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算命看风水 就逐渐分成了两派

时间:20:10:36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4评论:0

中国人喜欢“看命理风水”,有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去算命,希望能经过“大师”的指点,改变自身的运势;有人建楼盘、迁新居也要寻找一块“风水宝地”,不管是地址、朝向,还是房屋中的格局、摆设,都要让“大师”看过才安心。

给孩子起名字、婚姻合八字,荫蔽后嗣、甚至是祛病消灾,都有人会去求签问卦。

可见“风水命理”之说,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多么重要。

风水大师们的理论,大多都源自“易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主攻的领域。

比如,建筑风水学、命理风水学等。

这里所说的“易学”,是注释和研究《易经》的专门学问。

可以说,要想成为“风水命理大师”,得先成为一位“易学大师”。

不少人就觉得,我们所说的“易学”,不就是一门专门用来占卜算命的学问。

《易经》真的这么简单吗?

太极八卦就是千变万化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易经》到底是讲什么的书。

说起《易经》,我们现在指的是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的时候,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其实就是周文王研究更早的《易经》的心得和新的发展,后来就叫做《周易》。

在此之前还有两种《易经》,一个是《连山易》,一个是《归藏易》,这两部可能早已失传,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易经》就是指《周易》而言了。

其中“易”既有变化的意思,还有不易,也就是不变的意思,还可以理解成简易,因为它总结了世间的道,所以掌握了它什么事都会变得容易处理。

而变化不用说了,整个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之中,那么不易又是说什么呢?就是在变化中还有不变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都称之为“道”。

到了汉代,《周易》被定为“经”,并被列为“六经之首”。

《易经》最早确实是讨论占卜之法的一本书,是骨甲卜法的解释。

在中国古代,人们占卜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骨甲,就是把龟甲或者兽骨放到火上烧,根据骨甲烧灼后所显现的兆纹走向,来给出解释。

另一种是用四十九根筮草,经由三次分拨为二,最后得到的一部分,可能是单数,也可能是双数,最后根据单双数的排列组合,得到卜卦,来预测凶吉。

《易经》就是从筮草卜卦发展而来的。

构成《易经》卦象的图案,分为一个长横的“阳爻”,和两条不连续的短横的“阴爻”。

然后再将“阳爻”和“阴爻”,上下排成三层,进行排列组合,就成了八个最基本的“基本卦”。

后世又将这八个“基本卦”环绕在阴阳鱼追逐的圆形图案之外,表达阴阳交错的两极变换。

“八卦”中,乾和坤分别代表天和地,艮和兑分别代表山和泽,巽和震分别代表风和雷,坎和离分别代表水和火.这四对“基本卦”可以互生,可以互克,还可以相互作用。

用物理学上的话来说,乾和坤、艮和兑这两对都有位能,一旦发生位置互换,就会产生能量变化;巽和震、坎和离这两对都有动能,在它们的参与下,其它“基本卦”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经过一系列组合,衍生出64卦,每卦有6爻,这样就生出384种基本变化,随着更多的叠加,就能演化出无穷变化来。

这些变化反应了宇宙的运转方式,从而人们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的“卦象”也就掌握了宇宙的玄机。

古代和现代,人们对卦象的理解和卦辞的解读

可是,随着所谓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人不再认同风水、占卜之类的说法,对卦象、卦辞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

但实际上,《易经》所说的并不是迷信,而是宇宙变化之理,只是和现代西方科学理论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是我们已经有些看不懂了,而不是这套系统本身有问题。

比如,从《易经》衍生出的“堪舆之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水学。

本书作者许倬云先生认为,所谓的“风水”,并不是大家认为的“伪科学”,而是一种“前科学”或者是“拟科学”,因为这种看似神秘的学问,其实是古人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所得出的一种理论体系。

在“风水”理论当中,家里大宅子的主屋在方位上应该坐北朝南,这是因为,冬天的北风太冷,门户朝南的话,北风就不会从门窗灌入,屋里更暖和;而给逝者选择阴宅,则要尽量选择在山中没有沙土且干燥的地方,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渗水或者塌陷,毁坏逝者的墓地。

当然,现代人在城市中居住,不管是算命理还是看风水,都很难按照古时候的规矩来。

好在风水师们也与时俱进,将“阴阳五行”与“堪舆之学”相结合,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式“风水学”。

许倬云先生认为,这些都是把常识性的事物,冠上“风水”的名义,给福主谋一个心安或者是有利于经营的环境。

《易经》与中国人的戒慎之心

由于《易经》实在是太过玄妙,所以从汉代开始,研究《周易》的人,一派是占卜派,另一派是义理派。

占卜派研究的是“占卜算命”,义理派研究的则是卦象之中所蕴含的道理。

比如,六十四卦中,六爻皆吉的“谦卦”是最好的。

占卜派认为,“谦卦”意味着干什么事情都可以很顺利;而义理派则认为,“谦卦”的意思是,人应该像山一样,不故意地显露自己,不炫耀自己的秀丽,可以诚恳地对待比它低矮的大地,代表的是君子所拥有的的一种低调的美德。

这么看来,前者把《周易》视作知识性典籍,后者则把其视为思维性典籍。

而第一个对《易经》进行义理解读的,就是春秋时的孔子。

他在对《易经》进行解读时,论述的重点在于卦象背后的哲理,并将这些哲理作为君子的行为准则。

义理派认为,《易经》是在告诉人们,世间万物的结果其实是不可测量的,就算是成功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失败千万不要轻言放弃,最终结果其实都是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所作所为。

如果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就会获得福祉,避免灾祸;如果一意孤行,必定会走向万劫不复的结局。

义理派对《易经》的解读,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意识。

让中国人对事物的发展,总是怀抱着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态。

在这种心态下,也就产生了我们包含“谦逊”、“懂礼”、“向善”等方面的独特文化。

这些正是中国人最好的“风水”,也是我们要明白的道理。

像《易经》第一卦,乾卦的上九“亢龙有悔”,这个卦象的本意是说:龙飞到太高的地方,一定会遭到灾难。

这个卦象能说明很多同类的事情,比如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告诫人们即使身处高位,也一定要戒骄戒躁,小心谨慎,否则就会招致祸患,吞下失败的苦果。

而乾卦的初九“潜龙勿用”所说的是,龙隐伏在深渊,而不为世所知,意思是:事物发展之初都比较弱小,即使是看上去势头良好,也要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

上述的例子,表现出的是一种“戒、慎、恐、惧”,凡事都要保持心有敬畏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随着义理派对《易经》的解读,已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整个机制当中,表现为一种类似信仰的思维意识。

为了延续对这种机制的遵守,历代的老人们大多会写下家训,对后辈予以告诫和训示。

靠着“戒慎恐惧”之心,中国人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不忘及时收敛,不会失去清明和理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