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蓝玉案 朱元璋和朱棣

时间:12:53:18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21评论:0

1393年,朱元璋忍无可忍,下令以“剥皮”之刑处死开国大将蓝玉。

#明史#

“剥皮”顾名思义,残忍程度比起凌迟有过之而无不及。

蓝玉一案,使得15000人连坐被处死。

一时间,朝野人心惶惶!很多大臣上朝前,都会将遗书写好,并将后事嘱咐给家人。

蓝玉,朱元璋的得力干将。

可以说,没有蓝玉的攻城拔寨,战无不胜,就没有朱元璋帝业的速成。

可就是这样一个曾经为了朱重八出生入死的人,最后却走上了绝境。

蓝玉之死,归根结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方面,蓝玉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攻无不克;另一方面,朱元璋对其颇为看重,而且还拜蓝玉为“太子傅”。

可是,蓝玉被朱元璋捧得过高,到头来让蓝玉找不到“北”?

太子朱标不幸过世,朱元璋从悲伤中惊醒过来——帝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少不更事的朱允炆怎么可能镇得住类似蓝玉这群骄横跋扈之人。

需要强调,蓝玉在朱元璋面前经常不顾礼法。

其次,他广收门客,四处招揽义子。

朱元璋看在眼里,但念及其功劳,也就不了了之。

蓝玉不仅没有收敛,而且更加肆无忌惮。

府上人以他的名义四处作恶,霸占农田,欺负农民。

有一次,蓝玉打了胜仗,班师途中的一处城池因为没有打开城门迎接。

随即,他展开攻打。

加上在军旅,蓝玉以我为大,很多事情都不报给朝廷。

权力增大,朱元璋的危机感与之俱增。

身为太子傅的蓝玉,和太子关系甚好。

起初,朱元璋还想留着蓝玉,让其为太子的继位和江山尽心竭力。

但随着朱标去世,朱元璋越发觉得朱标不能留。

因为少不更事的朱允炆,尚无能力与这些朝廷老将抗衡掰手腕。

为稳固大明江山,朱元璋开启屠戮权臣之路,以此来加强集权、巩固帝位永续!

因此,在1393年朱元璋忍无可忍时,他以“造反”之名除去了悍将蓝玉。

与此同时,与蓝玉有关的部将、群臣和门客多达15000人,统统被诛杀。

蓝玉案子,一时间轰动了朝野。

一方面,蓝玉之死加强了朱元璋对君权和军权的控制,并借此除去了朱允炆继承帝位的羁绊;

另一方面,杀死蓝玉等15000人,表明了朱元璋杀死权臣的决心,对于威胁自己权力之人决不姑息,同时对其他人也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大明朝的建立,是一帮生死与共的兄弟铸就的辉煌。

但在功成名就后,除了徐、李、沭等人外,鲜有几人得到善终。

能力、才华都不逊色众臣,如何落得如此下场?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看清形势。

此一时,彼一时。

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不再是草寇。

以前考虑打仗取胜、攻城拔寨;如今思量稳固帝位,要为天下黎民着想。

但是群臣看不透,贪得无厌!

大明朝的皇帝,沿袭着高开低走的路线。

,励志、有作为,但在此之后都在走下坡路。

毛泽东看了《明史》说:“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诚然,著名史学家易中天教授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

”明初,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旧部,致使当朝文武人心惶惶,每日上朝前都要做好遗嘱。

再到后来,明英宗时期大量忠臣无辜惨死,并且开启了任用宦官的时代,导致明朝一再滑坡。

而且朱由校更是不思进取,不为社稷考虑,任由朝政大权落入宦官魏忠贤手中。

除此之外,明朝大兴锦衣卫、东西厂,以此来监督朝中官员,造成制度的极度破坏。

直到后期,君主们更是荒淫无度,迷恋休闲、求道。

致使底子本就不厚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

在文化上,大兴程朱理学,使得人们的思想、前进意识都很模糊,甚至造成荼毒。

贪官污吏,致使明朝财政陷入危机,贪官污吏就像蛀虫,蜷居在各个角落。

蛀蚀着大明江山。

当然,对于明朝也不能全盘否定。

明朝开启了外交盛世,与中亚、南洋国家经济交流来往密切;

其次,在面对北方蒙古人的入侵,虽然国力积弱,但坚持不妥协、不进贡,不割地和亲,可谓用铮铮铁骨铸就了民族脊梁!

读史,使人通透、理智,增加自信,提升内涵、底蕴;亦能看清过去,研判未来。

-End-

文/长安读书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