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祠堂图片 与其他包公祠相比

时间:22:03:31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2评论:0

广东省十大祠堂,喜欢这样有底蕴的古建筑

1、韩文公祠(韩愈纪念馆) AAAA

潮州韩文公祠是潮州八景之一“韩祠橡木”的所在地。

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祠宇。

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韩愈,字退之,因自称郡望昌黎,又名韩昌黎。

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以自己杰出的创作实践,一扫六朝以来蘼丽的文风,开创了中国散文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并且对后代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故世人赞颂其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公元768年出生在河南省孟县一个有着浓厚的儒家正统思想和文学气氛的小官吏家庭里。

2、陈家祠 AAAA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3、崖山祠

崖山祠,是纪念南宋杨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

厓山祠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气亭、义士祠、诗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占地面积达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

厓山祠庙建筑群,记录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国的浩然正气,500多年来,众多的大臣官宦来此瞻仰圣贤和缅怀忠烈,吸引了文人雅士来此访史凭吊和直抒胸臆。

4、肇庆包公祠

肇庆包公祠位于肇庆城西,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门外,还有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亭、廊、井等,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其规模位于前列,也体现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包公祠是为纪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包公在肇庆任端州知州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离任肇庆时不持一砚归,其政绩显著,深受黎民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宋代百姓就建立包公祠来纪念这位清官,甚至还将他神化了,希望得到他的神明庇佑,能够逢凶化吉。

5、兆祥黄公祠

兆祥黄公祠位于祖庙街道辖区兆样路。

建于1920年,是佛山著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大年的祠堂,由其子黄奕南等为其父按清代祠堂制式兴建的大型祠宅组合式建筑群。

祠堂气势雄伟,设计精巧独到,装修豪华考究,是佛山现存祠堂式建筑的代表。

主体建筑坐西向东,由纵轴线上排列的头门、拜亭、二进、三进、后进等建筑组成,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

左右两侧还有由青云巷相间的四进厢房(住宅),左右对称,整齐划一。

6、茶东陈氏宗祠群

茶东陈氏宗祠群位于中山市南朗镇茶东村。

据《陈氏族谱》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手抄本记载:茶东陈氏始祖玄保,名尚志,号贞六里。

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

北宋从闽南迁徙至文顺乡香山(当时香山尚未开县,属东莞文顺乡)茶园之东定居。

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庙”。

明代中期始建陈氏宗祠。

7、已略黄公祠

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是潮汕地区目前唯一被国家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的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二进祠堂,坐北向南,门额有阴刻“已略黄公祠”5字,背面镌刻“孝思维则”。

整座祠堂建筑结构独特,其门楼两侧及四周墙壁均镶嵌有精美的山水石雕画幅,尤以马面坡屋架的镂空双面雕为精湛。

8、广裕祠

广裕祠拥有七处历史文字的印记,这就是它的最珍贵之处。

广裕祠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迹里都是惟一的。

古祠有6次最明确的维修记录刻在脊檩下或者墙体的碑文上。

9、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

10、光明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翁源县周陂镇光明村雁鹰石,系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将军的故乡——周陂龙田城陈姓人氏为彰显其功绩和爵位而建造。

此祠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后因年久失修于清代年间倒塌。

民国21年(1932),本县县长陈定策和接任民选县长兼县联团团总陈步谦等人,为光宗耀祖,发动毗邻七县宗亲捐集资金,重建了这座面积约2000平方米,结构为三进五开间的中西合璧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