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粟刚兵 王玉龄1928年出生

时间:18:18:14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2评论:0

前言:

2007年,孟良崮战役的战场上已经没有了战争留下来了的痕迹,当年被炮火轰炸的贫瘠的土地此时也长满了青草。

一位妇人在儿子的搀扶下走到了一处山洞前,儿子低声在妇人耳边说道:“这就是父亲当年惨败身亡的地方,里面是他的墓。

张灵甫

这妇人便是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搀扶她的是她与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

王玉龄在丈夫死后就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后又定居在美国。

如今来到丈夫身死的地方已经 过了60年。

在孟良崮,王玉龄和儿子共同写下了四个大字,尽显她对祖国的真情。

张灵甫对王玉龄一见钟情

张灵甫,陕西长安县人,生于1903年。

其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黄埔军校和“陆大”甲级班,由于其作战有功,蒋介石对其尤为喜爱,将其从团长一直提拔到军长的位置上。

常德战役后,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后又在湘西会战中大放光彩,被人称之为“常胜将军”。

张灵甫的诸多头衔下,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情感生活。

然而,关于他的婚姻真相究竟如何,第四任妻子王玉龄的回忆就非常有参考价值。

蒋介石

在王玉龄之前,张灵甫在老·家有一个父母包办的童养媳,但他对童养媳没有多大好感,便将其撂在老家,在外面又娶了一位名叫吴海兰的女子。

吴海兰温柔贤淑、性子柔和,把张灵甫照顾得无微不至。

但一次别人的玩笑话,让张灵甫亲手扼杀了这场婚姻。

当时张灵甫在胡宗南手下当第一军团的团长,部队常年在外“围剿”红军,就规定将军中家属全部安置在西安。

一天,一位从西安探亲的战友回到营中,张灵甫就向其打听妻子吴海兰的情况。

那位战友看他如此心急,就向他开玩笑说:“我回去这么天,她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有一次我还碰见他与一位年轻男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

”这本是一个玩笑话,但奈何张灵甫当了真,他立马请假到西安找吴海兰算账。

在家中的吴海兰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到丈夫回来依旧热情相待,而张灵甫看着妻子却愈发的愤怒。

他心生一计说要带她回家见见父母。

吴海兰很高兴,就随张灵甫回到老家。

中午时,张灵甫让吴海兰去后院割点韭菜包饺子,吴海兰照做。

但当吴海兰蹲身割韭菜时,张灵甫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其身后,掏出枪对着吴海兰的脑袋开了枪。

张灵甫杀人后连尸体都没有收拾就匆匆返回了部队。

当时这件杀人事件轰动了全国,蒋介石再怎么爱才也无法包庇,于是就将张灵甫暂时关押了起来。

等这件事逐渐被大众忘记后,张灵甫就被放了出来。

出狱后的张灵甫又娶了一位姓高的太太,但在抗战时期张灵甫与其离婚,再也没有了联系。

所以,王玉龄是张灵甫第4位夫人,也是张灵甫最喜欢的一位太太。

1945年,张灵甫已经30多岁了依旧独自一人生活,经历过三次婚姻,他迫切地希望找到一个与他白头偕老的女子。

张灵甫此时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年轻有为面相英俊,自然身边有许多女子围绕,但张灵甫一个也看不上。

这时他听说在长沙湘中女校有位被誉为校花的女学生,相貌出众、身材出挑又敏捷聪慧,张灵甫瞬间就对这位人人夸赞的校花十分好奇。

张灵甫口中的校花便是王玉龄。

,家里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只因其父母只有她这一个独女,所以将其视为掌上明珠。

王玉龄的出身也算显贵,但其并没有大家小姐的柔弱和娇气,反而因为父亲的早逝,早早就管理起了家中的铺子。

到17岁时,王玉龄出落得更加亭亭玉立,提亲的人将门槛都被踏碎了,可王玉龄对寻常人家的男子并不感兴趣,母亲也不希望她过早嫁人。

直到张灵甫的出现,王玉龄才有了嫁人的打算。

张灵甫找到王玉龄的堂姐夫,希望他出面引见,但并没有成功。

后来有一次张灵甫偶然得知手下一位姓张的处长家眷与王玉龄相识,便希望其出面引见。

那位张处长的家眷也是个有眼力见的,立马找机会邀王玉龄到“一乐也”洗头。

趁此机会,张灵甫与张处长出现在“一乐也”,见了王玉龄一面。

这一面张灵甫就对王玉龄一见倾心,再也挪不开眼睛。

之后张灵甫就对王玉龄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遭到了王玉龄母亲的极力反对。

虽然张灵甫一表人才、年轻有为,但毕竟与王玉龄有着25岁的年龄差,身份也不相配。

更令王母担心的是,张灵甫是军人,南征北战家眷难免要跟着四处漂泊,以后的日子恐怕会非常艰难,她还是希望女儿能嫁一个普通人家,平平淡淡过一生。

但是经过与张灵甫频繁见面,王玉龄早已对张灵甫倾心,并答应了张灵甫的求婚。

婚后两人很快就有了爱情的结晶,生活也算过得美满。

张灵甫身亡,王玉龄为其生下儿子

张灵甫与王玉龄的爱情虽没有轰轰烈烈,但也留给了人们无限遐想。

张灵甫经过几次失败的婚姻,对这次婚姻非常重视,他改变了之前的性格,将所有的耐心都给了如花似玉的妻子,对王玉龄极尽宠爱。

在南京时,顶头上司王耀武有事要到南京办理,高官的夫人们都去机场迎接,有人邀王玉龄一起去,王玉龄却说:“我一位妇道人家干嘛要去接一位男子,我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无需迎合权贵。

”众人对王玉龄的行为非常不理解,但张灵甫却非常赞赏妻子的做法。

还有一次王玉龄收到一封来信,是一位婚前的男性朋友寄来的。

男性朋友得知她嫁了一个大她20多岁的男子就写信问她过得幸不幸福。

王玉龄没有回信,她去看望张灵甫时,就把这封信交给了他,并问该如何处理为妥。

张灵甫宠溺地笑笑说:“这是你的朋友,你觉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必过问我。

”张灵甫的表现很令王玉龄开心,在丈夫身上她获得了无尽的宠爱。

可惜分别来的是那样快,张灵甫擢升至军长后就率领着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到了孟良崮。

到孟良崮没几天,张灵甫就收到了妻子为他生下儿子的消息。

张灵甫不知该喜还是忧,他在贺电中无奈地说:“我现在真是亦喜亦忧呀!”

张灵甫满心想念着与家中的妻儿团聚,没有想到这次战役就是他最后的归宿。

孟良崮多山石,一炮打上去石头四处飞溅,被乱石打死的人比被枪打死的人还多。

1947年5月,在孟良崮驻守的“常胜将军”张灵甫率领的第七十四军被解放军困在山上许久,粮草已经严重不足。

蒋介石立即派援兵进行支援,有的支援部队已经接近孟良崮5千米处,眼看就要成功,但面对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不仅没有救得了第七十四军,还造成了大量伤亡。

在孟良崮的张灵甫等了十几天还是没有等到援军的到来,在他弹尽粮绝的困境下,他用红色墨水给妻子写了一封遗书。

红色墨水在月光的隐射下,就像鲜血一般红艳,似乎在预示着张灵甫性命的终结。

5月16日下午,张灵甫已知大势所趋,就将写好的遗书交给了部下杨占春,请他转交给王玉龄。

之后,在山下的解放军部队就攻上了山头,国民部队32000余人被全部歼灭,张灵甫也被击毙。

张灵甫身亡时,王玉龄还在家中,对于孟良崮发生的一切都不知晓。

直到几个月后,被俘的杨占春被解放军放回,将遗书交给王玉龄时,她才知丈夫已经身亡。

接到遗书那一刻,王玉龄的心被撕裂一般难受,她拆开信封看着血红的字迹,深切地体会到丈夫是多么地爱她。

1948年,大陆解放前夕,王玉龄带着母亲和幼子乘着蒋介石为军人家属准备的轮船去了台湾。

蒋介石追赠张灵甫中将军衔,从王玉龄手中将遗书借出,从此这封遗书就一直放在台湾战史陈列馆中。

最令王玉龄痛苦的就是对丈夫的思念,每次想到与丈夫的点点滴滴都是一种煎熬,而这种煎熬又体现在台湾当局为死去将领们举办的追悼会中。

每当王玉龄心中的悲痛少一分的时候,追悼会就会勾起她伤心的往事。

作为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一家本应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抚恤,但当时国民党自顾不暇,顾不上管这祖孙三代,所以王玉龄干脆不去领那些微薄的救济,开始自食其力以打工养家糊口。

在嫁给张灵甫之前,王玉龄就已经治理家中店铺很多年,其本身就带着自立自强、自力谋生的品质,她不依靠任何人也能养活了家人。

但在之后的日子里,台湾工资日渐低下,为了养活一家子人,王玉龄决定找好友帮忙,去国外学习、深造。

她在好友的帮助下办了护照,蒋介石还批给了她1000美元的资金。

1953年,王玉龄赴美留学,被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录入,她一边打工赚钱一边读书,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王玉龄的求学之路是非常困难的。

但她用超乎常人的适应能力,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在一位广东小伙的介绍下,王玉龄在一家广东人在美国办的进出口贸易公司里面做中文文书。

利用空余时间,王玉龄又到一家很大的中餐厅做服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客人带到位子上。

只有生活上的繁忙才能让她暂时忘记失去丈夫的伤痛。

王玉龄工作效率极高,为人勤恳很受老板的赏识,两个工作的地方都给出了当时较高的工资,每天15美元。

1959年,王玉龄顺利毕业,她到了罗斯福医院做会计工作,后又在纽约一家世界级的旅店应聘成功。

先开始旅店有个规定,那就是只录用白人服务员,但面试的经理觉得王玉龄长相出众,身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所以破格录取了她。

一年后,王玉龄应聘到美国航空公司工作了21年直到退休。

在这期间她将母亲和儿子接到美国生活,一家人就在美国定居了下来。

王玉龄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因为根据美国法律,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就要服兵役,王玉龄不想让孩子再走上丈夫的路,她对儿子说“不当台湾兵,更不能当美国兵。

”在王玉龄潜移默化的教导下,其孩子考上了大学,并成了家。

王玉龄几度回国,在孟良崮写下4个大字

王玉龄虽然在美国拼搏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但始终没有家的感觉。

在无数个深夜,她不仅思念自己的丈夫,还思念那个离开多年的故土。

她这种思家的心愿,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得以实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与在美国定居的王玉龄联系,问她想不想回国。

王玉龄当然想回去,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王玉龄有很多顾虑,她只好拒绝。

直到1973年,周恩来总理从海外华人那里得知了她的消息,立即通过有关人士向她发出了回国邀请。

面对周恩来总理的热情,王玉龄的顾虑终于被打散,她不再纠结于丈夫生前是否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而是坦然面对前半生的往事。

她接收了大使馆的邀请函,在周总理和国务院的帮助下,从澳门秘密回国,游览了祖国的山河。

在王玉龄游览祖国壮丽山河期间,不仅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王玉龄在这次友好见面中非常开心,在之后的几年里,王玉龄每天都会回国感受祖国的怀抱。

从1974年起,王玉龄就连任两届美国华美学会的主席,发挥了华美学会这个自发的华人组织的作用,帮助了许多有残疾和生活困难的华人。

与祖国的接触中,王玉龄对大陆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厚。

有一次,一位从台湾去美国的博士在与王玉龄闲谈中突然提问:“台湾是不是属于中国的?”王玉龄听后非常不悦,立即回怼道:“我看你的书是白读了,还是回炉重造吧!你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历史,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

王玉龄每年还要回到台湾去看看自己的亲人朋友,她非常希望祖国能够和平统一!

她不仅要求自己为祖国做贡献,还要求儿子张道宇归国投资办厂,造福中国人民。

改革开放后,王玉龄发现祖国大陆已经焕然一新,家乡的经济也发展的非常快,于是她与老母亲选择在上海定居。

200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盛会上,王玉龄庄重出席。

大会结束后,王玉龄收到了一个意外邀请。

当年,与张灵甫的第七十四师对峙的华野指挥官粟裕的侄子粟刚兵邀请她到孟良崮看看。

此事王玉龄早就看开了,她知道作为一名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军人,自己丈夫的下场是必然的,这些只是历史长河中一点小插曲。

王玉龄接受了粟刚兵邀请,在2007年她与儿子张道宇一起上了孟良崮。

这时王玉龄已经79岁高龄,她的儿子也已经60岁了。

当年张道宇刚出生没几个月王玉龄就收到了丈夫的遗书,之后她忍受着痛苦将爱全部加注在了儿子身上。

如今儿子也已经年过半百,成为了一名成功人士,为祖国建设做着贡献,王玉龄的十分欣慰。

当来到孟良崮山上张灵甫曾经待过的山洞中,王玉龄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丈夫面临饥饿和困境是多么难受。

中午就餐时,张道宇问母亲:“爸爸长什么样子?”王玉龄看着与丈夫几分相似的儿子说:“你爸爸1.89米的个子,脸型与你相似。

”聊天中,王玉龄突然想到往事说:“当年结婚时,我一度怀疑他是否真心爱我,因为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一句爱的话。

王玉龄完全沉浸在了回忆当中,她接着说:“直到我看到他给我写的遗书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爱意。

之后,在孟良崮,王玉龄和张道宇写下了“和平统一”四个大字,她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全部体现在了这四个字当中。

虽然她的丈夫曾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但她如今站在人民中间,这就足够了。

在张灵甫死去的山洞中,王玉龄轻轻抚摸着墙壁,她想,或许在临死前夜,丈夫曾经靠在这里思念着她与孩子。

王玉龄在墙壁上挂了一个花环,还半开玩笑地说:“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2021年,王玉龄女士在上海家中安详逝世,享年94岁。

19岁失去丈夫,独自一人承担起家中重担。

坚强独立、自食其力是对她最好的赞美,在丈夫身死的几十年后,她终于替丈夫站在了人民中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