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土人情 1、狗不理包子1831年(清道

时间:19:33:52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5评论:0

  1、狗不理包子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高贵友14岁时,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三年满师后,高贵友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生意十分兴隆。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2、猫不闻饺子猫不闻饺子其实是仿造天津狗不理包子而来的,当时的狗不理包子非常的有名,传播速度之快,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天津有一个叫狗不理包子,那么各类模仿也就跟着来了就有了这个猫不闻饺子了。3、耳朵眼炸糕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之该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4、十八街麻花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因店铺曾坐落大沽南路十八街处,人们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扩展资料:耳朵炸糕的食品历史: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由回民刘万春创制,炸糕选料精、制作细,物美价廉,赢得“炸糕刘”的绰号。附近的富户、百姓过生日、办喜宴,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利,都购买他的炸糕,生意越做越兴隆。当时,耳朵眼炸糕选用上等黏黄米经水磨后发酵,又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糖汁炒制成馅。包好后温油(130℃)下锅,勤翻勤转,炸出的炸糕外皮酥脆不艮,豆馅香甜爽口。1957年,刘氏耳朵眼炸糕店改为公私合营。1978年,经天津市饮食公司定名为“耳朵眼炸糕店”。如今,耳朵眼炸糕已改用南方的江米了,炸制时,锅有三口,但只有两口锅在加工,第三口锅是控油用的。但口味仍然不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不闻饺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三绝查看全部7个回答“哏都”天津美食!你知道多少?天津必吃的十大美食,天津必吃排行榜关注天津美食的人也在看上大众点评看天津美食排行,天津特色美食街,带你探索.

  大雪纷飞,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