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 修道院的解散

时间:17:58:12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8评论:0

英国国王通过重塑上帝语言,强化了民族语言基础上的民族认同,推动民族国家的建构。

然而,到1547年,天主教在英国国内仍居于主导地位,但路德教、兹温利教和再洗礼派等教派也已进入英国。

天主教和依靠于世俗王权力量的新教间形成了对抗,各派矛盾依然尖锐。

因此,都铎王朝的几位国王在重塑上帝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改革,通过规范和统一宗教信条和礼拜仪式,增强民众间的凝聚力,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极力地遏制宗教纷争可能导致的。

亨利八世的温和变革

英国亨利八世确立了王权的“至尊地位”,标志着英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加强和王权力量的增强,从国家层面摆脱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统治,这也为其之后改革提供了权力保障。

之后,亨利八世试图通过通过解散修道院、规范圣礼、统一祈祷辞和用语等举措,进一步平衡国内的宗教力量,弥合新旧教之间的矛盾。

修道院是欧洲中世纪民众参与宗教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修道院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的物质载体,对教堂、修道院等建筑历史变迁、数量的研究等可分析出该宗教在统治者以及民众中的受众程度,也成为研究者对宗教认同研究的切入点。

至十三世纪,修道院逐渐发展至鼎盛时期。

修道士在修道院中过着隐修生活,禁欲克己,与世俗社会相对隔离。

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修道院因其“文化功能”,是西欧基督教文化的中心地。

受到良好教育的修道士作为主要的传教士,在各国担任重要职务,负责起草特许状、规章等。

同时,修道士还担任外交官,充当与罗马天主教会交往的使节,成为各地同罗马天主教会交往的重要纽带。

十三世纪之后,修道院由盛转衰,逐步没落并消失。

中世纪晚期的修道院经济状况糟糕,财政问题严重,各管理机构职能重叠。

修道院中普遍存在的奢侈、浪费现象意味着这时期的修道院已经不是纯粹的宗教机构,而是有着如此“祸根”的经济机构。

不仅如此,修士学业荒废、文化和综合素质低下,修道院所特有的“文化优势”在此时也完全消失。

修道院直属于罗马教皇,是由国外教会在英国所设立并管理。

1536年、1549年,在亨利八世主导下两次下令解散修道院。

英格兰的850所宗教场所因皇家法令而消失,仅本笃会教团就失去了800所房屋,占其总数3000所的四分之一以上,成千上万的修女和修士离开了离开修道院或还俗,并被世俗化。

修道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后,将土地出售。

同时,以前属于修道院的圣俸也被重新分配,而平信徒得到十一税,又重新雇佣牧师去行使教士职责。

英国国内神职人员的构成、教会职位的设置以及神职的授予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等同于将数百个圣职的任免权交给了人们手中,国王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亨利八世借此得到了一大笔财富,使英国从经济上摆脱了罗马教廷的干预,同时直接切断了英国修士同国外修士之间的官方联系。

对七项圣礼的规定

亨利八世一方面解散修道院,同罗马教廷决裂,另一方面改革宗教教义。

亨利八世意识到,宗教仪式总归是服务于国家的,宗教仪式的统一有利于的统一。

因此,在亨利八世主导之下,1536年,议会起草并颁布了《十信条》,对圣礼做出了规定,使得宗教礼拜仪式趋于简洁,符合新教的宗教理念。

《十信条》明确规定了洗礼、圣餐礼和忏悔礼三项圣礼,其余四项圣礼未再提及,还要求每一教区都要有一册英文《圣经》等。

以忏悔礼为例,它满足了人们排解罪恶感、并寻求宽恕和救赎的心理需求。

星期天,教堂会很拥挤,上座率受到严格控制。

礼拜后,教区居民会分成小组,阅读圣经,唱圣歌,学习教义问答。

不仅如此,各社区间的联系又因宗教活动而变得更加紧密,增强了民众间的凝聚力。

因茨·席林和沃尔夫冈·赖因哈德强调,忏悔将和宗教民族主义合法化。

忏悔被当作一种强加和压制民众的工具,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得以使用。

忏悔礼是天主教的主要圣礼之一,但忏悔仪式是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亨利八世进行的虽是新教改革,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天主教的内容,是站在国家立场对天主教所做的微小变革。

其次,在国王的应允下1537年教会颁布了《基督徒教义原理》作为各教区的工作手册。

《基督徒教义原理》也被称为《主教书》。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学家们通常认为该书是《十信条》中内容的具体阐述。

但事实并非如此,与《十信条》不同的是,《基督徒教义原理》一书提供一个完整的宗教信仰和礼拜仪式的规定。

传统观点的通常证据是,《主教书》涵盖了所有七项圣礼,而之前的《十信条》却只提到其中三项,被省略的四项圣礼重新被收录。

恢复和阐释七项圣礼,体现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温和性,即此时的宗教改革更加强调信仰问题,而非是天主教或新教的教派问题。

此外,针对一些富含争议性的问题,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清晰的界定,有的仅是相对模糊的表达。

不对有争议的问题做出规定,便使得争议双方不存在对与错、黑与白,是对问题的转换式解决。

第三,1543年,亨利八世组建委员会,经议会和教职会议批准,颁布了《基督徒教义神学必读》。

《基督徒教义神学必读》,也被称作《国王书》。

但与《主教书》不同的是,《国王书》对“因信称义”的思想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而且全文并未出现与“信仰得救”相关的直接表达。

书中指出,“因信称义”是“荒唐”的想象,是“离奇古怪的推理”。

另外,《基督徒教义原理》在阐述礼拜仪式时,指出了洗礼、圣餐礼、忏悔礼这三项是出自《新约全书》,其他四项源于教会传统,这实质上是强调了前三项圣礼的神圣性。

而《基督徒教义神学必读》重新阐述了七项礼拜仪式,暗含七项礼仪意义一致,两者同等重要,信徒都应当按要求去做。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在专制王权形成、英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大陆改革浪潮在欧洲兴起等背景下发生的。

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对七项圣礼做出规定,上加强王权,经济上掠夺教产,成功地摆脱了罗马教廷对英国民众的束缚。

但在教义和宗教仪式问题上始终未与天主教划清界线,对有争议的宗教信条采取了“模糊化”的描述,是较为缓慢和温和的变革,看似是新教立场,同时却坚持中立原则。

因此,新教和旧教间的冲突在亨利八世时期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