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缅甸 英国入侵缅甸

时间:18:43:21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9评论:0

“果敢”一词,在汉语里有当机立断,敢作敢为的意思,是一个意义十分美好的词。

世界上有一个地区,有一个民族,就叫做果敢。

这就是缅甸的果敢地区,里面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果敢族。

果敢族与汉族文化有着颇深的渊源。

他们日常交流会使用汉语,文字也一度是汉字。

直到近些年,缅甸的文化才逐渐在果敢占据主流。

缅甸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语言。

身处缅甸的果敢过去为什么不用自己本国的文字来代表自己,反而处处彰显中国文化呢?又为什么到了现代,反而推崇缅甸文化呢?

1、“果敢”起源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共和国,由7个省、7个邦和2个直辖市组成。

果敢就是其中的一个自治区,全称是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

在地理位置上,缅甸紧挨我国云南省。

缅甸境内,挨着云南省的边界线那一部分就是果敢。

一般与我国汉族相邻的国家或地区,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汉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文化交融现象,但是果敢地区的“汉化”却十分浓重。

在缅甸政府相关政策还未颁布实施前,果敢地区几乎与云南省没有什么差别,他们说汉语,用汉字,整个地区几乎都是汉文化的气息。

如果走在果敢的街头,放眼望去都是汉字的招牌和各种标识。

夸张地说,那时的果敢地区不像是缅甸的,反而像是又一个云南省。

事实上,如果去追溯历史,大家就会发现果敢族的根在中国。

最早进入缅甸的汉族人是明朝末年的官员。

1659年,南明桂王朱由榔率领部下逃入缅甸,途中又与缅甸国王激战,最后剩余300多人。

这三百多人在缅甸定居,成为最早的居住在缅甸的汉人。

1661年,明末的将军们也率领手下来到了云南、缅甸一带,经历过战争和逃亡之后,大约2、3万人也定居在了这里。

他们都来自明朝,都有着对汉文化的共同认知和归属,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区别。

在缅甸定居下来之后,他们仍旧遵循着过去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最初,他们作为明朝的遗臣,即使逼不得已退居边界,心中仍旧挂念着明朝的复兴。

但随着明朝大势已去,他们也与缅甸当地人通婚融入了这里,久而久之生活就安定了下来。

乾隆时期两次出兵试图征服缅甸,但是都没有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清朝的士兵一些在战败时被抓住成为俘虏,一些则是因撤退不及时、战略问题等没能跟上大部队,被留在了缅甸。

这部分清朝士兵回家很艰难或者基本没有希望,他们于是就与明朝的遗臣一样,也在这里生活了下来。

明清时期的这两次汉族在缅甸的迁徙,使得缅甸靠近中国的这块土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在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又融合了一定的缅甸文化。

他们被统称为“桂家”,取意为最开始的明朝桂王的遗臣。

这就是果敢族的前身。

桂家之所以改称为“果敢”,其实并不是来自汉语“果敢”的寓意。

看到桂家的来源也能看出它的起源与“果敢”这个词关系并不深厚。

它之所以叫“果敢”,是因为附近的山脉。

缅甸有一处山脉叫做“科干山”,桂家正好居住在这附近。

在科干山外的人常常称这里为“果敢山”,居住在这里的人也就被认为是“果敢人”。

久而久之,桂家也自称自己为“果敢人”,民族为“果敢族”。

2、脱离清朝

最开始的时候,果敢地区因其文化与国内同出一脉,是划归到云南省之中的。

而现在,它是在缅甸政府治理下的。

这中间的原因归类于战争。

果敢地区在版图上一开始是归属于中国的。

清朝比较注重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土司加强管理。

果敢地区在清朝的疆域中也属于边疆地区。

当地的杨姓势力在杨国华的带领下捍卫了清朝的边防安全。

为了表彰他,清朝将他封为土司,并且可以世代继承果敢县。

从此,果敢就开始了杨氏的世袭统治。

在一段时间里,果敢县是明确归属于清朝的。

杨氏并没有和先代一般想着反清复明,而是安安分分地守着自己的管辖范围。

后来,一个国家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局面。

英国入侵缅甸,并与其交战,目的是为了将缅甸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而处于缅甸与清朝交界处的果敢成了一块战略要地,被英国盯上了。

英国私下与杨氏土司接触,许下了一堆具有诱惑力的承诺,还将不少的礼物赠送给果敢县的大小官员。

杨氏在心动的同时也没忘记自己是归属于清朝的,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向清朝的朝廷上告了这件事,希望得到回复。

但是,他等了许久,清朝朝廷都没有回复他。

另一边,英军又不听地抛洒糖衣炮弹。

于是,杨氏就同意了英军的条件,明面上果敢还是清朝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已经归顺了英国。

于是,英国就果敢的归属问题和清朝进行谈判。

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即使果敢已经在实际上投向了英国,但双方还是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条约中双方都认可果敢是属于清朝的。

之后,英国和清朝就果敢的归属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

1897年,双方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割让给英国,归属权进行了让渡。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果敢脱离中国加入缅甸。

是清朝的官员还是缅甸的一部分,抑或是在英国的统治下,对于果敢来说似乎影响不大。

果敢族依旧是遵循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与汉族几乎没有差异的生活。

汉字、汉语、汉服依旧占据他们的生活,并未因其归属而受到强制的改变。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将自己使用的东西换了个名字:汉语便果语,汉文变果文,换汤不换药。

3、抗战、入缅和出走

既然果敢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归属于缅甸,那么为什么一直到现代才要求它完全融入缅甸文化呢?这之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果敢虽然归入了缅甸,但是他与中国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

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后,当时的果敢土司杨文炳主动联系了中国政府官员,请求回归中国共同抗日。

由于当时一些复杂的原因,中英经过协商后,将杨文炳及其所带的部队编入了政府军队之中。

杨文炳的得偿所愿,投入了抗击日军侵略的战争中。

但后来,杨文炳被指责与日本勾结,进入了军事法庭。

虽然他后来被无罪释放,但是这样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多多少少消磨了他想重归中国的念头。

1948年,缅甸独立,果敢并未表达自己想回到中国的念头,而是致力于提升整个民族在缅甸的地位——果敢想要争取缅甸对自己的认可。

在缅甸的议会上,果敢的土司要求缅甸承认果敢是缅甸的一部分,要求果敢人民享有和缅甸公民一样的权益。

这时的果敢,已经断绝了回到中国的念头,将自己视作缅甸的国民。

缅甸议会通过了这项要求,果敢也正式成了缅甸的一部分。

缅甸结束战争不久,内部的治理也比较松散,果敢的权力仍旧牢牢掌握在土司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缅甸政府对权力有了新的想法,致力于将各组成分散的权力收归中央,果敢也是政府的目标之一。

不久,果敢的土司制度被废除,世袭土司的杨氏家族率众出走。

果敢族内部并非一块铁板,私下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止过。

出走后的果敢族矛盾显现,逐渐分裂。

其中一支队伍对后来的果敢和缅甸之间的博弈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正是后来的“果敢王“彭家声。

彭家声祖籍是中国四川,对汉族文化也有着极强的认同感,因此果敢的汉文化一如既往地存续。

4、缅甸掌控和缅甸化

彭家声率领着部队投靠了缅甸共产党,他和他的队伍成为了缅甸人民解放军。

因为都为了人民的解放而奋斗,我国也曾与缅甸共产党有过接触。

1950年,缅甸公开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交。

缅甸因为我国的执政党是共产党而担心我国支持缅甸共产党。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表明了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从未支持缅甸共产党推翻政府。

自从缅甸独立后,果敢族与我国官方的接触越来越少,最后直接断绝了。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果敢族活得像个“中国少数民族”,却始终归属缅甸。

这之后,缅甸共产党逐渐走上了贩毒的道路,一开始是为了弥补党内的经费缺失,后来受到金钱的腐化,党内人士纷纷效仿,整个党走向末路。

一开始加入其中的彭家声并未与其同流合污,他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打死进行禁毒活动。

禁毒能起到的作用最多的是防止队伍堕落,但对于增强其势力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缅甸政府日益强盛,逐渐从其他地方收集了权力,而彭家声所率领的果敢队伍却并未日益强盛。

此消彼长,果敢颓势已现。

2009年,“八八事件”爆发,彭家声的势力瓦解了,其所控制的地区也迎来了缅甸政府任命的官员。

2011年,果敢得到了缅甸政府的官方承认——缅甸政府将其命名为“缅甸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果敢地区的完全和平。

因为果敢地区与整个缅甸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距,是分裂缅甸的缺口,所以各方势力都盯紧了这里。

缅甸政府也看到了自己对果敢的控制力比较薄弱,选择从文化进行切入,釜底抽薪。

温水煮青蛙。

时间久了,果敢地区就会完全变成缅甸的样子。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反叛

分子利用果敢,也可以彻底掌控果敢地区。

政府在果敢大力推行缅甸文化:语言、文字、生活方式……

原先的果敢地区,果敢族人们一边要牢记自己的起源,一边又要与外界接触,因此,他们都是数来能掌握两边的内容的。

果敢族人们既保留了汉族的文字、语言和文化,也熟知缅文、缅语、缅甸风俗文化。

在果敢内部,他们仍旧是用自己的汉文化进行交流,只有对着缅甸,他们才切换着交流。

现在,政府为了推行缅甸的文化,强制将果敢自治区官方的文件交流改为只用缅文。

上行下效,一些公共场合的文件就都运用缅文。

在教育上,原先的果敢族因为居住地离我国云南省极近,一些学校的教材直接从云南省购买并使用,授课的语言也是汉语。

如果不仔细去分辨,路过果敢的学校,人们可能以为是中国的学校在进行教学。

而现在,教材以及授课语言都换成了缅甸国内通用的内容。

果敢的下一代从小接受的不是祖辈流传下的汉文化,而是纯正的缅甸文化。

长此以往,很快汉文化就会被他们遗忘,缅甸文化将取而代之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不过在缅甸普通人家中,他们仍旧是用汉语交流,日常生活也是以汉文化为主。

果敢缅化的道路也仍将继续。

从明朝的遗臣、清朝的兵将到果敢族,从果敢族到果敢自治区,我们能从后在那个发现文化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深刻的影响。

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自信、自卑、重拾文化到如今的文化自信。

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祖国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也越来越自信。

参考资料:

[1].《香港凤凰周刊》

[2].《汉民族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