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红衣大炮 佛郎机135门

时间:22:10:09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5评论:0

编者按:松锦大战,在明亡清兴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说法,松锦战役中的火力密度,在同时代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其烈度也往往被用于与欧洲战场相比。

那么松锦战役的火力水平放在世界范围内究竟是什么档次呢?

在松锦战役中,明军火力更加强烈,但清军拥有更多红衣火炮。

1639年清军全部红衣炮60门,松锦战场上实际使用37门。

而松锦战场的明军只有红衣大炮15门。

▲巨大的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主要被明军用于守城,在欧洲则当做舰炮。

于是就有人宣称,红衣大炮根本不适合野战,在欧洲是落后了的火炮。

不过,按黄一农先生论文《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红衣大炮野战效果尚可。

红衣大炮是12-18磅的长身管炮,重量在一吨以上,这样的庞然巨物不但不容易移动,对于道路也有较高的要求。

甚至连明朝也较少用红衣大炮野战,但清王朝在东北时作为渔猎民族起家,又获得了蒙古人的大量牲畜,畜力充足,才能调动比明王朝更多的红衣大炮作战。

▲大凌河之战

红衣大炮的威慑力无疑是惊人的,在大凌河战役中就成功压制了明军。

不过其实际杀伤能力不宜过于高估,因为那毕竟是实心弹时代,再大的炮弹也是无法爆炸的……心理素质足够强韧的士兵,完全可以顶着炮火继续冲锋。

松锦之战,清军缴获大小火炮3583门,其中红衣大炮15门,大将军炮200门左右,其他小型火炮若干。

▲古斯塔夫二世

根据《武器与战争的演变》一书中关于古斯塔夫改革炮兵的一段,“古斯塔夫在炮兵武器上进行了最为重大的技术革新,目的是要提高炮在与步兵及骑兵联合作战时的效能。

他并不在乎提高炮的发射速率(虽然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要使炮能够及时进入恰当的阵地。

这就要求炮具有很高的机动性,反过来也意味着必须减轻炮的重量。

为此,他把瑞典炮的口径标准化为适合发射24、12和3磅炮弹的三种口径。

他取消了笨重的48磅炮弹的炮,又用机动性很强,发射速率较高的3磅炮弹的炮取代了8磅炮弹的炮。

通过提高炸药的质量,他使炸药在炮管内产生的压力符合一定的标准,从而减少了炮管壁的厚度。

”由于佛郎机的炮弹一般轻于1磅,并未达到欧洲大型火炮计算标准,则松锦明军弹重达到欧洲标准的火炮(弹重在3磅以上)有200余门。

而吕岑会战,瑞典军队有60门火炮,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有24门。

由于松锦会战规模大于吕岑会战,明军大型火炮较多也是正常的。

而充足的小型火炮也提供了更多的火力,使得明军一度对清军形成了火力压制。

▲满文老档

认为明朝火炮无用者,常援引《满文老档》的记载——“其时明军万人,置大炮一百,小炮一千,虽布列枪炮千百,仅击亡我后方役兵两人。

数人仅中皮肉,并未致伤,犹有一人弹丸透其暖帽,未见受伤。

皆乃天神助我避之也”。

然而《满文老档》基本就是一部吹牛合集,甚至经常被满清遗老创作的《清史稿》打脸,实在不足为信。

作为大帝国,明王朝即便已经衰弱腐朽,国力和后勤能力也不是三十年战争中的小国瑞典和处于内乱中的神圣罗马帝国可比的,因此才能携带大量小炮参战,绝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由于工艺、技术水平所限,导致大型火炮的质量和性能参差不齐,往往难以合格,而制造小炮需要的水平则要低的多”。

欧洲火炮相比当时东方火炮,技术优势虽然有,但也是微小的。

而且,明末也引进了欧洲的模数铸炮理念。

当然,我们也不应过度吹嘘明朝末年的火力水平。

三十年战争虽然迸发出了大量战术进步,涌现出将星如云,但战争中瑞典是小国,神圣罗马帝国则因内战而一片疮痍,作战双方都以抢掠和强征获取补给,后勤补给与军工系统可以说是非常差劲的。

事实上,三十年战争之后不久的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由于有稳定的国家机器支撑,其火力密度就远非三十年战争可比了。

▲吴三桂剧照

在松锦大战中,明军打得比较好的战斗有1641年4月的乳峰山之战,及1641年八月九日至十日的西石门之战。

乳峰山之战中,清军乱箭如雨,并投下大量滚石,更是用三十余门红衣大炮一齐发射,但明军顶着交叉火力,在己方火炮支援下攻克了正红、镶红、镶蓝三旗营地。

显然,清军因为小型火炮不足,火炮实际杀伤有限,面对明军精锐部队,红衣大炮的心理威慑作用不足。

埋伏在西石门附近的数千清军骑兵,也被吴三桂的一千多关宁铁骑打得大溃而走。

▲多尔衮画像

而在西石门之战中,多尔衮以清军铁骑和步兵悉锐而出,猛攻明军车营,结果在猛烈的火力打击下先胜后败。

这主要是明军火力优势所致,并不能说洪承畴的军事才能超过了多尔衮。

显然,由于松锦之战准备较为充分,明军的火器这次质量比较过硬,没有因为贪腐等原因出多少篓子,弹药储备也充足。

我们还需要指出一点,《女真满万不可敌?拥有火器还打不赢野战,明军照后金八旗到底差哪》一文中,我们指出明末明军表现出对于火器依赖而怯于近战的特征。

其实这个毛病,皇太极时代开始的清军也有了,只是不明显。

▲皇太极剧照

八旗能打,是面对已经衰退的明军,但是相对于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渔猎民族而言呢?哪怕是比起满洲的老祖宗女真金人,都要差得远,比起十六国时代的鲜卑人也颇有不及,甚至战斗意志还比不上欧洲的立陶宛人。

立陶宛人可是穿着兽皮衣能多次对条顿骑士团打歼灭战,连续砍死几个条顿骑士团团长的,而满洲八旗在松锦大战后因为损失过大,许多家庭哭天喊地拒绝再战,导致此后数年八旗的动员力发生断崖式下跌。

显然有了火器之后,满洲人对于近战也有些怯了,这一点到清末发展到极致,清军几乎不敢肉搏。

最后,笔者还附上对松锦大战的看法。

洪承畴军事才能相比皇太极差不少,对战败负首要责任。

我们不要只看明军给清军一度造成多大损失,那是由于准备做足之后,火器供应充分,士兵薪饷赏赐也保障得尚可,操练、士气激励也都到位,大明这个衰朽的老大帝国终于能竭尽所能拼一次。

可以说在战争准备上,崇祯这个昏君也已经尽力了。

崇祯和陈新甲催促洪承畴尽早决战,固然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但败得如此之惨,也确实是因为洪承畴“有前守而无后拒”的布置,导致被切断后路造成的,在战场上没什么道理可讲,技不如人导致全军覆没,一样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像赵括被白起打败也不会得到原谅。

更何况,赵括至少以身殉国,洪承畴却耻辱地投降了,甘为敌人的走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

主编原廓、作者辰昕之尘,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