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肖申克的救赎影评 却意外收获着无数好评

时间:20:10:32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6评论:0

说起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相信在无数观影人的心里已有过无数次的解读。

关于希望、梦想、自由、坚持、抗争,自我救赎以及被命运奴役后的顺从与反抗等等。

影片从1994年上映以来,在被奥斯卡各种奖项拒之门外之后,甚至有许多人带着顶礼膜拜的心来观看这部电影。

如果说电影本身是主角安迪在监狱中经过长达20年的时间越狱成功,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自我救赎。

那么,这部影片之于电影之外的我们应该就是观影之后久久放不下的内心震撼。

还是先说一下电影简介:

20世纪40年代末,青年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被判终身监禁,含冤进入肖申克监狱。

在那个黑白混淆的监狱,安迪用自己特殊的求生之道和强大的信念感,用长达20年的时间挖通了通往自由的越狱隧道,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自我救赎,重获自由。

影片的关键词一定是希望、救赎、自由,当然还有上文提到的更多词汇。

因为这部影片在太多地方如同经历头脑风暴一般引发关于存在、价值、活着等等的思考与观照,所以文章分别以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做为小节的段义引领。

安迪,瑞德,老布,还有那个入狱没超过一晚就被打死的胖子。

不值得有名字的胖子。

从一个戏份不足三分钟的胖子说起,总感觉有些不靠谱。

但他的死确实让我的心狠狠地震了一下。

特别是胖子死后,当安迪问起胖子叫什么名字时,海武德说:人都死了,还在乎什么该死的名字。

从胖子含冤入狱到入狱当晚莫名被打,再到抬到医务室根本无人抢救,天亮身亡。

这个世界对胖子来说就是一个他根本看不懂的魔鬼,魔爪伸向自己时,他全程是蒙圈的。

而在海武德的认知范畴里,他认为生命轻贱如泥,既然已死,留名何用?

他是轻贱了胖子,其实也是轻贱自己。

亦或他的观念里,早已把像他们这样的囚犯和“上等人”分开,比如他认为狱警可以掌控他们的命。

如此,他若索命,不给又怎么行!

这是一个可怕的存在。

记得萧煌奇有一首歌《你是我的眼》: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或许在这黑白混淆的监狱,这些无辜的人、被驯服的人,早已蒙蔽了对黑白的感知。

眼前的苟且全当可以换来余生的平安。

所以当狱警暴打胖子时,所有人都安静着,狱警的震慑效果达到了。

这里有他们暴虐滋生的土壤。

开动国家机器,凌虐平民自由。

很显然,在那个活一天是一天的肖申克监狱,死于非命没来得及留下名字的胖子很快被遗忘。

他带着痛苦走向天国的自由,而依然活着的他们继续在狱中囚禁。

可怜的胖子,戏份很少。

但我认为作者是用他打开了监狱的基础图景,无需赘述,在肖申克监狱,执法者非法,受刑者无罪。

这种强烈的矛盾冲突通过不起眼的胖子清晰的铺陈开来。

胖子完成了他的使命。

老布是全片唯一让我流泪的人。

相信为老布难过的人不止我一个。

那是一个如此珍爱生命的老人,连一只小鸟他都悉心呵护着。

可是谁都不会想到,在他可以假释出狱时,他竟然为了能继续留在监狱而准备行凶他人。

为什么?

就是因为他在监狱已囚禁了长达五十年的时间,大半辈子的牢狱生活竟然让他有了依恋。

因为在这没有自由的方寸之地,他周身的每个细胞都已生出安全感。

这样的安全甚至可以让他吃得香,睡得着。

而外面的花花世界,让他充满恐惧。

瑞德的经典之句来了:制度化,也有人译成体制化。

他说,监狱是个怪地方,最开始时你会憎恶他,慢慢的就习以为常,待许多年以后,你就会对他充满依赖。

这就是被体制化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体制化”理解为一种驯服。

当我们看到老布出狱以后的恐惧,无所适从,直到最后悬梁自尽,我们都在为他惋惜,甚至真心的期望他还是回到监狱会更好。

这是不是之于我们自身的自相矛盾?那里明明是一个充满罪恶之所,为何又盼望成为老布的栖息之地,并且认为让他终老在狱中也是一种圆满?理智与情感该如何选择与站队?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良久,竟然是无解的。

看着老布把心爱的鸟儿放走,窗口的光照着他满是皱纹的脸。

向外张望的老布没有丝毫获得自由后的喜悦神色,他是孤独的,恐惧的,也是无根的。

那一刻,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

自由生活下的老布终究无法适应外面的世界,他把衣物整齐的收拾停当后,选择了自我了断。

那一刻我没办法再继续看下去。

我让自己冷静了一下,想到了归属感之于人有时候竟然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存在。

而陪伴又是多么不容忽视。

我甚至在想那只叫做杰克的鸟儿如果找到了老布,老布都会有活下去的勇气。

只是,剧情没有按照我的想象发展,本就错叛入狱的老布竟然死于离开监狱,失去安全感之后的心无所依。

瑞德,一个“尽人事听天命”的人。

瑞德是影片的讲述人。

主人公安迪所有行为都是通过瑞德之口来完成的。

在某种程度上,他有上帝视角的全能俯瞰性。

而他本身也同样极具思考价值。

相对来说,瑞德在监狱算是游刃有余。

他有八面玲珑的本事,可以有许多渠道捣腾来狱友们想要的一切,当然他也因此发了一笔小财。

在囚犯当中,他甚至可以补偿到缺失的尊严,因为所有人都有求于他。

在这样一种活着的缝隙中,瑞德用他的生存之道慢慢地找到了一种可以稍许满足的自我安慰,而且做到了逻辑自恰。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影片中有三次对瑞德的假释考核。

第一次,瑞德服刑二十年。

当警官问他是否改过自新时,瑞德很激动,眼睛里有泪光。

他说,他已改过自新,不会再危害社会,他向上帝保证。

结果,被驳回。

第二次,瑞德服刑三十年。

当警官问他是否改过自新时,瑞德眼中先前那种渴望自由的光已经有所黯淡,甚至他已不报假释成功的希望。

果然,第二次同样被驳回。

两次假释考核,瑞德经历了十年的时间,这漫长的十年他已学会了认命。

所以,当安迪告诉他们心中要有希望,要有高墙也锁不住的希望时,瑞德有感而发:

希望是可怕的东西,希望会让人疯掉。

希望在牢里没有用。

你还是认命吧!

这句话是瑞德的肺腑之言,因为他经历着那个可怕的希望是如何被高墙封锁,破碎,最后只能妥协,认命。

所以,他一直在实践属于我们语言体系中的“尽人事听天命”。

当然,安迪反问他:是要像老布那样吗?瑞德无言以对。

瑞德第三次假释考核时,他已被囚禁整整四十年。

对于是否可以假释,他已经不在乎。

在内心希望一点点被监牢岁月磨蚀掉以后,他很像第二个老布了。

也就是他所说的被“体制化”。

前段时间《得到》中的廖舒祺说到了什么是体制:所有给你带来安全感,并且阻碍你成长,但你又觉得它不够好的东西都叫体制。

罗振宇如此解释:体制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它是你感受环境的一个角度。

危险是一个事实,恐惧是一个选择。

同理,环境是一个事实,体制是你的选择。

时间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慢慢地,它会把你变成一个环境的顺从者。

我们不可能成为安迪,但可以学习他的样子。

终于要说主人公安迪了。

他周身凝聚光芒,所以永远不会被同化。

如果20年的期限,他没有打通越狱隧道,相信他还会继续,三十年,四十年......因为他心中不断的升腾希望,向往自由。

在诺顿这个道貌岸然的坏家伙掌控之下,肖申克监狱永远是非颠倒。

要么你有能力自我救赎,是为生。

要么你屈从苟活,是为死。

安迪给狱友争取来修房顶时奖赏的阳光、啤酒,那个场景真的太惬意了。

或许许多男人都喜欢这样,三五好友,喝着啤酒,晒着太阳,开着玩笑,自由呼吸。

安迪用六年的时间每周一封信,换来政府捐赠的图书和唱片。

他大胆的播放唱片《费加罗的婚礼》,整个操场上,所有囚犯如同听到天籁之音,他们仰起头,静止一般,被美妙的歌声吸引。

那一刻,他们忘记了冷酷的高墙......

安迪每一次惊人之举,都让囚犯们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与他身上的希望之光。

这光有时令诺顿感到不安。

所以,安迪在找到证据可以证明自己无罪时,诺顿将证人杀害。

目的很明显,他要继续留着安迪给他洗黑钱,同时他感觉安迪一旦不在掌控之中便会是个对他有威胁的危险分子。

他要始终掌控监狱里的一切人和事。

他早早就说过:把信仰寄托于神,把贱命交给我。

安迪终究是一个勇士。

他是第一个向诺顿说“不”的人。

他要对抗黑暗势力,不仅仅运用智慧,还有比智慧更宝贵的坚持、毅力,以及即便孤军作战也能让自已时刻迸发力量的内心。

其实这何等艰难!许多时候,一时之痛并不会让人丧失斗志。

积年累月的消耗,才会让人颓废不堪。

而电影中的台词: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他是安迪。

安迪心中那片蔚蓝的海是他对自由的渴望,是梦的召唤。

在那个雷电交加的雨夜,安迪爬过污浊的下水道,终于离开了那个让他无辜蒙冤20年的肖申克监狱。

同时,他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证据,告发了一度掌控别人生命的狱长。

最后,万恶的诺顿无路可逃,选择饮弹自杀。

大结局很棒,瑞恩假释成功。

在安迪先前的指引下,两人相聚在太平洋蔚蓝的海边。

友情是这部影片最后的落脚点,安慰了所有人。

关于安迪,他一定是每位观众心中的英雄。

但是绝大数人无法成为他,可是这一点儿都不妨碍安迪的精神给予我们的各种引领与启示。

那句话很重要: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嗯,生命的尽头一定会到来,就看在这条或长或短的路上选择了什么。

说不定,努努力就遇到了成功。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拥抱希望总比心怀恐惧要强得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