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贾诩乱武 早期的贾诩并不出名,最开始在李

时间:16:38:45分类:事物浏览:54

  贾诩乱武的故事

  文和乱武,指的是东汉末年李傕、郭汜等为权力争夺大汉天子汉献帝的事件。因为这件事的谋事者是贾诩,贾诩字文和,所以又叫文和乱武。

  贾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观察入微,还拥有令人折服的交流能力,虽然他有许多过人之处,但从客观历史来看,汉朝的灭亡,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因为在他投奔曹操之前,为李傕、郭汜出计谋,攻打长安,杀死王允,使得长安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使得他成为罪魁祸首。

  初平三年,吕布和王允诛杀董卓,王允虽然没有多大才能,但还是为汉朝着想,使得汉朝拥有短暂的喘息机会。李傕和郭汜是董卓手下的两名部将,王允对他们下达了追杀令,使得他们不得不准备向西北方向逃亡。此时,贾诩对两人说:“王允准备杀光你们凉州兵,反正横竖是个死,何不召集军队,攻上长安,赢了可以夺权,输了再死也不迟。”李傕、郭汜瞬间醒悟,决定一路招兵,攻打长安。

  后两人召集十万凉州兵,攻进长安城,杀死王允,吕布出逃,横尸遍野。大汉王朝,就这样落入两个鲁莽的无赖手中。两人在长安城无恶不作、烧杀抢掠,长安城百姓死伤无数,犹如人间地狱。两人毕竟有勇无谋,后居然为争抢一个女人,翻脸厮杀起来。贾诩虽废了许多口舌劝说两人,但也于事无补,根本不讲道理。面对这样一个局面,贾诩一筹莫展,李傕、郭汜以后决定干不成什么大事,把江山交于他们手中,等于自取灭亡。

  一句话就可以灭掉一个国家,说的就是贾诩,他的这一计划使得大汉朝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为他招来不少骂名。

  曹操贾诩故事

  贾诩,生于147年,死于223年,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谋士。曾是李傕、董卓、张绣等的部下,随张绣依附曹操后,成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

  说起贾诩这个人,多次换主,哪里强势就去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运用细致的观察,考虑对话方的身份、性格、爱好等善得人心的方式与人交流,使得对方都听从自己的话。这不得不说贾诩在沟通交流方面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说辞对方绝不墨守成规,应变能力极强。他的这种务实应变的思维能力,使得贾诩在战术上还曾让曹操不听其言,造成失败,还利用反间计让马超和韩遂相互失去信任,从而稳定了曹魏的大后方。虽然他在看问题时比较全面,但在具体方案上却说不出一二三来,因此在战略方面不及曹操的其他两个谋士,荀彧和荀攸。

  贾诩与曹操的渊源要追溯到其为张绣谋士的时候,贾诩向张绣献计,杀曹操个措手不及,并合谋杀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猛将典韦,使曹操损失惨重。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不计前嫌,封张绣为扬武将军,拜贾诩为执金吾。两人在跟随曹操后,忠心耿耿,还参加了官渡之战,建立功劳,逐渐取得了曹操的信任。贾诩后来地位不断高升,关键是贾诩劝说曹操,不要像刘表一样,废长立幼,会使人心不平,造成混乱,并支持曹操的儿子曹丕,后曹丕即位,为报答贾诩,封其为太尉。

  三国贾诩简介

  贾诩,生于147年,死于223年,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谋士。曾是李傕、董卓、张绣等的部下,随张绣依附曹操后,成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

  贾诩在沟通交流方面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说辞对方绝不墨守成规,应变能力强。在三国中主要有这几点谋略:效力凉州、献计张绣、劝绣归曹、离间马韩、支持曹丕,这些成功案例,都是贾诩步步高升的前提。

  早期的贾诩并不出名,最开始在李傕手下。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杀害,贾诩劝李傕、郭汜等人召集人马攻打长安,李傕等听其意见,血洗长安城,杀死了王允等人。占领长安后,李傕、郭汜等人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贾诩大失所望,奔赴张绣,为张绣谋士。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大败张绣、刘表联军,曹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率兵追击,贾诩劝阻张绣,张绣一意孤行,后败。贾诩又劝张绣,再追必胜,张绣听从其建议,对曹军猛追,竟击溃曹军,使曹操损失惨重。后袁绍想拉拢张绣,被贾诩阻止,劝张绣归附曹操,因为相比袁绍,曹操志向远大,而且会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归顺曹操。建安十六年,以韩遂、马超为首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贾诩使出离间计,离间马、韩,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信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相互失去信任。曹操乘机对他们发起进攻,大获全胜。曹操欲立太子,贾诩劝说曹操,废长立幼,会使人心不平,造成混乱,并支持曹操的儿子曹丕,后曹丕即位,为答谢贾诩,封其为太尉。

  猜你喜欢:

  1.范增和张良谁厉害

  2.贾诩乱武事件的历史

  3.王允怎么死的

你可能想看: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  173344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