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英国病人 为何说畸恋之下

时间:22:16:47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6评论:0

前言:有人说难以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爱情,或喜或悲,但却是电影中永恒的话题。

《英国病人》改编自侨居加拿大多伦多的著名作家迈克尔 翁达杰的同名小说,由安东尼明格拉执导并于1996年上映。

次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与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英国病人》采用倒叙与插叙的表现方式,像我们展示了一场旷世畸恋之下,早已注定的爱情悲剧。

《英国病人》以战争与沙漠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

在佛罗伦萨某片废墟中,女护士汉娜照顾着被严重烧伤、丧失记忆、不知国籍却被盟军称为“英国病人”的神秘男人。

原来他叫艾马殊,在沙漠进行考察时,对已婚的凯瑟琳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爱慕之情。

爱情就像木炭一般,燃烧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浇灭,在漠视道德与世俗眼光下,两人陷入了一段旷世畸恋之中。

不伦之恋终究是纸包不住火,凯瑟琳丈夫杰夫发现两人的秘密后,开飞机载着凯瑟琳撞向艾马殊,却导致杰夫身亡,凯瑟琳重伤。

艾马殊在去寻求帮助时,却被误认为是“德国佬”而被抓,逃脱后,艾马殊以地图为交换条件,从德军换得一架飞机。

当艾马殊找到凯瑟琳时,凯瑟琳却早已身亡。

飞行在沙漠上空的艾马殊,被德军飞机击中,导致艾马殊严重烧伤、记忆丧失,于是便有了影片开头的“英国病人”。

战争结束了,随着战争结束而结束的还有“英国病人”的爱情——在“英国病人”被汉娜注射吗啡后,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爱情也渐渐消弭。

想要在战争动乱中去寻找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难于上青天的。

正如“英国病人”的爱情结局。

《英国病人》是部二战题材的史诗级电影,然而,影片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取而代之的是战争背后的爱情故事。

有人说“这部影片应该看两次,第一次是为剧情提出问题,第二次则是在影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的确,不少人看第一遍的时候都如堕五里雾中,让人凌乱看不懂剧情;但当看第二遍的时候,一切如拨云见日般明朗。

影片以时空交错和爱情交叉的蒙太奇方式,采取倒叙与插叙展开对故事的叙述,爱情与战争,回忆与现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将一段罔顾道德的凄美畸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片中爱恨交织的情感洪流奔向观众,强烈地冲撞着我们的内心。

,是早已注定的爱情悲剧?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基于《英国病人》,在第四部分,我将结合影片谈谈其对现实的意义与感悟:

人物性格是内因:艾玛殊贴心、风趣的性格处处散发出个人魅力,凯瑟琳成熟稳重却又奔放的性情惹人爱;

道德束缚与世俗是外因:艾玛殊与凯瑟琳的畸恋,注定被道德束缚、被世俗所阻,突破道德底线、无视世俗终究会被道德与世俗唾弃;

社会背景:战争下,爱情如同浮萍,不会长久,战争下的畸恋的结局只有一种——走向毁灭。

01.人物性格是内因:艾玛殊贴心、若即若离(故作高冷)的性格处处散发出个人魅力,凯瑟琳成熟稳重却又奔放的性情惹人爱

两人因同是沙漠科考队而相识,起初,凯瑟琳对艾玛殊并未表现出好感,并不是因为已婚,而是她稳重的性格所决定的。

在凯瑟琳丈夫因事离开,两人即使有独处的时间,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当凯瑟琳将所拍的照片给艾玛殊时,原本想要的,艾玛殊却推辞,有种欲情故纵的嫌疑,在后面的桥段中,艾玛殊主动向凯瑟琳要了照片,若即若离的肌体状态,却使得两颗心在互相了解。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交往距离划分为四类:1.公众距离:3.7米~7.6米,顾名思义,无关系或许不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2.社交距离:1.2米~3.7米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3.个人距离:46厘米~122厘米人与人之间的独处空间;4。

亲密距离: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

而因沙暴被困车内的艾玛殊与凯瑟琳之间的距离属于第四种,他们亲密地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他们之间的谈话就如同夫妻、恋人般亲密。

艾玛殊由性格所散发出的个人魅力,深深感染了成熟稳重的凯瑟琳,使她不得不解放出奔放的天性;而凯瑟琳惹人爱的性情,又使得艾玛殊深深沦陷。

两人情不自禁陷入畸恋之中。

在某一瞬间,凯瑟琳清醒过来,她觉得两人不应该继续下去,但艾玛殊的真心却使得凯瑟琳一步步陷入得更深。

爱情就像木炭一般,燃烧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浇灭。

两人的激情碰撞,却早已埋下凄美结局的种子。

02.道德束缚与世俗是外因:艾玛殊与凯瑟琳的畸恋,注定被道德束缚、被世俗所阻,突破道德底线、无视世俗终究会被道德与世俗唾弃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说“人类的婚姻和情爱,是从乱情与群婚,逐步发展到现代文明一夫一妻制度的”,他在书中强调“忠于丈夫才是文明向前发展的推动力”,言外之意可以解释为“破坏婚姻,就是在阻碍文明发展”,这与中国“贞节”文化不谋而合。

法无禁止即可为,虽然婚外情在法律上没有禁止,但在道德和世俗下,却会受到谴责与唾弃。

艾玛殊与凯瑟琳的畸恋如同怕光的红斑狼疮的患者,不能暴露在道德和世俗的阳光下,否则会被灼伤得体无完肤。

但即使隐藏的再好,终有一天会被阳光照射,而照射艾玛殊与凯瑟琳的阳光就是凯瑟琳丈夫杰夫。

可以说杰夫就是道德与世俗的化身。

两人违背道德与世俗的行为,必定被道德与世俗唾弃,于是,杰夫站在道德与世俗的制高点上,给予两人的惩罚。

有人说凯瑟琳与杰夫的婚姻根本是个幌子,即使是幌子,有夫妻之名、没夫妻之实,但也不许他人指染。

艾玛殊的介入,无疑强有力地给了杰夫大大的耳光,尊严受挫,这是任何人不允许的。

杰夫是始终无法逾越的道德底线,因此,艾玛殊与凯瑟琳只有在私底下频繁约会,正是两人的亲密举动,彻底打破了道德底线,最终导致二人生离死别。

03.社会背景:战争下,爱情如同浮萍,不会长久,战争下的畸恋的结局只有一种——走向毁灭

战争下,爱情与伤害似乎共生,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无论是《沉静如海》中的少女妮安娜与德国军官,还是《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与瑞德,亦或是《英国病人》中的凯瑟琳与艾玛殊的爱情,都如同浮萍——相爱却不能相守。

有人说正是在战争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才能滋生出更为美好的爱情,但殊不知,爱情本身就是一场战争,没有经历过情欲的人很难体会。

艾玛殊与凯瑟琳的爱情本身就是战争下的另一场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性与人性之间的较量。

其残酷性不比人类之间厮杀的战争轻多少。

爱情本身的战争不仅摧毁肉体,更直达心灵摧残灵魂。

有人说如果没有杰夫的存在,艾玛殊与凯瑟琳也许就会天长地久,但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两人都不可能在和平状态下和平共处。

正是由于杰夫的存在,两人的生活才有激情,即使这种激情是脱离道德与世俗观念的,但却是他们所追求的。

《英国病人》淡化战争背景,却着重突出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沙漠。

故事大部分情节都是以沙漠为背景展开的。

在我们印象中,沙漠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干涸枯竭与虚无缥缈,而艾玛殊与凯瑟琳不正是内心干涸的人么?两人的爱情不正是沙漠中的绿洲么?但这种爱的绿洲却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让人觉得不现实,不切实际。

艾玛殊与凯瑟琳的畸恋,最终被掩埋在漫漫黄沙之下。

《英国病人》更适合叫《英国情人》,为何选择“病”而不是“情”?我想不仅是肉体上的病,同样也是精神上的病,是“情”所不能治愈的。

04.基于《英国病人》,谈谈其对现实的意义与感悟

爱情的长久需要双方的理解与维持

无论是《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德的伦理之恋,还是《英国病人》中凯瑟琳与艾玛殊的畸恋,都仿佛在赞美这种脱离道德与世俗追求个人幸福的爱情。

有人会说,《英国病人》与《廊桥遗梦》不过都是披着浪漫外衣传递“毁三观”的婚外恋罢了。

但是《英国病人》与《廊桥遗梦》之所以能够大热成为经典之作,正是因为它所引发的共鸣和痛点。

家庭矛盾、双方猜忌、缺乏激情的生活、白开水般的日常等,都是双方敏感话题,一旦打开话匣子,双方必定争得面红耳赤。

在许多人的婚姻里,并不是对方有什么不好。

站在彼此的角度上来说,双方都是很好的人,彼此都认同彼此。

可是他们却是水油不相融,再怎么磨合都会有所空缺,再怎么相处都会产生嫌隙。

始于脚下的裂缝,会一直裂开下去,最终不得不抬脚站在裂缝的一边。

爱情需要在理解,知道互相需要什么的前提下,然后维持这种状态,爱情才会走得更久、更远。

爱情不是遇到好的人,而是遇到对的人。

“有些人遇见三千遍都没用,而有的人遇见三遍就足够了”。

为何好多婚姻,双方都没有矛盾,却无疾而终?因为恋爱或者婚姻中的双方,只是彼此认同是“好的人”,而不是“对的人”,

爱情不是挑白菜,好的就挑出来;爱情是挑手镯,适合自己的那个,才会心满意足。

《英国病人》以婚外恋的畸恋,告诉我们,爱情是遇见对的人,而不是好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