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祥林嫂 她逢人就哀叹这段往事

时间:10:09:58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3评论:0

文丨花欲燃吖

鲁迅的文章在不同的年龄眼里读出来的是不同的故事,在人未经世事,没有饱尝人间冷暖之时,去读鲁迅,我想大抵是读不明白的。

这也许就是鲁迅的课文渐渐的从现在课本上消失退隐的关系。

——写在前面的话

鲁迅的《彷徨》里收录了一个短篇故事,名为《祝福》,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鲁镇新年前后,村子里的人们祭祀祈福,所有人都笼罩在浓浓的祝福氛围下,却感受不到一丝祝福的喜悦。

故事不长,如果你阅读的快的话,大概二十几分钟便可阅览完毕。

故事不短,如果你走进去看,那个叫“祥林嫂”的女人,你要用十年来读,从青葱读到而立,从而立读到不惑。

“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多数人忘却了。

网络上给出的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如同祥林嫂一样:悲剧接连着来,神情木讷,精神不振,逢人就诉说不幸,又或者形容结局极度悲惨。

乍一听,似乎也非什么贬义词,一个带着同情意味的形容词而已,实际上,如今挂在嘴边的却不是好话,不过是用来讽刺和挖苦人,是一个碎碎念,常将苦事唠叨给旁人听,一个消极抱怨负能量的女人;

可是“祥林嫂”真的有罪吗?

一、反抗未遂不是该被指责的错,谁的一生没有几个无能为力的瞬间

模样周正,健壮耐劳的祥林嫂嫁给了一个小自己十几岁的丈夫,有个精明能干十分强势的婆婆,还有个年纪更小的小叔子。

她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深受鲁四爷的喜爱,一个女人抵得过一个男人,可见干活十分卖力气,在后来祥林嫂被婆家抓走时,鲁四爷家的四婶常常念叨着。

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佯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

她在鲁迅的笔下被塑造的是一个勤劳质朴也有反抗精神的女人,她的悲剧表现从来不是随波逐流麻木而可恨,祥林嫂的悲剧是反抗未遂。

1、第一次反抗

祥林嫂在某一年春,她成为了寡妇,婆婆是个有主意的女人。

旧社会的女人没嫁人之前听父母安排,嫁了人听男人的,男人死了就要听从婆婆的;为什么说多年媳妇熬成婆,也就是一个女人地位这一生地位最高的一次就是成为婆婆的时候,旧社会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重男轻女追根溯源也都并非无缘无故。

为了逃离被人支配和摆布的命运,二十七八岁的祥林嫂毅然从村里逃了出来,来到了鲁镇上,到了鲁四爷的家里做了女工。

这是她第一次反抗,她不怕苦,不怕累,她只是不想被命运停在那个破落的山村之中,任由婆婆欺压。

但好日子并没过多久,婆婆领着几个男人,耍了计就将祥林嫂捆了扔到船上,堵了嘴,又贪污了祥林嫂做工攒下的一千七百五十文的工钱,瞧见和知晓这桩事的鲁四爷和卫婆子,也只会说一句“可恶”,然而并没过多的插手和参与,放任着祥林嫂就这样被抓走了。

2、第二次反抗

祥林嫂的小叔子要结婚,婆婆将她卖到大山里换了八十千,两个小叔子结婚各用去50文,婆婆手里还剩十多千,那时候的祥林嫂俨然不是一个人了,像是一个可以随意买卖的物件。

大婚当日,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

旧社会的女人,贞洁是一个女人最后的遮羞布,寡妇必须要守节,而祥林嫂二嫁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祥林嫂拼命的保全自己,闹得厉害,一路嚎哭,还撞到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那男人家仍旧是摸了香灰包上红布,关在新房里不肯放过。

后来的后来,祥林嫂生了儿子。

这是她的第二次反抗,以男人力气大而失败告终,可这却成为了人们取笑她的谈资。

现今社会,女人遭遇咸猪手,职场性骚扰,公交猥亵,强奸杀人,这类事件定罪难,取证难的主要关键点在于受害者不肯出庭指认,因为这一桩羞事,公众对受害者的指责高于侵害者。

女人穿的少不是你流氓的借口,就像祥林嫂抵抗未遂不应该是人们取笑她失节的理由。

3、第三次反抗

祥林嫂再次遭遇了人生的大变故,男人死了,儿子被狼叼走了,走投无路成为了孤家寡人,于是又来到了鲁四爷家做女工。

因着自己是不被祝福的不祥之人,祭祀等重要事件都不让她插手,一起做工的柳妈有意无意的调侃她的痛处,你这样嫁了两个男人的,将来下到地府是要劈开两段的,不然两个男人同时来争你,你要如何。

这一番话吓坏了祥林嫂。

祥林嫂所处的时间正是康有为等人推行新法,新旧文化碰撞的时期,人们还在愚昧无知的阶段,就连鲁迅都在“说不清”的彷徨时刻,何况祥林嫂这样斗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全村的人都在祭祀鬼神,祥林嫂也不免对鬼神心生敬畏。

于是,她攒了钱听信了柳妈的话,去捐了门槛。

这是她第三次反抗,生前受尽苦难,不想死后再被折磨,所谓的“捐门槛”最终仍旧是徒劳。

祥林嫂是在时代的洪流下,孤立无援的悲剧,她同那些身陷苦难一味抱怨不思进取的人不一样,祥林嫂是无能为力,我们谁的一生没有过几次束手无策的时刻呢,大病医疗,公司裁员,疫情停工,有些事不是反抗就一定有用,同样反抗失败了也不是诟病他人的理由。

二、人类的悲欢不尽相通,他们只是喜欢新鲜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

“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

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各处去一问,都没有。

我急了,央人去寻去。

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

祥林嫂的命运从这一次的事故中急转直下,将她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一开始人们还给予同情和宽容,可说的多了,人们渐渐失去了兴趣,一开始只是躲着祥林嫂避免提及此事,到后来便主动引诱祥林嫂开口,待她开口人们又强行打断,以此为乐。

渐渐的祥林嫂一腔的苦闷无处宣泄,郁结在心里,久久得不到开解,便愈发的伤怀。

鲁迅说过一句话:“人类的悲伤不尽相通,我只觉得吵闹”。

祥林嫂对于儿子被叼走这件事耿耿于怀,她不是单纯的发牢骚,而是希望从人们的口中得到救赎和解脱,她心里是怨恨自己的,为什么要放阿毛一个人在外面,为什么就不懂得春天也会有野兽觅食,她像一个犯错的孩子这一生都沉浸的悔恨和痛苦中,在心里不断的自我折磨。

一个死了儿子的女人,内心有多么绝望和自责,没当过妈的人未必能够了解。

祥林嫂一直在讲阿毛多么听话懂事,描述着阿毛被发现时候的惨状,她不停的当着别人的面去揭开自己的伤疤,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残忍的惩罚。

许多抑郁症的患者都并不是沉默寡言的人,反而话更多,也更开朗,有时候一个人的健谈并非是喋喋不休,也许是在释放一个求救的信号,可惜,看客们并不想去了解。

世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人们只关心有没有新鲜的故事。

三、流言蜚语杀人无形,人言可畏才是罪

祥林嫂一开始过的很幸福,虽然第二段婚姻是被迫嫁人,可也如那卫婆子所说,实在是命好摊上了好人家,那男人是个力气大的能干的人,吃苦耐劳同祥林嫂一样都是正经过日子的人家,上没有公婆下没有小叔子、小姑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倒是比第一次嫁人还要舒坦一些。

祥林嫂值得这样的厚待,可惜,天总不遂人愿。

悲惨的祥林嫂,可悲的一生中,曾试图在裂缝中寻求一丝希望,比如捐门槛,比如问鲁迅,人死后可有魂灵吗,可惜周围看客的冷眼和嘲笑一次一次鞭打她,最终击溃了祥林嫂。

柳妈拿祥林嫂的额头上的伤疤取乐,村民们也找到新的谈资,一个比阿毛更“有趣”的话题,于是几次三番,祥林嫂大抵也明白了,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知道这是一种嘲笑,到后来祥林嫂不说一句话,也不再同人们对视交流,她带着那块耻辱的伤疤默默的做活。

然后,即便这样,人们仍旧没有放过她。

祭祖时,四婶慌忙大声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的脸瞬间变作灰黑,直到那一次,她更加胆怯,整个人呆滞着,头发也变白了。

即使捐了门槛,她在旁人眼中也是不详的,忌讳的,不配得到祝福,也不配祝福别人的人。

她终于被四婶赶走了。

漫天飞雪中,成为了一个纯乎的乞丐。

在人们冷漠嘲笑中,挣扎在恐慌的生存环境里,内心的煎熬和精神的折磨,最终她走在了“祝福”年岁里,还被人指责是个谬种!

一个旧社会最底层的悲哀,生前得不到“祝福”,死后仍旧成为被挖苦的对象,祥林嫂到底做错了什么呢?她又有什么罪过呢......

原创不易,写文艰辛,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