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葵酉之变 堂堂紫禁城宫门

时间:13:20:03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1评论:0

《故宫疑云》系列专栏第003篇:断箭

历史九点半 | 文

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时14年。

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历史上曾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办公。

紫禁城历史上,流传着很多灵异故事,也有很多未解之谜,众说纷纭,比如隆宗门上的那支断箭。

要知道,皇宫自古是森严之地,一砖一瓦都象征着皇家威严,竟然插着一支断箭,不但有损皇威,还不吉利。

既然如此,那为何这支断箭没有拔掉,而是一直插在上面呢?

我们先来看这隆宗门的重要性。

隆宗门位于故宫乾清门前广场西侧,永乐十八年建成后,明清两朝历经多次重修。

隆宗门朝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明间及两侧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

门道内外设礓磋漫道以便车辆出入。

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班室,门外正西为慈宁宫。

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处重要禁门,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许私入。

那究竟是为何,隆宗门如此重要的禁地之门,会被人插着一支断箭呢?历史上流传着很多说法,其中之一,说是当年闯王李自成进京,攻占紫禁城时留下的。

但这种说法,明显不准确,因为隆宗门的牌匾由满汉文书写,而李自成当年进占紫禁城时,皇城还是属于明朝朱家的。

因此,单从这点看,这支断箭必然是清朝建立后留下的。

而当我们翻开清朝历史会发现,最有可能在隆宗门牌匾上留下断箭的,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

这年九月十四日,200多名天理教徒在首领林清带领下,秘密潜入京城,意图对紫禁城发动进攻。

次日,恰逢嘉庆皇帝外出巡游,林清率义军分东西两路对紫禁城东华门、西华门同时发动进攻。

由于宫内太监的接应,加之皇帝出巡,皇宫守备松懈,西华门清军守卫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的措手不及。

义军一路杀到了隆宗门,隆宗门是深宫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突破,后宫必将血流成河,因此双方都知道隆宗门的重要性,全都拼尽全力争夺此门。

眼看义军就要翻上墙头,进入内宫之时,皇次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拎着火铳,别着腰刀赶到,旻宁精通枪法,对着墙头上的义军“砰砰”就是两枪,两名义军中弹摔落,其他义军一时都被吓住了,无人敢上前。

后援军赶到,力量悬殊之下,大部分义军被剿灭,部分流散紫禁城内的义军也在随后几天内相继被捕杀,义军首领林清被处以凌迟,这便是清朝历史上不得不提的“癸酉之变”。

堂堂皇宫,竟一度被200多个义军攻陷,嘉庆帝听闻后,震惊不已,感慨“癸酉之变”乃是“汉唐宋明未有之变”,为此,嘉庆帝甚至下了罪己诏。

而隆宗门上的那支断箭,正是当天义军进攻时留下的。

那如此耻辱,让皇家颜面尽失的断箭,为何后来没有拔掉呢?相传,是嘉庆皇帝下令要将箭永远留在上面,任何人不能动,以此作为警示。

因此,隆宗门上的那支断箭,200年无人敢拔,便一直保留至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