题,就想通过题海战术取胜,这是不行的,就像是不会走路的孩子总想直接跑步一样,必然行不通。我开始先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研究课本,将课本大体读了一遍,由于间隔时间太长,只是走马观花,对全书只是有个大体了解。然后就用李正元、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开始一页一页地认真钻研。我觉得这本书比陈文登的复习全书要浅一点,适合基础较差的同学用,基本不用再看课本。第一遍学全书看得很艰苦,太多的概念公式记不起来了。而且一些还是高中的知识,例如三角函数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相关的一些公式,高数中都查不到。我觉得也许数学复习是最考验信心和恒心的吧,但数学毕竟是考研的重中之重,而且是普遍拿高分的科目,如果放弃数学,就等于放弃考研,我不断给自己打气,还买了高中的数学参考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冥思苦想,直到弄懂,然后用红笔醒目地写在相关地方。

  坚持了40多天终于看完了第一遍。这个时候另一个和我同时看完的同学建议我赶紧做400题,但当我翻回第一章再看时,发现已经有些模糊了,于是我决定再看第二遍《复习全书》,这一遍就好受多了,基本的概念弄清楚了,看起来就比较流畅,这一遍我没再留死角,从头至尾地毯式复习。这段时间又持续了一个多月,期间我那位同学一直在做400题,我曾经迷惘过是否也应该做400题了,但我告诫自己公认恰当的复习方法不一定就适合我,我的基础还很不够,绝对不能盲目随大流。当我第二遍复习完复习全书的时候,时间已经到12月下旬了,离考研还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我于是决定不做400题,直接开始钻研真题。真题用的是陈文登的《考研数学十年真题点评》。真题也是不能留死角的,每套我都是严格按照3个小时的要求做的,开始做也就90分左右,然后对错题深入研究,对相关知识再下工夫弄懂。十套真题研究下来离考试就剩四五天了,我又将错题研究了一遍就上考场了。

  我深刻体会到,没有绝对好的复习方法,只有适不适合你的方法。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还有,复习全书加历年真题是最重要的法宝,掌握好了,一样可以拿高分。当然如果时间充足,适当做一些难度稍高的试题,可以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对付考试更加游刃有余,但决不能片面追求高难度,甚至忽略基础,因为考研试题不会太难,而且主要考察的是基础。

  关于线性代数的复习,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大家找李永乐老师吧。李老师线代王牌的称号已为广大考研学子所公认。去年我听李老师的线代时,课本还没开始看,但听完李老师的课,竟然就全弄懂了。回去再用笔记复习起来,就特别轻松了。李老师的线代讲义有单独发行的,也可以看二李的复习全书,其中线代部分就是李老师的杰作。

  考研数学怎么考取高分成绩

  首先,需要的就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学习,老师课堂上讲的一定要吃透,回去之后,看教科书,从头到尾,仔仔细细,一定记住一点:任何参考书都权威不过教科书。在所有书中,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说,教科书就是老大!

  另外,课后习题一定要做,很多考研真题都是从课后习题变型而来的。不要小瞧课后习题,觉得那些自己都会做,不信你试试,每章课后习题从头到尾一步不落的做一遍,你会发现,连课后习题你都做不出来。有些同类型的题,可以挑选平时上课老师留做的作业题。【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对于基础特别好的同学,教科书这一步其实可以适当的省略,只看一下自己相对薄弱的地方】

  大概看完两边教科书后,可以买一本复习书,我当时用的是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感觉还好,另外市面上还有陈文灯的,相信大家都见过,这里想说的是陈文灯的书思路比较活,一道题的方法比较多,它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前提下的,何况天下体型那么多,不可能全部做会,只能是鞭长莫及。不过每个人思路和适合的方法不同,还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购买。另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你买了某一个人的书,之后再买相关书籍,就买这一个系列的,不要买了这个人的复习全书,又买那个人的习题集,这样对于你个人复习很没有好处。下面我以复习全书为例,说一下我当时复习的顺序和方法:

  第一遍,看复习全书时的心情是崩溃的,因为毕竟扔了那么长时间的数学,很多东西都忘记了,好多名词听起来很陌生。但是,我没有放弃,可怕的不是学习,而是没有目标,当你明确自己的目标之后,剩下的就是努力。第一遍看全书,我有很多不会的地方,我都做了标记,上面的例题我也大多是看解析。一遍下来,对之前所学的知识也大多捡了起来【复习全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张最后有练习题,第一遍看书时这个习题我是没做的,到了第二遍才做】。

  第二遍,仍然有好多不会,继续崩溃,但是不气馁!第二遍几乎还是看着解析做下来的,可是当我第二遍看完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不会做的题少了好多好多!之前第一遍做记号的题到了第二遍时已经有好大一部分被我打败了!

  第三遍,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这次不要看解析了,把例题下面的答案盖住,自己做。做完一道题,我们有一下几步需要做:

  第一,重新读题,解析已知条件。考研真题有许多是之前真题经过变型得来的,而怎么变呢?机关就是在已知条件中!看到一句话,你心中要知道它可以变型成哪些其他说法,或者由哪几个条件可以推导到这个条件,题中给你这个条件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一般从问题来看就可以了。

  第三,这一步分两种情况,如果这道题你做对了,要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行得通;如果你没有做出来,那么对照你自己的做题步骤,分析是到第几步你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做不下去了,是什么知识点你没有想起来,然后上教科书【注意,是教科书】上查找相关知识点所在章节,认真阅读、理解。这样,一道数学题就解决了。这遍下来,有些人还是会有一些盲点,还是有不会做的题,没有关系,你可以把这些具体的知识点摘录在一个本子上,每天看几遍,退一万步,把做题步骤背下来又能怎样?

  这样三遍下来,也差不多到了做真题的阶段了,真题是最好的参考资料,不要浪费,自己掐时间从头到尾做下来,像在考场上一样,时间到了就停笔,然后多练习几套就会找到适合自己做题的时间分配方式,把重点放在哪自己心里要有数。真题做完后,不要光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重要的是你明白你没做上来的题是什么原因,是不是知识点还没有吃透,还是马虎大意了,然后自己做个总结,更重要的是总结出题者的思路,学到最后的时候,给出一个知识点,你要明确说出这个知识点都会怎么考,还有一点就是揣摩这个知识点会怎么变形,如果做题做的特别死,稍微一变型,就会把你难住了。其实数学重在原理,做题也不在多,重要的是精,我做复习全书做的遍数多了,我自己就发现,很多题的解法很有技巧的,自己做的熟练了,看到一道题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用什么方法。这里要多说一句线代,书薄,内容相对来说较少,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主要的是有一个大的框架,把每一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到连接各章的点,相互融会贯通。

  ★坚持每天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保持题感

  很多同学认为到了复习的后期,数学只需要看看以前的错题和不会的题目,扫除盲点即可,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必须要保证每天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保持这样的做题状态一直到考试的前一天。建议同学们每三天做一套数学模拟卷,一天全真模拟,剩下的两天仔细看参考答案解析,并且还要坚持找一些题目来做。这样就可以保证每天都做题目。其实数学是隔一段时间不接触就会很快的遗忘的,三两天不做数学题再做的时候就感觉很生疏,磕磕碰碰,思路不顺畅。这样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在真实考场上的发挥。考研数学虽然题目不会很难,比较基础,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计算量非常大,如果做题的时候不顺手的话,一般很难全部完成所有的考题。坚持每天做数学题,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

  ★以前总结的错题和不会的题目要经常看

  前期我们强调过一定要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注意把错题和不会的题做好标记,这在复习的冲刺阶段就派上了大用场。因为到后期的时候,时间很紧张,有了错题集,就知道自己哪儿会哪儿不会,知道有限精力应该放在哪儿,后期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每个题目再过一遍,也没有必要。考研后期有限的精力一定要放在刀刃上,查漏补缺,不能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面面俱到。对于以前总结的错题和不会的题目,建议最好不要看解答,自己再做一遍。考研数学虽然本质上就是做题再做题,但是在后期的时候没有必要再去搞题海战术,没有必要去找市场上充斥的大量的模拟题,不是什么题目都有质量值得你花宝贵的时间去做。后期把主要精力花在曾经的错题和不会的题目上,扫除盲点,这样更有针对性。

  ★基本概念弄懂,把基本理论弄透

  数学的知识体系很庞大,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讲,它的内在结构很严正,很富有层次感。从概念、定义到公理,从公理到定理、推论,层层演进,步步深入。如果忽视了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很多人就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时候你绞尽脑汁不得其解,很可能只是因为你对某个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

  考研数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多,但相互之间联系复杂、千丝万缕,点到点的逻辑关系和深层次的框架结构难于理清。任何一门学科学到一定的高度必然要求你对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要站在一定高度对所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要建立在对所有的知识点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所谓把基本理论学透,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的:首先是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是什么,界定此概念所运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什么。接下来要弄懂这个概念的定义式,包括它的数学含义、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以及在这个概念上的拓展和延伸等等。对于每个概念我们都要尽可能地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把握。理论性的内容,比如说定理、性质、推论,首先要清楚它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数学考试实际上就是考察这些定理、推论的运用,只要理解透了,不管出题方式怎么刁钻,你都可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到了后期冲刺的关键阶段,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精确透彻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不要留下一个不确定的知识点,在做题的过程中碰到不确定的内容一定要勤于翻书,回到课本上去把它真正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就是一些基本公式,前期做题还可以翻翻书,这个阶段就要真正的牢记了,而且一定要精准的记住,不可以含混不清。

  如何学好考研数学

  一.必记的一定要熟记

  不管怎么样,先把这四个公式记住再说:

  1. 等价无穷小

  2. 基本求导微分公式

  3. 基本积分公式

  4. 基本泰勒公式

  这四个公式相当于微积分里的基本工具,是全书都需要用到的。很多同学表示没关系,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感觉那样很是消耗信心和耐心的。另外还有就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定理,以高数第一章为主:

  1. 数列、函数的极限定义

  2. 极限的保号性定理

  3. 等价无穷小、同阶、高阶、低阶无穷小的定义

  4. 函数连续的定义

  5.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定理等等

  这些同样属于考研数学中基本元素,一定掌握到一定程度,不能似懂非懂。差不多记住了等。这些定义,我每个都写的不下于20遍;不是因为记不住,而是每多记一次,就会多一度理解。

  二.掌握必考的逻辑和思维

  比如求极限每年都是必考的,题型也比较固定。这就属于我们必须要掌握住的题型和方法

  一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 判断类型

  2. 简单代换【无穷小代换或者倒代换】把分母变为一项

  3. 拆分组合;能拆就拆,拆不了就合

  4. 洛必达或者泰勒公式

  还有间断点和渐近线也是每年必考的。关于间断点,我们要知道,间断点就考两类:

  1.可去间断点【就是求极限】

  2.无穷间断点【就是求垂直渐近线】

  还要知道求渐进线的基本步骤:

  1.先求垂直渐近线【找没有定义的点】

  2.再求水平渐近线【分左右两侧趋近】

  3.最后求斜渐近线【分左右两侧趋近】

  4.切记同一侧水平渐近线和斜渐近线不能同时存在。

  三.锻炼良好的数学心态

  数学中考的全部是主流的重难点,绝没什么偏题、怪题、难题。从当年的拉式中值定理证明到今年积的求导法则证明;更加偏向基础以及学生对基础问题的掌握熟练程度。因此是否真的对主流的知识点掌握到一定程度至关重要。但是即使这样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也一直患得患失:万一考了怎么办。其实很简单:考了就考了,在数学中不要怕什么万一,就算真有万一,把万分之9999掌握住也足够了。

  考研数学有关问题

  1. 市面或网上的考研数学复习资料很多:考纲、各类文章、真题、各阶段的模拟题,那么考研数学复习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基本依据是考纲和历年真题。考试大纲是命题依据,考生可以通过考纲获得考研的最基本也是最权威的信息,如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而历年真题在所有试题中含金量最高,可以通过对真题的分析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如试题难度,核心考点等。

  2. 能否简单概括考研数学的要求?

  我们依据什么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是对考纲和真题的分析。从考纲看,考研数学对考生有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从考研真题看,考研数学的要求如果用三个关键字概括,即:“基础”、“方法”和“熟练”。

  3. 您说的“基础”、“方法”和“熟练”具体指什么?

  考生可任选一道考研真题,该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但其分解之后的考点都在考纲规定的考点范围内,说明考研数学重基础。

  那么打牢基础是否能轻松应对考试呢?不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总结方法。比如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题是令不少考生头痛的一类题。考生把基础内容【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费马引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掌握好后【定理内容能完整表述,定理本身会证】,直接做真题,很可能没什么思路,不知道朝哪个方向想。

  知识从理解到应用有一个过程:理解了不代表会用,应用还有个方向问题——在哪方面应用呢?这时真题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真题是很好的素材,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总结,可以对真题的具体应用有直观认识,对真题的命题思路有全面认识。换句话说,通过对真题“归纳题型,总结方法”可以让考生知道拿到题目往哪个方向想。以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这类题型为例,如果总结到位了,就能达到如下效果:拿到一道此类型的题目,一般可以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看要证的式子是含一个中值还是两个。若是一个,再看含不含导数,若含导数,优先考虑罗尔定理,否则考虑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主要是两个定理——介值定理和零点存在定理】;若待证的式子含两个中值,则考虑拉格朗日定理和柯西定理。

  4. 后面的时间如何安排,如何规划?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考研复习周期为近一年的时间——从3月到12月【但是现在备考越来越提前, 已经有2017考生现在就开始准备了。】,可以划分为“考研四季”:考研之春【准备-6月】,考研之夏【7-8月】,考研之秋【9-10月】和考研之冬【11-12月】。前三季对应考研数学的三个要求——“基础”、“方法”和“熟练”,第四季的任务是模拟演练,查漏补缺。

  以上是大的规律性的东西。每位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

  5. 您提到的“基础”、“方法”我相对完整地过了一遍,那接下来怎么达到“熟练”呢?

  考生可能对考研没有透彻的理解,但一定对高考有较全面的把握。而考研数学和高考数学有不少相似之处,那么大家如何达到高考数学的“熟练”的要求呢?多做题是有效的途径。做什么题?真题和模拟题。优先选真题,市面上有十几年的真题解析,网上也有一些资料。此外,假设考生考数学三,那么不光做数三的历年真题,数一数二,只要在数三的考试范围内的真题,也要做。最后,想要达到“熟练”,分享一句卖油翁的话,“无他,唯手熟尔”。

  6. 刚做了两套测试卷,感觉不理想,您说的“基础”、“方法”我好像都没掌握好,受打击呀。

  李开复说过“挫折不是惩罚,而是成长的契机”。测试成绩不理想,感觉受打击也是人之常情。但更积极的态度是将其看成完善、提升的机会。暴露出问题不可怕,甚至是必要的。我们还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完全可以有大幅度的提升。

  你这种情况也不少。那既然发现了自己基础不牢,方法也未完全掌握,那怎么做其实自己也明白了。数学是很“诚实”的学科,有的文科自己没有什么思路,还可以写点自己的认识,但数学没有思路,真的写不出什么来。所以从头做起,扎扎实实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也不要忘记“考研之秋”的任务。

  7. 我基础还可以,下个阶段有没有详细些的建议?只一个“熟练”就够了?

  对于基础不错,有志于考高分的考生,下个阶段的复习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适当拓展难度,提升熟练度,提升准确度。

  要想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只做与真题难度相当的题目是不够的。适当做点难度超过真题的模拟题,可以使考生再面对真题是感觉“简单”。也有考生问能否推荐模拟卷。大家可以上网上查查销量最好的模拟卷,得到市场认可的资料质量不会错。

  8. 有时复习状态不好,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经验性的文章网上有很多,这里不赘述了。考研战线长,大家一定要想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为什么要考这个专业,这个学校,以及对于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一个大致考虑,这些都是考研最根本的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放弃。其他的小问题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

  9. 复习全书要不要过一遍呢?很纠结。

  有不少质量不错的数学资料,考生不知如何取舍。我的看法是这样:可以按照权威性给资料排个序,以高数资料为例:“同济六版教材”>“复习全书”>各类模拟卷。这样可以按照资料的权威性来选择复习资料,过完教材过复习全书。

  书不在多,而在精。真正的高手未必用了很多资料,但很可能是把权威性的资料用的很精。比如教材,包含了考纲要求的基础知识,来龙去脉写得很详细,而且一些方法也蕴含在题目中,但需要挖掘整理。所以能把教材用精了的考生水平一定不低。再比如,“复习全书”经过了时间检验,质量不错。怎么用精?过一遍肯定不行,得过两、三遍。另外,题目最好自己动手做,而不是仅仅看。走笔至此,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句子就在嘴边: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 我是工作之后再回来考研的,前面没有系统地复习,现在做题很吃力,要不要从基础的开始看呢?

  建议打牢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何备战考研数学二 本文分享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