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管仲鲍叔牙 在应试教育制度之下

时间:17:57:55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6评论:0

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I卷里,使用了“管仲、鲍叔牙、齐桓公”这三人的案例作为背景,要求写一篇作文。

对于不熟悉历史的人来讲,这篇作文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这三个人的人物故事本身关系比较混乱,很多考生一看到这个题就蒙了,有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的感觉。

,课外阅读已经被严重压缩,其实这也侧面反映了现,文化历史的缺失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这也是许多考生看到这题就头痛的原因,要想写好这一篇高考作文,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人都是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其中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而管仲和鲍叔牙则是辅佐他的两位重要人物。

在这里需要先说一下故事背景,在春秋时期,周朝的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由于周朝的分封制,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渐起,各方诸侯都有了一争天下,自立为王的打算,于是纷纷吞并小国,以壮大自己。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齐桓公当时是齐国的皇子,也就是公子小白,鲍叔牙是商人,管仲就是一个普通人,这三个人又是如何产生交集的呢?

这还得从他们的枢纽人物鲍叔牙讲起,鲍叔牙和管仲是发小,两人从小关系就不错,而鲍叔牙是商人出身,都说好兄弟有财一起发,当时管仲家境贫寒,又有老母要养老,管仲就跟着鲍叔牙一起做生意,靠着兄弟的实力也混上了小康的日子。

但明显管仲为人就有点不地道,每次做生意赚了钱,管仲总是要多拿,对此鲍叔牙从来没有责怪他,反而非常理解,认为他家中有老母要养,多拿一点钱是为了母亲。

反而认为管仲这个人很单纯,很有孝心。

后来两人生意失败,便约定一起去当兵,上了战场之后,管仲却临阵脱逃,身边的士兵都嘲笑他,并且看不起他,只有鲍叔牙一如既往的支持他。

并且还给周围的士兵解释说,管仲逃跑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而是因为他家中有老母亲,所以逃跑是因为他有孝心,有责任心。

对于管仲来讲,鲍叔牙绝对是他的迷弟,管仲做什么出格的事情,鲍叔牙都能找到他正义的理由。

后来鲍叔牙追随了齐国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齐桓公,管仲则跟随公子纠。

后来齐国由于内部发生叛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外逃,当时公子纠逃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则逃到了齐国的一个县城。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齐国的内乱平息,此时齐国空虚,群龙无首,公子小白和公子就都明白,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齐王。

由于公子纠逃到了鲁国,相对距离较远。

就以路程而言,公子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公子小白先到齐国。

为了能够出奇制胜,公子纠派管仲去击杀公子小白。

管仲骑上快马前去追击,成功地拦住了公子小白,并一箭射中了他的肩膀,公子小白顺势倒地装死躲过了一劫。

管仲以为完成了任务,便回到鲁国向公子纠复命。

公子小白顺利地回到了齐国,继承了王位,成了齐桓公。

登基之后的公子小白,发誓一定要报着一箭之仇,准备派兵攻打鲁国。

而鲍叔牙则认为这样做不可以,首先公子小白作为继位之君,如果一继位就派兵攻打鲁国,会让其他国家认为公子小白是一个残暴的君主, 一上位就残杀亲兄弟,对他的风评不好。

不如给鲁王写一封信,让他秘密处决公子纠,毕竟鲁国实力和齐国差太远,必定照此办理。

另一方面鲍叔牙认为公子纠可以死,但他身边的管仲确实是人才,应该重用,这一箭也是因为奉命而为,错不在管仲,如果杀他会后悔。

鲍叔牙让齐桓公无论如何跟管仲见上一面,再决定是否杀他。

齐桓公半信半疑,最终决定跟管仲见上一面,齐桓公当场被管仲的才华所折服,并让管仲主持齐国变法,而鲍叔牙主持齐国内政。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管理下,齐国一举成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成为战国七雄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其实如果熟悉了这三个人的关系,写这篇文章还是比较容易的。

而且也可以找到很多的素材点。

首先鲍叔牙与管仲相交之初,管仲所表现出来的贪财、怕死,这都与我们所倡导的与君子相交背道而驰,但这背后其实也说明,看事情并不能简单地从表面去看,而更应该探寻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

这道题能出现在高考作文题当中,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教育并不是一味的倡导应试教育,而是多元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学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近几年中央台连续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也可以看出国学从来没有被遗忘,而是应该扎根于我们文化之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