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纸上谈兵 如今可有应对之策?

时间:18:29:23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6评论:0

之前读《资治通鉴》,看到 "长平之战"只是匆匆阅读了一遍,并没有深入思考。

不久之前在网上回答了一个问题"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背负骂名,如果用廉颇能否战胜白起?"重新又仔细阅读了一遍,发现了一个新的思路。

这里先说一个"纸上谈兵"的问题,有个网友评论了我的回答:"战国时还没有发明纸张,用纸记事已经是东汉时期的事了。

"

首先,"造纸术"作为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东汉时期的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并非发明者。

当然,这一功绩也十分伟大。

其次,"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确实与赵括有关,但却不是出现于战国时期。

明代时的刘如孙根据赵括的故事,写了一首诗《湘南杂咏》。

其中有一句"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人们引申出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只会空谈教条,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我看过也有很多人为赵括喊冤,他们认为赵括很有才能,"长平之战"的失败,非战之罪,不能算在赵括头上。

很多人分析赵括才能的时候,都举证提到了"麦丘之战"。

然后我查阅了《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均未找到关于这一战的详细记载,《史记赵世家》仅用一句话带过:"十九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

"

赵括

那么,关于赵括在麦丘之战中,赵奢采纳赵括的意见从而夺取麦丘的记载,是不可信的。

我们按正史的记载中,换个角度来回顾一下整个"长平之战"。

先简单说一下长平之战的过程:公元前260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上党,上党的百姓逃到了赵国的长平。

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开战斗。

战争之初,赵国接连失利,主将廉颇调整策略,坚守不出。

这时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临阵换将,派赵括出战。

秦国也偷偷派出了武安君白起,大败赵括,活埋赵军四十多万,赵国元气大伤。

下面的分析将按照史书记载,加入我自己的想象,重新进行复盘,求轻喷。

战争之初:"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

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止一裨将、四尉。

"——《资治通鉴周纪五》

秦国王龁与赵国廉颇交战,廉颇接连战败,赵军一名裨将、四名都尉战死。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开始变得强盛。

秦国最强战将是武安君白起,王龁只能位居其后,即便是这样,王龁也接连打败廉颇,战损严重。

如果把廉颇视为赵军司令,那么赵军此时已经接连战死一位副司令,四位军长。

秦军虎狼之师,名不虚传。

赵军在战场上失利之时,赵国朝堂上也有一番争论。

赵王有意向秦国求和,大臣虞卿建议先与楚、魏两国结盟,威慑秦国。

之后再去求和。

赵王不听,直接派使者向秦国求和。

秦国见赵国孤立无援,更加坚定了攻赵的决心,拒绝讲和。

这是战争的第一个转折点,如果赵王采纳虞卿的建议,长平之战或许便止于此。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

赵王以廉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 ——《资治通鉴周纪五》

廉颇

廉颇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自然不是易与之辈,他迅速调整战略,坚守不出。

秦军远道而来,粮草供给是一大难题,廉颇经验丰富,瞅准秦军弱点,不肯出战。

长此以往,秦军必败。

应侯范雎,睚眦必报,富有谋略。

他见赵王对战果不满,数次责备廉颇,于是就想出一条计策,派人在赵国散播流言:"秦国最怕赵括为将,廉颇不足为惧。

"赵王果然中计,命赵括替代廉颇为将。

这是战争的第二个转折点。

终于,轮到赵括出场了。

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少学兵法,天下莫能挡。

赵奢年轻时只是一名小吏,因不畏强权,受到平原君赵胜的赏识。

后来秦国包围"阙与",廉颇、乐毅认为不该救援,唯独赵奢坚持"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亲自率军,驰援"阙与",大破秦军。

此战之后,赵奢名声大振。

赵奢

长平之战发生的时候,赵奢已经去世。

当赵括知道自己为将的消息后,一时默然。

以下内容为脑补画面。

赵括的母亲问他:"国内有乐乘、田单、李牧将军,大王为何单独命你为将?"

"田单将军初来赵国,还不能获得大王信任;李牧将军防备匈奴,驻守代郡,分身乏术;乐乘将军不如廉将军远矣、只有我没有作战经验,却有知兵之名。

范雎,真毒士,大王中其计,我不得不从。

"

赵母又问

赵括沉思良久:"最好是能让大王收回成命。

蔺公素有贤明,当能识破范雎此计。

"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王不听。

——《资治通鉴周纪五》

"大王不听蔺公言,且已赐下财物,该如何是好?"

赵括回道:"大王意图坚决,我若为将,必要与秦军决一死战,以廉将军职之能,尚不能战胜秦军,我此去恐败多胜少。

为今之计,只能劳烦母亲向大王上书,若不能阻止,即便战败,也可保我赵家平安。

"

赵括开始用赵王赐下的金银,购置田产,在将士面前摆出倨傲姿态,配合母亲向赵王上书。

乃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资治通鉴周纪五》

赵孝成王

脑补完毕。

赵王不顾众人阻止,执意用赵括替换廉颇。

这不仅是因为范雎的反间计,其主要原因为,赵王对廉颇坚守不攻的战略不满,作为一个官二代,赵括该有的政治觉悟还是有的,接下来要想让赵王满意,必须主动出击,与秦军决战。

关于赵括母亲向赵王上书得这件事,很让人称奇。

古代女子受教育程度本来就低,赵奢年轻时只是一个小吏,那么他不可能娶一位名门望族之女。

从赵母向赵王上书得内容来看,赵母先是列举赵括与赵奢的不同,希望赵王不要派遣赵括。

最后无奈之下,退而求其次,如果赵括战败,请求赵王不要牵连赵家。

如此逻辑严谨,条理分明,我跟领导找请假理由的时候都想不出。

所以,我更偏向于这是出于赵括的授意。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

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资治通鉴周纪五》

白起

秦国偷偷派出了白起,引诱赵括出战。

赵括追击秦军,反被秦军断掉粮道。

赵军绝食四十六天,军中士兵开始偷偷自相残杀,拿同袍当食物。

赵括眼见士气跌落,亲自率军突围,被乱箭射死。

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余万。

赵国从此国力大损。

客观的来讲,赵国周边强敌林立,北边还要防备游牧民族的侵扰,发动四十多万大军已是举国之力,如果不能速战速决,赵国也消耗不起。

秦国更是派出了战神白起,征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出战,两国都是拼尽了全力。

白起一生经历七十余战,无一败绩,却在赵括手里差点遭遇了滑铁卢。

据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长平之战虽然秦军取得了胜利,却也伤亡了至少二十五万人。

这个战损相当惊人,如果赵国能从齐国借来粮草,胜负犹未可知。

后来,秦灭赵时,李牧奉命率军抵抗。

赵王听信谗言,欲替换李牧。

李牧不从,被赵王所杀。

"灭六国者。

六国也",如果赵括当时不听从命令,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时也、命也,长平一战,人们只看到了白起的狠辣,赵王的昏庸,却没看到此战过后,秦国也元气大伤。

而赵括身背"纸上谈兵"数千年,被人耻笑,这对他来说,是不公平的。

即使不讨论作战能力,单从他善读兵书之中,也能看书他是一位人才,他的父亲赵奢都辩不过他。

如果在现代,赵括参加奇葩说,没准也能获得一个"BBking"。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