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祝榆生 已退休3个月的祝榆生

时间:20:51:21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1评论:0

虽然只有高中文凭,却是肩扛“两杠四星”的大校军官;年仅30岁,就因为实验失去了右臂,被誉为“独臂神师”;在花甲之年,重披战袍,研制出我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199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阅兵仪式。

我国自主研发的99式三代坦克首次公开亮相。

它缓缓地从天安门城楼前驶过,以“低矮生存”、双层装甲结构、动力强大等优点,引得中外军事专家对它大家赞赏,将其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之一”。

国人无不引以为豪,因为我们再也不用仿制别人的坦克了,而是能自己研制现代化坦克了!

而在现场外,一位耄耋老人正坐在电视机前,同步观看阅兵仪式。

他的眼眶早已噙满泪水,虽然身体不适,依旧对着电视屏幕,举起了左手,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他就是99式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

比起99式三代坦克的威名,它的缔造者祝榆生却鲜有人知。

但祝榆生为我国兵工事业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陆军部队相继装备了三代主战坦克,但我国还在使用二代坦克。

对现代陆军而言,主战坦克的性能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军队的战斗力,是陆军的重要装备之一。

1984年,为了将设备升级换代,适应世界潮流,我国准备启动99式坦克的研制。

于是,66岁高龄,临危受命,重返“战场”,成为我国第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

但是,以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要完全自主研制99式坦克,堪称天方夜谭。

祝榆生偏不认命,在心里暗暗较劲:“打个平手有什么用?我非要把它打掉!”于是,他组建了一支三代坦克的攻坚团队,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技术基础怎么办?那就借鉴别人。

从1984年夏天开始,祝榆生家的客厅就经常灯火通宵。

他不是在和团队探讨技术方案和难题,就是独自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技术资料。

在总结了大量前人经验后,祝榆生提出了“总体优化、功能覆盖、系统取胜”的研制理念和“技术上螺旋上升、效益上良性循环”的运营模式。

为了能让99式坦克早日面世,祝榆生事事都亲力亲为,72岁的他,还亲自去包头协调技术问题,结果在路上摔了一跤,躺在地上久久起不来。

但他顾不上伤口的剧痛,抓起公文包,就乘上了去往会议现场的汽车。

几个小时的会议结束后,祝榆生已经虚弱到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勉强扶着桌子支撑身体。

工作人员发现了祝榆生的异样,赶忙将他送往医院检查,才知道祝榆生已经断了三根肋骨,还强撑着参加完会议全程。

1996年5月,99式第三代坦克改进型原型车横空出世。

在移交军方试验后,该坦克被命名为ZTZ-99式主战坦克。

它的机动性与世界先进坦克旗鼓相当,火力却远胜它们,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采用了主动防护系统等先进技术,让99式三代坦克可以跻身世界先进坦克之列,至今仍是我国陆军的王牌武器之一。

祝榆生能成功研发99式三代坦克,与他的早期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动荡年代,出生富贵人家,却放弃稳定工作,投身军营,造出了平射炮,被破格提升为参谋长,人称“军中鲁班”的祝榆生,是如何以高中文凭从“土八路”变身为武器专家的呢?

1918年,祝榆生出生在重庆一户富贵人家,高中毕业后,就被父亲安排到一家银行工作。

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金饭碗”,祝榆生却对此很不满。

因为他看到在“九一八事件”影响下,东三省人民被日军蹂躏剥削的惨状,所以他想要投军报国,救人民于水火。

直到“西安事变”后,祝榆生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救国之心,不顾父母反对报考了黄埔军校。

但彼时的黄埔军校已是官僚作风盛行,没有背景的祝榆生,连一身军装都拿不到。

气愤之下,祝榆生想起了曾在新闻中看到八路军在延安抗日的消息,意识到只有加入共产党,才能真正地保家卫国,于是,他当即决定:“到延安去!找共产党去!”

1938年1月,祝榆生几经波折,终于到达延安,并在八路军129师389旅的推荐下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同年10月,祝榆生在延安的宝塔山下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祝榆生被分配到115师教导大队,随师部加入东进的行列。

每次作战,他都冲在最前面,即使负伤,也毫不胆怯。

鉴于他在战役中的勇猛无畏,1939年10月,组织将他破格提拔到师司令部作战科担任作战参谋。

祝榆生在军中还酷爱钻研武器装备,得空就帮忙维修枪支武器。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

八路军缺枪短炮,重火力武器只剩数量不多的迫击炮,缺乏可以直射的平射炮。

这让祝榆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将迫击炮改造成平射炮,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说干就干,祝榆生在征得上级同意后,联合了115师工兵连与滨海军区兵工厂,开始武器改装试验。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有迫击炮改装而来的平射炮,终于在1943年初进行了汇报表演,这也意味着祝榆生的武器改装圆满完成,并在济南战役中表现优异,一战成名。

1943年11月,日军对鲁中进行大规模“扫荡”,八路军山东滨海军区为配合反“扫荡”,对赣榆城发起进攻。

到20日清晨,八路军已经占领城楼,攻进了城内,并将大部分伪军大围困在旅部驻地阎村。

由于阎村碉堡高大坚固,火力密集,八路军两次进攻都没能拿下,于是,指挥部下令让祝榆生带领一个炮班携带平射炮,紧急支援23团。

在祝榆生平射炮的连续打击下,阎村碉堡的火力瞬间哑了,八路军战士趁势冲锋,将最大的钉子拔掉,歼敌1600多人。

这一事件还被当成典型案例,收录在了《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战史中。

祝榆生也被称为“军中鲁班”。

1945年初,新四军攻打枣庄,却因城墙坚固久攻不下。

于是,上级就指派祝榆生前往支援。

祝榆生参战后,提出要炸城墙。

新四军七师室长谭希林将信将疑地说:“你能炸开敌人的城墙?”

祝榆生斩钉截铁地回答:“能炸开!炸不开,我负战斗失败的责任!不过,我要1300斤炸药,少一斤也不行!”最后,祝榆生用独创的“集团装药”爆破法,将枣庄的城墙炸出了一个十几米宽的突破口,攻城部队一举破城。

师长谭希林直夸祝榆生“真是个兵工奇才”。

战争结束后,祝榆生并没有闲下来,而是选择继续为我国的兵工事业发光发热。

没有系统学过武器制造的祝榆生,却能发明土化学雷,自创迫击炮平射法,提升了八路军的战斗力。

如此人才,国家自然也要对其委以重任。

1946年,祝榆生被调往华东军政大学从事军事教学工作。

次年,在一次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时,一枚炮弹发射失败,祝榆生只身上前察看原因。

就在他把右手伸到炮口的一瞬间,炮弹突然爆炸。

祝榆生因此失去了右臂,这一年,他只有30岁,正值壮年。

身残志坚的他并没有萎靡不振,反而是越挫越勇。

1959年,祝榆生多番争取,终于如愿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职,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状态。

不管去哪里,祝榆生的口袋里总是揣着一张课程表,一有空就掏出课程表去对应的教室听课,向专业教授请教问题。

几年下来,祝榆生不仅当上了本校炮兵工程系的副主任,还把与炮、弹、药有关的课程全学了一遍。

即使在特殊时期,他也能借着被监督劳动的机会,趁机向工人学习加工工艺。

99式三代坦克研制成功后,作为最大功臣的祝榆生,却选择功成身退,拒绝了一切头衔和奖金、补贴。

他说:“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要把更多的荣誉给年轻人,他们更需要。

淡泊名利的祝榆生,在担任99式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期间,每年都要经手几千万科研经费,但他从不请客、不送礼、不随意接待。

他对合作方说:“好的项目,该给的我一定给。

不好的,吃饭也没有用。

祝榆生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办公室丝毫不讲究,就设在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的一个简易楼里。

仅有几平米,沙发是二手的,办公桌是旧品改造的,座椅是木头简易拼接而成,上面只放了一个布棉垫,年轻人坐上去都硌得慌,别说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

办公室是没有空调的,冬冷夏热。

直到1998年,祝榆生才勉强同意给办公室安装一台噪音很大的窗式空调。

出差更是能省则省。

有一次,祝榆生带队去俄罗斯出差,同事看他生活不便,就建议他把换下来的衣服拿给宾馆洗衣房清洗,事后走报销。

祝榆生不同意,他认为出差费用里没有这项补贴,就不能开这个先例。

当99式三代坦克的研制项目结束后,祝榆生将结余的近2000万元研究经费悉数退回。

祝榆生的个人生活过得十分清贫,一直住在上世纪60年代建对的一座砖瓦房里,水泥地、白墙壁,还脱落得不成样子,家具仅有旧桌椅、旧沙发各一套,一个旧书橱紧挨着。

房子阴冷,对老人身体不好,女儿就趁他不在,请求组织为他更换条件稍好的房子。

他得知此事后,严厉地批评了女儿,不该向组织索取额外的物质,还亲自写信给组织,拒绝换房。

大院里的人知道了,说他:“真傻。

”祝榆生就在上班路上,问司机陈明珠:“小陈,你说我傻吗?”陈明珠开玩笑道:“祝老,要是按现在人的眼光,你就是傻。

”祝榆生听后哈哈大笑说:“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我已经很满足了,跟我一块参加革命的人很多都没有活到今天。

2014年10月23日,祝榆生因病逝世,享年96岁。

追思会当晚,北京槐树岭大院的不少房间都亮起了灯,很多科研人员在祝老当年奋斗过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念祝老,并传承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