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魔鬼经济学 甚至是一些阴暗角落

时间:17:11:03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23评论:0

《魔鬼经济学》第一本2005年4月在美国上市,一个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作者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博纳,一个是芝加哥大学年轻的终身教授,而另一个是《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长期撰稿人,二人组合保证了专业和可读的平衡。

十年之间,两位原本是死对头的作者,在出版商高额版税的诱导下不计前嫌联手写作,本本畅销。

这恰恰证明了他们的观点——经济刺激之下,人就会做出反应,哪怕这个人是经济学家。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同时,作者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

他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罗胖曾对这本书有这样的解读:

我保证,这将是你看到的一本最有趣的经济学,从头到尾你都会看到大量无厘头的奇谈怪论——

儿童安全座椅只是拿来装装样子的。

酒后走路回家比开车更危险。

世界顶尖运动员大部分出生在1 - 3 月。

女人挣得少是因为她根本就不想挣那么多。

用太阳能电池,会引起全球变暖。

聪明人是怎么看世界的?

这套书的作者,总是提出上面那些挑衅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给出让你惊讶,却不得不信服的经济学的解答。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理解和找到触发人们行为的动机是解决各种谜团的关键。

传统观念常常漏洞百出,轰动性事件常常起因于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小事。

专家,包括金融专家和房产中介,常常利用信息优势说假话谋私利。

当然,知道这些,仅仅能让你做个不怎么容易被坑蒙拐骗的好人。

但魔鬼式的思考者,会充分认识到人是复杂的动物,私下和公开场合的动机会有微妙差别。

一旦你深刻洞察了动机怎么起作用,就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效诱导别人。

不管是把它用在推销新品、说服客户还是搞掂另一半。

找到人们真正关心什么,而不是口头上说关心什么。

选用对对方来讲有价值,而对你来说开支小的激励办法。

注意人们的反应,并根据反应调整策略。

尽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永远不要臆测人会因为“正确”去做一件事。

总会有人想尽一切办法钻系统的空子。

为他们喝彩,而不要咒骂他们贪婪。

当天使遇到魔鬼

好人常常觉得这个世界应该靠道德运行。

于是父母期望用殷切的目光打动顽劣的孩子,种有机蔬菜的人常常埋怨我们对地球不负责任,慈善工作者大打悲情牌,票房不佳的制片人直播下跪。

但我们很遗憾地发现,道德驱动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奏效。

假如道德代表着人类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望,这是天使的期望;

而本质上研究动机的经济学则代表着真实世界实际运转的方式,它是魔鬼的方式。

这套书之所以叫“魔鬼经济学”,是因为书里的故事很可能推翻你长久以来相信的一切。

这些故事有的来自高大上的学术机构,但更多来自街头。

作者总是从酒鬼、骗子、乞丐、妓女、抢银行的人和懵懵懂懂的小孩的角度看世界。

因为这些人的动机更加直白,真实,以及不被扭曲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