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药王孙思邈 就会造成灾祸

时间:09:12:46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5评论:0

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唐太宗请了药王孙思邈为其医治。

“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一般太医都不能近皇后的身,只能听宫女转述,所以病情一直不准,为了做出更好医治,孙思邈拿出一根红线,进行“引线诊脉”,才治好了长孙皇后。

“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

求医问药人之常情,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侵扰时,就会生病,需要借助药物进行治疗。

医圣张仲景曾为医治病人研制出了五石散,然而药王孙思邈活到141岁,临终前告诫徒弟一定毁了“五石散”,这是为什么呢?

孙思邈年幼好学,七岁时便认识一千多字,西魏大臣独孤信称其为“圣童”。

可惜孙思邈身体孱弱,常常需要看医生,为此家里花费了不少钱,他自幼便懂得行医不易,救人实属大德,对帮助自己的医师向来十分恭敬。

于是便立志从医,治病救人。

二十岁的时候,孙思邈就开始为乡亲邻里治病,精通医学和道家典籍。

五石散由医圣张仲景所研制发明,原本是医治伤寒病人专用的。

主要成分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五种矿石,因此命名为“五石散”。

又因为主要用于医治伤寒,散剂性子燥热,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因而又得名“寒食散”。

五石散最初只是在小范围内流传,张仲景也没有大肆推广此药方。

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五石散名声大噪,广为人知。

张仲景崇敬扁鹊,师从张伯祖。

为了行医,游历四方,看到饱受疾病折磨的老百姓,他流露出同情和怜悯。

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收集和整理各种伤寒病症,并且潜心专研,最终汇编成《伤寒杂病论》。

相传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虽才高八斗,但是身体情况很差,一直受麻风病折磨。

他21岁的时候,去拜访张仲景,意欲寻求治病良方。

张仲景一眼就觉察出王粲身病的严重程度,阳气十分虚弱,并向他开出五石散,交待立即服用,若不遵照方子服用,最多年至四十,眉毛就会开始脱落并且伴随生命危险。

王粲虽然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但是由于五石散彼时还不广为人知,他对张仲景的话半信半疑,觉得自己只是免疫力差一点而已,并没有听从张仲景的诊断和建议。

结果就如张仲景所预判的一样,王粲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五石散也因此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对五石散的热情有增无减。

起初,大家都信奉五石散驱除伤寒杂病的奇效,确实能够起到镇心、定惊的功效。

而且许多身体虚弱的人按照剂量服食五石散之后,症状明显好转,可谓有口皆碑,人人称颂。

然而,随着五石散的声名鹊起,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五石散狂潮,治病之外,还常用来追求亢奋。

五石散性子燥热,服用此药方的人会产生燥热和亢奋的感觉,肌肤触觉也会变得敏感。

于是有一些人就运用这一点大做文章,一是用于美容,服用大量的五石散会因燥热而脸色红润,双目炯炯有神,正符合社会审美。

二是运用于大脑神经的快感体,服用过量的五石散,会让人的大脑变得亢奋,出现幻觉,飘飘欲仙。

三是将服用五石散包装成社会地位的象征,被社会名流争相效仿。

整个社会对五石散的风靡,简直到了疯魔的程度。

凡事都有好和不好的两面,需要辩证看待,把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石散对于治病的功效,毋庸置疑。

药王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中对五石散作出高度的评价,能治男女之身体羸弱,气血不足,四肢无力之症。

有常年卧病之人,服用此五石散后,身体痊愈。

“但是,一旦服用的剂量和目的失去了理智。

就这样,五石散从一开始的医治伤寒,到全社会广泛运用,已经背离了此药方的初衷,沦为了人们奢靡享乐的工具。

所幸的是,社会上还有理性之人存在,就如药王孙思邈,他活到141岁。

虽然他很认可这剂药方的治疗功效,但是鉴于它带来的不良影响实在太大了,药王忍痛决心要将其舍弃掉,毕生致力于将五石散封禁,临终前还告诫徒弟另觅良方,将“五石散”毁了,绝不可以再起用此方,以维护医圣研制此药方的苦心。

是药三分毒,一旦人们沉迷于五石散中,那么带来的危害绝对是巨大的,也难怪孙思邈死去仍然念念不忘将其毁去。

参考资料:

《本草蒙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