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魏碑 到了清中期“碑学”

时间:15:48:08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5评论:0

魏碑是指北魏的碑刻书法,有时人们把北朝的碑刻书法也称为魏碑。

其不但数量众多。

书体也最有代表性。

魏碑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类。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里说:“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

《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

《四山摩崖》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壁窠之极轨也。

康有为上述三大种是把地域和石刻形式结合起来加以分类的。

但就石刻形式来说还有一类:墓志铭及北魏名碑。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上面这四种魏碑分类的主要特点。

当然就地域来说,也还有散见与其他处的石刻。

比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瘗鹤铭》等

01

先说龙门造像。

在河南洛阳龙门山,书体以《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多数出自著名书法家之手,结体茂密,用笔方重厚实棱角分明,刚劲俊健,为魏碑石刻书法形象的代表作。

康有为又将其分为数体:”《杨大眼》《魏灵藏》《一弗》《惠感》《道匠》《孙秋生》《郑长猷》沈著劲重为一体,《长乐王》《广川王》《太妃侯》《高树》端方峻整为一体,《解伯达》《齐郡王祐》峻骨妙气为一体,《慈香》《安定王元燮》峻荡奇伟为一体。

总而名之,皆可谓之龙门体也。

02

云峰石刻。

在山东掖县,大部分为北魏郑羲之子郑道昭所书。

其《郑文公碑》兼具篆书圆活遒劲的笔势、隶书古朴厚重的气韵、草书飞动灵逸的情怀。

结体宽阔舒展,富有变化,雄壮豪放。

《郑文公碑》

03

冈山尖山铁山摩崖。

在山东邹县,《尖山摩崖》为北齐碑,《冈山摩崖》《铁山摩崖》为北周碑,其笔参隶意,方圆兼备,气势浑穆。

04

墓志铭及北魏名碑。

墓志石刻为魏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庞大,是比较程式化的的魏碑书体。

其书法特点是结构严密,清爽劲利,书势由古朴走向妍美。

笔兼方圆,体取横势,风度神韵质朴秀雅。

代表作为下面我们再从笔法、笔势和笔意上简单聊聊魏碑的书法特点。

魏碑是公认的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书体。

虽然隶书向楷书过渡不是从北魏开始的,但是魏碑确是这一过程的重要阶段。

魏碑在结体和笔法上虽然已经具有了楷书的特色,但是在笔法,笔势和笔意上还保留了隶书的一些特点。

先说笔法。

魏碑可以分为方笔、圆笔、方圆笔并用三种。

但纯粹用方笔或圆笔的是极少数。

笔画的起、收、转折处有棱角的为方笔,方笔用的是折笔,即以露锋为主,笔锋铺开较多,转弯时用顿笔,然后折锋用笔;起、收、转折处无棱角的为圆笔,圆笔用的是转笔,即以藏锋为主,笔锋铺开较少,转弯时不停驻。

无论方笔、圆笔都要逆方向运笔,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如果以露锋出笔,中锋走笔,转折处用侧锋,就形成了外圆内方、方圆结合的笔法。

笔势和笔意。

也就是所谓的姿态和神韵。

与用笔方法密切相关,但其书体结构,借让搭配,整体所表露出来的形象,并不完全决定于用笔。

在这方面魏碑特点有三:

一、结体上兼有隶楷,但又非隶非楷。

其骨架保留有隶书的形态,笔画结构却有楷书的特点,他是隶楷错变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风格的一种书体。

二、魏碑不像唐楷这样规范化。

其笔画穿插借让,搭配变幻多端,奇险中端庄肃穆,严谨中飞动跌宕。

三、点画富有天趣,结构姿态万千,形象奇伟,以壮美见长,无不刚健质朴。

可以说是“无体不备”,形成了骨强气盛的风神。

我们不仅要把握魏碑书法艺术之美,还应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及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

既然魏碑是一种由隶书到楷书过渡过程中的书体,那就必然有着在中国书法史上不可低估地位,可以说在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魏碑对唐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楷书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楷书百花争艳,形成唐楷的特有的法度,但无不与魏碑有直接联系。

刘熙载《书概》有云;“唐欧、虞两家书,各占一体,然上而溯之,自东魏李仲璇、敬显隽二碑,以可观其会通......。

”“颜鲁公正书,或谓出于北碑《高植墓志》及穆子容所书《太公吕望表》,又谓其行书与《张猛龙碑》后行书数行相似,此皆近之,然鲁公之学古,何尝不多连博贯哉!”

可以说唐楷的就是结合了晋代和魏碑而产生的楷书的法度。

魏碑也是宋代“笔意”的一个来源。

宋代书家虽然重视“阁帖”但宋人所追求的“笔意”,从苏轼,黄山谷、米芾、蔡襄等人的书法来看:蔡的高古,苏的奇气,黄的好劲,米的沉着痛快,无不直接间接受到碑的熏染。

其中米芾学过《金刚经》,黄山谷学过《瘗鹤铭》,无不从魏碑中汲取营养。

明清时期魏碑开创新局面。

到了晚明时期,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日益强烈的反对束缚、提倡个性的思潮影响下,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一批书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纵横豪迈激情和酣畅淋漓的书风,一扫前人的温文尔雅和甜美柔媚、“金石学”在阮元、包世臣的推动下,作为新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思想,在道光以后很快风靡扩展,并取代“帖学”成为书坛的主流。

篆隶书法的创作也进入了又一次高潮。

涌现出了“扬州八怪”、何绍基、赵之谦、伊秉绶、杨守敬、沈曾植、吴昌硕、康有为等一大批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书坛的魏碑大家。

而对现在书坛也带来了绚丽多彩的硕果,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