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荡寇志 但多数不是全部

时间:20:53:59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9评论:0

《水浒》的所谓续书非常多,每一部都带有属于自己的观点,这也决定了最终的写作方向,不过大多数续书基本都沿用了《水浒》最初的设定,只是由于对原著的不同解读而在结局中各不相同。

唯一例外的,或者说完全与《水浒》认定背道而驰的只有俞万春的《荡寇志》。

《荡寇志》的出现与俞万春的立场

早年的俞万春是一个纯粹的《水浒》迷,他欣赏梁山好汉的快意恩仇,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所处年代起义军横行,特别是随父亲两次镇压义军,看到流离失所的百姓后,心态发生了转变。

他认为,祸国乱民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些所谓的义军,于是乎有了续写《水浒》的念头,他要将这样的情绪与观点在小说中表达出来。

父亲对他的想法非常支持,并叮嘱他一定不能半途而废。

于是,一部反《水浒》的文学作品《荡寇志》问世了。

当时的清廷极为腐朽,对外被列强欺辱,对内又屡遭起义军的滋扰,《荡寇志》的出现正好可以宣扬他们的正统性,于是对这部书开启了大肆宣传,其目的不言而喻。

也就是说,俞万春创作这部书的初衷就是为了表达对义军的不满,或者说泄私愤,这样一来,梁山众将的设定自然会出现反转,特别是一向不受读者待见的宋江、吴用等人更是首当其冲。

被颠覆黑惨的梁山头领

梁山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头领,一个是花荣,一个是张清。

花荣箭术非凡,张清飞石无双,两人堪称中远距离的王者,但是到了《荡寇志》中却玩不转了。

书中原创女主叫作陈丽卿,人称“女飞卫”,不仅武艺高强,更难得箭术高超,梁山军被官军打得节节败退,杀伤梁山好汉最多的便是她,于是花荣约战陈丽卿,两人之间进行了一场箭术上的生死赌斗。

只见两弓齐开,两箭齐发,花荣的箭略早些儿,一箭过去,丽卿头盔飞去。

希真阵上一齐大惊。

花荣大喜,蓦地里一声狂叫,一箭中腹,仰后而倒。

两人的对决很精彩,你来我往射了几个回合,最终陈丽卿棋高一着,花荣因而阵亡。

花荣虽然死了,弓箭不败的神话因此被打破,但是起码书中还是肯定了他的箭术,可是张清就没那么幸运了,尽管还是通过描写称赞了张清飞石的功夫,但是到了战场却打谁也打不中,成了徒有虚名的“废柴”。

而在读者中人缘本就不要不怎么样的宋江就更惨了,原著中即便再如何抨击、贬低,但他招安的心不是假的,最后在中毒后不仅没想过反抗,还怕李逵报仇而将其找来与他同死也是真的,从这个角度讲,宋江确实是有忠君报国之心的,我们通常叫这种行为“愚忠”。

但是到了《荡寇志》就不同了,当时梁山形势危急,但尚有一战之力,可是宋江却听从吴用之计,不声不响地潜出梁山,连父亲都不顾,而最后擒获他的两个渔民,一个叫贾忠,一个叫贾义,慢慢都是否定与讽刺。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优点丧失、缺点放大。

,比如打虎英雄行者武松,虽然同样不得善终,但作者还算“良知未泯”的为其安排了一个相对壮烈的结局。

武松之死

人道:“你莫慌,我姓唐。

豹子乃是虎中王,你打老虎我打豹,算来还是我逞强。

”武松道,“休得胡言,且打死你再说。

”便轮手中棍子直取唐猛,唐猛挺手中朴刀直取武松……

唐猛与武松已斗了一百四十余合。

各官兵蜂拥上前,打个圈子,四边呐喊,中间一片空地,只留唐猛、武松奋呼厮并。

武松一心要打杀唐猛,使出那平生天字第一号的神力,将一条铁棍左右上下横扫过去。

唐猛也起了斗心,使尽神力,紧紧逼住,毫不相让。

两个在圈子里一来一往,一去一还,又并了一百五十余合……

庞毅已领兵杀尽贼人,在圈子边看够多时,更耐不得,提刀上前,大叫:“唐将军且住,待老夫来斩这贼人。

”唐猛托地跳开,庞毅直取武松。

武松见换了个新手,却也心惊,只是不甘心退让,便振刷精神,与庞毅奋力厮并了一百余合……

武松逃到山下,方将坐坐略定喘息,只听林子里狂笑一声道:“俺唐猛等候已久,再战三百合去。

”武松大怒,托地跳起便斗,觉得已有些痠软,幸亏唐猛力气也乏。

两人又斗了动百合,不分胜负。

那庞毅在秦封山,已接应毕应元、孔厚等上了山,便单刀匹马追上来。

追着了武松,便替唐猛来斗武松,斗到四十余合,武松真个挡不住,只得走了……

这里闻达斗武松,又是五十余合。

武松手里只有几路架隔遮拦,端的支持不住,仰天叹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

”说罢,天上忽起了一阵怪风,尘上障天,武松方得乘机逃脱……

只见三个探子一齐叫道:“奇了!武头领为何还是这般坐在这里?”宋江 一看,只见他挺棍怒目,威风凛凛。

宋江 叫他几声,只是不应,近前向他脸上一按,冷如凝冰,方知他早已亡了。

关于武松之死的章节,俞万春可谓不吝笔墨。

《荡寇志》中有一个极其不合理的设定,就是随便找出一个人就有万夫不当之勇,哪怕前脚种大地,后脚上战场至少也有五虎或者强八彪的实力水平。

比如原著中出现的这个唐猛,乍一看他说的似乎是屁话,什么“豹子乃是虎中王”,这不是胡说八道嘛,然而根据书中的设定,这还真不是假话。

《水浒传》中有武松打虎,打的是吊睛白额虎,于是在《荡寇志》中,俞万春仿制出一个“唐猛打豹”,他打得这只豹不仅体型大过猛虎,同时头生独角,还刀枪不入,这样一只豹自然称得上虎中之王了。

另外两位,庞毅老当益壮,堪称翻版黄忠;闻达在《水浒》就有过出场,这里妥妥五虎级别实力。

面对三人的车轮战,武松且战且走,虽勉力支撑,但始终未败,最终虽死,却挺棍而坐,宛如天神,相对于宋江等人,死得也算“无限风光”了。

对武松特殊对待的原因

对起义军深恶痛绝,一心要将梁山踩到底、黑到头的俞万春为何偏偏对武松“手下留情”?个人认为原因无外乎三点。

第一,俞万春曾经是忠实的《水浒》迷,他欣赏和羡慕梁山好汉身上的豪气干云、敢打敢杀,那么快意恩仇的武松必然是他最为喜爱的人物之一。

所以即便他后来改变了对梁山好汉的态度和看法,心中依然残留着对曾经“偶像”的敬佩,所以不太敢或者不太想亵渎这个角色。

第二,梁山配得上好汉二字的其实不过寥寥数人,多数都是杀人放火的强盗,但武松算得上一个特例。

金圣叹就曾将武松称作“上上人物”。

很多朋友诟病武松血溅鸳鸯楼,杀死张都监满门,其实这是古今差异造成的一种误解。

在古代重罪之人是会连坐的,满门抄斩的事并不少见,武松在最后放飞自我,扮演的就是一个判官角色,判定张都监等人最大恶疾,理应满门抄斩,同时还“兼任”了刽子手。

俞万春也是古代人,他不认为武松的这一行为有什么不妥,所以自然不会因为这个而看低武松,也就影响不了“偶像”在心中的地位。

第三也是一种顺势而为,武松在民间有很高的声望,黑得太惨恐怕宣扬正统的目的没达到,反而激起民愤。

基于以上三点,才使得武松最终“虽死犹生”。

总体来说,《荡寇志》并不算一部很出色的文学作品,理解角度和看法不同无可厚非,但是过于突出主角,而且动辄大战几百合也过于夸张,个人觉得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部文笔还算不错的爽文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