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胡福明 跟学生关系不错

时间:09:37:45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9评论:0

在光明日报社的社史展厅内,珍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7张报纸改样。

尽管报纸已经泛黄,但上面被红笔圈改过的痕迹依然清晰。

这篇拉开了中国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序幕的评论员文章,曾在1978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是胡福明,当时是南京大学的哲学系教师,今天帝哥就来说说他创作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胡福明

1935年,胡福明出生于江苏无锡,他在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此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

1962年,胡福明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大学任教,作为一名哲学老教师,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胡福明一直倾心于研究大部头的马列著作。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胡福明和同事们一起以饮酒吃蟹的方式来庆贺,并积极投身于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

不过不久以后的“两个凡是”让乱反正寸步难行,中国的未来的命运一下子又被推到了生死攸关的抉择关头。

面对这种形势,胡福明感到十分苦闷,出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感,他暗下决心,要针对“两个凡是”写一篇文章,他后来回忆说:“我意识到,如果不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全国人民拨乱反正的期盼就不可能实现。

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就算胡福明敢于承担一切后果,但他毕竟还有家庭。

胡福明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不把写文章的事情向家人透露,以免他们到时候受到牵连。

1977年7月初,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胡福明白天上班,晚上到医院陪伴妻子。

陪护病人本来就很辛苦,再加上高温酷暑和蚊虫叮咬,胡福明根本无法入睡,每天深夜,他就在医院的过道里走来走去思考着,满脑子都在想着文章的事。

最后胡福明干脆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带到了医院,每天晚上,他借着走廊的灯光,蹲下身子趴在凳子上写文章提纲。

到下半夜时,胡福明就把两三张凳子拼在一起,在上面睡一会儿,醒了再看、再写、再改……一个星期后,胡福明的妻子出院了,他的文章提纲也写好了。

此后胡福明又花去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初稿,他把稿子寄给了《光明日报》理论部哲学组组长王强华,他们两人是在南京参加理论讨论会时认识的,王强华曾向胡福明约过一些稿件。

但胡福明把稿子寄出去以后,一连4个月都没有回音,他觉得自己的文章肯定已经石沉大海,便对发表不抱期望了。

直到1978年1月,王强华终于给胡福明寄来一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篇文章清样,并附带了一封信,信中说:

这篇文章你要说什么我们很清楚,文章也肯定要用,但要做点修改,不要使人产生马列主义过时的感觉。

此后胡福明连续改了五六稿,1978年4月下旬,他去北京参加全国哲学讨论会时,王强华派人把他接到了光明日报社。

这天《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杨西光召集胡福明和报社的一些同志开了一个会,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本来要在《光明日报》4月2日哲学版刊出,我看后感觉这篇文章很重要,在哲学版发表太可惜了,要放在第一版作为重要文章推出,但是要修改,今天请大家来,就是要讨论这篇文章如何修改,请大家提意见。

杨西光

就这样,报社的同志都来出谋划策,文章又来来回回地改了四五次,不仅内容更加充实,而且标题也改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了。

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胡耀邦的审定后,首先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第60期以首页头条位置刊出。

5月11日,《光明日报》也公开发表了此文,至于作者署名,杨西光为了强化文章的效果,决定署名为“特约评论员”,胡福明对此欣然同意:“只要文章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就心满意足了,别无他求。

5月11日下午,新华社又向全国播发了此文,第二天,全国主要报纸争相转载。

明眼人一看便知,尽管文章所阐发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批判锋芒直指“两个凡是”,这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理愿望,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时间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胡福明的老朋友、华南师范学院的黎克明教授提醒他说:“老胡啊,你已经卷进中央高层政治斗争里面了,风险很大啊!”

胡福明说:“我心里有数,我准备去坐牢。

你是支持我的观点的,如果我坐牢,你要送饭。

黎克明说:“那当然,你坐牢我肯定会送饭!”

正如黎克明所料,巨大的反响和来自最高层的指责几乎同时产生。

党中央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副主席汪东兴看了这篇文章后十分生气,他批评胡耀邦、杨西光和《光明日报》,说他们犯了严重错误,违背纪律。

就这样,刚刚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一下子又被压下去了。

汪东兴

作为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身上的压力更大,好友姚诚对他说:“你现在是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了。

”话语间不无悲壮之感。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站出来讲话了,他说: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

这场争论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

胡福明在听到邓小平的这番话后,深感振奋,他说:“我听得出,小平同志的讲话旗帜鲜明地对我们那篇文章表示了支持。

从那以后,我觉得心里更有底了,真理是驳不倒的,我对此更有信心了。

不光是邓小平,还有许多高层领导公开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给予了支持。

如主持总参工作的副总参谋长杨勇在看了此文后,马上敏锐地察觉出了它的分量,他把分管总参政治工作的副总参谋长迟浩田请了过来,问迟浩田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迟浩田说:“这篇文章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与理论实践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文章讲得很好,只是现在发表这样的文章,恐怕要触及人们敏感的神经,说不定会引发一场争论。

杨勇兴奋地说:“是啊,我们要组织大家学习。

杨勇

迟浩田有些犹豫:“总政还没通知,是不是等几天?”

杨勇却说:“不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带有方向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党瞩目,我们军队也不可能回避,早晚都要学习和讨论。

如果有人批评你不请示,也不要紧,在这种情况下要有胆量和气魄嘛!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我来承担责任!”

就这样,在杨勇的推动下,总参在全军率先进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这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很快扩展到了全国,全国广大干部、知识分子,特别是媒体积极投身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报道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消息,连工人农民都参加了,这可以说是一次中华民族历史上罕见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12月底,在党的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高度评价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篇文章助推历史改变,这是作为一个学者值得无比骄傲的事情,但胡福明却非常谦虚地表示:“这是集体智慧的产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如果当时我不站出来,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

胡福明

此文发表以后,胡福明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0年春,南京大学的党委副书记对胡福明说:“胡耀邦同志要你到中宣部工作,组织部已经下了调令。

胡福明却婉言谢绝了:“我还是喜欢教书,再说我还是班主任。

本人一介书生,心直口快,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1982年秋,江苏省委又决定调胡福明到省委宣传部当副部长,胡福明还是不想去,在这么拖了一个多月以后,学校的领导对他说:“你这样拖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于是胡福明给省委写了一个报告,说自己还是喜欢教书,但作为一名党员,还是要服从组织决定。

几天以后,省委正式下了文件,任命胡福明为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此后胡福明历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这位始终追求真理的学者,站在时代潮头思考,陆续写了《苏南乡村企业的崛起》和《苏南现代化》等著作,持续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

2001年,胡福明正式退休。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胡福明“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25日,胡福明荣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今年1月2日,胡福明去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