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胜利的呐喊 就是死亡的开始”

时间:21:21:57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2评论:0

影片《沉静的美国人》以1952年前后越南本土反抗势力和法国军队的斗争为背景,运用回忆叙事和环形结构叙事的叙事方法,通过主人公《伦敦时报》记者托马斯·福勒和具有双重身份的美国青年奥登·派尔在这场斗争中的经历,展现了越战早期的社会状貌和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从影片的叙事情节中不难看出其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方面是托马斯·福勒和奥登·派尔对女人凤的争夺,另一方面是托马斯·福勒在这战争背景下立场的转变过程。

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出一种较为平缓的叙事模式。

影片一开始是一个掺杂着些许枪声的越南西贡的夜晚,主人公托马斯·福勒说:“没有战争,那些枪声只是烟花”。

作为一个保持中立的英国记者,他负责报道这场战争的情况,他在英国有一个并不爱的妻子,在西贡有一个叫凤的情人。

他对凤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这种情感既溶入了柔情、自私、同情、悲痛,又涵盖了对人格的尊重以及人因信仰与爱的局限性而产生的辛酸感。

当他去北部战场时报道时,他说:“我从没勇敢过,但我还是去了北部。

失去凤的恐怖要大过子弹的恐惧”。

当他在面临危险可能死去的时候还说:“我知道凤不是没我不行,但是你相信我,如果我失去他,对我而言。

从这两个细节处就能看出他对凤,是发自内心的爱,但是一方面由于妻子是一个天主教的信仰者,他想要离婚并带凤回伦敦愿望没有能实现;另一方面第三者派尔第一次出现时,他就该意识到对派尔这样的人而言,拯救一个女子和拯救一个国家一样重要。

当凤的姐姐拆穿了他的谎言时,就是这种矛盾的爆发,凤选择了派尔,他短暂地失去了凤,后来由于派尔的死亡,凤又理所当然的回到了她身边。

情感的变化过程中也掺杂着他政治立场的变化,最初它是作为一个中立的记者,在第一次见到派尔时,他说派尔有一张年轻正直的脸,我们曾经都拥有一张这样的脸,他是一个非常安静的美国人。

在他们成为了朋友后,派尔救过他的命,但发生爆炸时的场景触动了他的心:一个女人的孩子死了,她用帽子盖住,一个男人死了,死在家人面前。

当他发现这是派尔谋划的时,他也发现自己终究无法超脱于这世界之外。

对凤的爱和对战争的憎恨以及对无辜者的怜悯,使福勒作出了最终的选择。

他最终同意把派尔交给越南的地下党,派尔最终也就静静的躺在了这掺杂着些许枪声的越南西贡夜晚的河水中。

另一位主人公奥登·派尔,一个勇敢又天真的美国青年,他当着托马·斯福勒的面给凤表明了心意,虽然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但是这个场景又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不解。

派尔声称要用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拯救越南,他认为越南人的自由是自由选择权,所以他既不相信越南的进步力量———共产党,也不相信法国和英国这些传统的殖民者,而是要通过扶持既反法又反共的第三势力——泰将军,来统治越南。

就如同他提到的约克哈丁提出的由第三方力量来控制越南,不是共产党,不是法国人,也不是美国人。

为了这个目的,派尔暗中向泰将军为代表的第三势力提供塑料炸药制造爆炸事件,伤及许多无辜的平民百姓,并嫁祸共产党。

富勒多次劝说派尔弃恶从善均告无效,最后被迫放弃自己的中立原则,与共产党联合导演谋杀派尔的事件。

派尔的失败既是越南人民的正义和道德对派尔的非正义和非道德的胜利,也是美、英、法三个新老殖民者之间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这一版本的电影是比较忠实原著的的,因为越战后的美国人逐渐认识到了美国干涉越南内政的这一事实,从作品中派尔相信第三方力量才能拯救越南也能看出。

不过在情节方面,电影也是有一定改动的,原著对派尔与越南恐怖事件的联系和描述较为含蓄,而在电影中将之明确化。

具体就表现在派尔出现在泰将军的指挥部、爆炸发生前对凤的提醒和爆炸发生后派尔用流利的越南语阻拦警察并指使记者拍照,这就非常明确的告诉观影者派尔就是灾难的幕后指挥者,也表现出了美国人在越南战争后进行的反思。

影片的最后说:人们说你来到越南,你会立刻明白很多事,剩下的得自己去体验,他们说不管你寻求什么,你都能在这儿如愿以偿。

这句话就是对派尔最终结局和美国霸权主义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