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蓝玉案 而且蓝玉领兵在外

时间:16:38:49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1评论:0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确实有点嗜杀,但是这也不能全怪朱元璋,他也有苦衷。

手底下人能力太强,局面也有些混乱。

作为农民出身的皇帝,他所想到的制约这些有才干的文臣武将之法,就是最粗暴最简单的屠杀,胡惟庸、蓝玉案只是他集中皇权的案例之一。

除了政治军事外,他对经济、文化领域也下手了,目的也是只有一个,就是大明王朝,只能是我朱家人说了算。

在明史上胡、蓝两案波及范围之广,十分骇人。

朱元璋经此两案株连人员高达四万多人,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有不少人认为,蓝玉案是一起冤狱案,那么蓝玉之死到底冤不冤呢?分析原因后,心中自有论断。

朱元璋发动杀戮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自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明王朝后,经过十多年的统一战争,稳定了北方局势,解除了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南方割据势力也基本得到平定。

这些胜利的取得,离不开他手下一批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

他们当然也因跟随朱元璋争夺天下有功而得到了封赏,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都有很大的势力。

但是,随之而来的矛盾也就产生了。

新王朝的对外势力基本平定了,那么对于新王朝的威胁自然而然也就转移到了王朝内部。

在王朝内部谁是皇权最大的威胁,也是显而易见的。

朱元璋对权势显赫的王侯将相越来越不安心,再加上一些开国功臣居功自傲、违法乱纪,都使得明朝内部的矛盾逐渐尖锐化。

除了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还有淮西集团(李善长、胡惟庸)与浙东集团(刘基、宋濂)的矛盾,他们在朱元璋面前不断的相互攻击,这也正好被朱元璋反利用,以此各个击破。

于是,在这些因素的诱导之下,大明王朝初期的屠杀案便一个接一个来了。

蓝党案的直接原因

胡党案兴起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耗时十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进入大爆发阶段,株连人员约1.5万人,胡惟庸、李善长、陆仲亨、费聚以及老一辈勋贵的子侄都被诛杀。

胡惟庸案不仅造成了洪武年间一系列残酷的屠戮,还产生了另外一个结果,那就是明初政治制度的一次大调整,宰相制度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自秦汉以来长达一千多年的君权与相权之争,最终以君权的胜利而告终。

三年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再度开启了一场肃反大案,蓝党案爆发了。

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为明朝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与傅友德、沐英南征讨云南,蓝玉勇猛精进,能征善战,受到朱元璋赏识。

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跟随冯胜北征,金山之役大获全胜,降服了元将纳哈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被朱元璋委任为大将,征讨元将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之战中,北元贵族遭到重创,彻底熄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反攻中原的希望。

朱玩璋大悦,把蓝玉比作卫青、李靖,班师还朝后,晋封为凉国公。

蓝玉的政治生涯、军事武功基本达到了巅峰。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蓝玉平定了施南、忠建二宣抚司的叛乱。

返回南京后,开始筹划西征。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蓝玉西征,追讨逃寇祁者孙,并攻取西番罕东之地。

此时他的军事活动也基本接近尾声了。

在徐达、常遇春死后,蓝玉总揽了大军,尽管他屡立战功,但骄傲自满,桀骜不驯之态也日渐强烈。

早在征云南梁王胜利后,他就私搞盐引(食盐销售凭证),派人到云南贩盐,谋取暴利。

在打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之后,他不光私自掠夺了大量珍宝、驼马,还霸占了元妃。

这件事让朱元璋大怒,说他无礼如此,“岂大将军为哉!”。

在喜峰关时,由于守关人没及时放行,蓝玉便大发雷霆,纵兵破关而入,朱元璋知道后更加不高兴了。

,诏令有所不从,经常擅自升降将校,进止自专,甚至违诏出师。

如果这些行为还可以有原谅的话,那么在朱元璋面前傲慢无礼,行为举止不恭,这就说不过去了。

更何况,他在家中多蓄庄奴,假子数千人,还霸占民田,横行霸道,胡作非为,鱼肉百姓,还将上告他的百姓、御史官打伤,逐出城去。

西征结束返回南京后,蓝玉得到了朱元璋的升赏,加衔太子太傅,而不是他盼望已久的太子太师,这个加衔朱元璋给了冯胜和傅友德。

这件事让蓝玉也十分不满。

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终于对蓝玉下手了,他被锦衣卫官员告发,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人谋反。

结果是蓝玉被杀,夷三族,坐党者达1.5万人,史称“蓝狱”,是继胡惟庸案之后的又一大案,两案连称“胡蓝之狱”。

由此可见,引发蓝党案的诱因是蓝玉个人的不良行为所导致的,这也是他被清理的直接原因。

蓝玉案的间接原因

蓝党案爆发前一年,太子朱标病逝,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之后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大明的江山应该交到谁的手上。

朱元璋有不少儿子,但最终他选了孙子朱允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至于原因,大家也是各说纷纭,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创新型的人物,他希望完全遵守封建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长子,虽然是庶出,但由于他身上有着朱标的影子,最终被朱元璋选定成为接班人。

对于这样一个形势,朱元璋对于大明江山的未来自然是有所考量的,其中逐步清除开国功臣们对大明江山的威胁,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著名史学家吴晗也曾说过,朱元璋深虑身后子孙懦弱,生怕和他自己并肩起事的一般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朱标死后又继以蓝案。

所以,蓝玉案只是朱元璋清理计划的一部分,这也是蓝玉之死的间接原因。

朱元璋的困境有无解决的可能性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产生的矛盾并不乏先例,致于皇帝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则是见人见智。

汉代刘邦因分封异姓王,后来又心存猜忌,于是也采用了杀戮的手段来消除隐患,之后又分封的同姓诸侯王,结果还是引发了七国之乱。

但幸运的是,汉景帝镇压了下去。

朱元璋的情况看上去与刘邦有些相似,他清洗了这些功臣也是防患于未然,同时为了稳固大明江山,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地方去做藩王,结果引发了“靖难之役”,悲催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敌过叔叔朱棣,导致明朝江山中途倒手。

从这两起类似的历史事件来看,不管异姓诸侯王、开国功臣,还是同姓诸侯王,其实都不靠谱,他们造反的机率是相等的。

那么哪种方式能更好的解决朱元璋的困境呢?

唐朝李世民对待开国功臣比较开明,为了表彰功臣,还为他们搞了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个别作死的人之外,大部分开国功臣都是善始善终。

宋朝的赵匡胤采取了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即“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的方式解除了功臣的兵权,并给予高官厚禄,还结成儿女亲家,以保障彼此的利益关系。

李世民和赵匡胤都很好的解决了开国功臣的压力问题,那么这两种方案,放到明朝的朱元璋时代是否可行呢?

李世民是学不来的,他的地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家族本身就是显赫的,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历史背景,这也是李氏家族能起兵成功的因素之一。

李世民十八岁起兵,二十七岁就定天下,他的地位决定了他与下属的上下级关系是非常明确的,直白的,手下人就是为李氏家族卖命的,干得好,有肉吃,干不好,大家都没得吃。

更何况,作为贵族子弟,李世民在政治军事上都有着超人的能力,自信力满满,人也十分开明。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他的优势,朱元璋是没法与其相比的。

那么赵匡胤的办法可取吗?先不说可取与否,首先“杯酒释兵权”,对于功臣而言,这是一种相对地道的做法,就好比说,你听不听话,不听你就回不了家了。

软中带硬,实在是高明。

历史没有假设,只能说,笔者认为,“杯酒释兵权”不失为解决开国功臣权势问题的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从蓝玉案只是朱元璋计划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蓝玉确实冤枉。

但是他本身也有诸多问题,很容易就被别人揪住小辫子了,在封建时代,君要臣死,臣亦是难活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