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时间:20:30:31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2评论:0

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主张将军事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强调学生生活的军事化,特别是体育的军事化等。

实利主义教育即是“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但蔡元培也明确指出,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一些基本范畴,其内涵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也是相通的,所以主张尊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有利于资产阶级道德建设的养分,培养国民的道德感。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与世界观教育紧密相联系,要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这种超越利害关系和人我之分界的特性,去破除现象世界的意识,从而陶冶、净化人的心灵。

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一,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

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改革北京大学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即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并进而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首先,改变学生的观念,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其次是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教员。

再次是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为了从机构设置上有利于学术研究,蔡元培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在教师聘用上采用“学诣第一”的原则。

,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策源地。

这一思想体现了蔡元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3.教授治校,管理民主

在学校管理方面,主要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方面,蔡元培采取的措施有:第一,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第二,沟通文理,废科设系;第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以充分照顾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了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育者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

教育与政党、教会在目标、性质上存在严重对立,因此教育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应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持独立地位,不受政党或教会的影响。

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以下具体措施:

(1)教育经费独立。

要求政府划出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能自由编辑、出版、采用教科书。

(3)教育行政独立。

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担任,不因政局的变动而变动。

(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不必依存与某种信仰或观念。

教育独立思想的影响:

在当时国家衰落的国情下,这对维持教育基本生存状态有其合理性,是蔡元培对当时政治状况下的无奈反抗,反映了蔡元培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美好愿望。

教育脱离宗教的主张含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但是这种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教育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