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菩提达摩 在宝静禅师的指引下

时间:12:28:33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22评论:0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萨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

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

据史料记载,菩提达摩遵循他师父的遗教,在公元5世纪后期,乘船东行来到了中国。

当时中国是南北朝时期,在刺使萧昂的陪同下,他们来到建业觐见梁武帝。

梁武帝见到菩提达摩,为了炫耀自己在位期间曾建寺、抄经、度僧、造佛像无数,梁武帝问达摩:

“我做了这么多的善事,有多少功德?”

达摩回答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说:“我建寺、度僧无数,何以没有功德?”

菩提达摩说:“这些事只是想求得天人的果报,是有漏的福因。

虽然是有,毕竟不是真实的。

梁武帝又问:“怎样才是真功德呢?”

菩提达摩说:“真正智慧的解脱,是证悟到智慧的本性,本来便是空寂、圆明、清净、妙密的实相无相。

这种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观念求得的。

梁武帝问道:“怎样是圣道最高的第一义?”

菩提达摩说:“空廓无相,并无凡圣之别。

梁武帝又问:“那么,站在我对面的是谁?”

菩提达摩回答:“不识。

由于梁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宣扬佛法的真正奥义,于是,达摩渡过长江,来到北朝管辖的河南嵩山的少林寺。

到达少林寺后,他便终日默默无语,面对石壁结跏趺坐,就这样一坐就是九年。

在少林寺中达摩面壁九年,实际上是在等一个人,他就是神光,也就是后来的慧可大师。

神光从小就天资聪慧,长大以后,博览群书,但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对生命和宇宙产生了更大的迷惑。

后来他接触到佛经,觉得可以安身立命,便在洛阳龙门的香山皈依宝静禅师出家做了和尚。

,神光前往嵩山少林寺,礼拜达摩大师。

神光见了达摩大师以后,曾多次前来求法,但大师只是面壁而坐,一言不发,神光并未因受到冷落而灰心退转。

传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在达摩修行的洞外一直站到天亮,身边的积雪没过了膝盖,达摩看到如此情景,便问道:“你这样站在雪中,究竟为了什么?”

神光见大师终于开口,不觉悲喜交加,说道:“愿大和尚慈悲,为弟子开示正法,广度迷情。

达摩严厉地对他说:“诸佛妙法都是经过累世修行所证悟到的,行一般人所不能行的功德,忍一般人所不能忍的苦难,你以为你这点苦行就能得到大乘道果的真谛吗?你还是回去吧,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神光听了达摩的话语,便从身上抽出早已备好的快刀,挥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拿起来放在大师的面前。

菩提达摩知道神光心性已定,是一位可以传授心法的栋梁之才,便对他说:

“过去一切诸佛菩萨,为了求法证道而忘记了自己的肉体和生命。

你现在为了求法,宁肯砍断自己的左臂,诚心可嘉。

神光忙说:“大和尚慈悲,弟子十几年来,守戒修行,但是弟子的心还是不能安宁,求师父给弟子一个安心的法门。

达摩说道:“你把心拿来,我这就给你安。

过了好一会儿,神光说:“弟子四处觅心,却没有找到。

达摩微微一笑:“我已经为你安心了。

”神光因此而顿悟。

达摩又为他取了一个法名叫慧可,并嘱咐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

心如石壁,可以入道。

随后,达摩大师又陆续收了道育、道副及总持比丘尼为弟子,开创了中国禅宗的历史,传授禅宗法脉。

一天,达摩大师将要回国之前,召集弟子对他们说:“我回国的时间就要到了,你们就自己的修行来说说体悟吧!”

道副说:“依我的见解,不要执著文字,但也不能脱离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

”达摩说:“你只得到了我的皮毛。

总持比丘尼说:“依我现在的见解,就像庆喜看见阿闷佛国的情景一样。

虽然只见过了一次,但认识实相以后,就不需要再见了。

”达摩说:“你已经得到我的肉了。

道育接着说:“四大本来是空的,五阴也并非实有。

依我之见,并无一法可得。

”达摩说道:“你已经得到我的骨了。

这时达摩看着慧可,只见他恭敬地向达摩作礼叩拜,然后站回原位,一言不发。

达摩高兴地说:“只有你得到了我的精髓!”

接着又说:“从前佛祖以正法眼藏交付给摩诃迦叶大士,历代传承,一直到现在。

如今我这个重任交给你,你要好好地护持,我的袈裟和所用的钵也一同传给你,作为传法的凭证。

随后,又将四卷《楞伽经》传给慧可,用其中的义理来印证和指导修行,并留下偈语: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慧可也就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达摩大师在传给慧可衣钵之后,便踏上了西行回国的路途,达摩大师就是在这次西行中,坐化于禹门熊耳山中的千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