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蒋兆和 对于本土文化的忽视

时间:14:16:57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8评论:0

各位还记得有一段时间,网络上一个话题被炒的火热吗?就叫“杜甫很忙”,起因是012年3月,由于网友吴泽林的微博上出现的一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正在仰天沉思的杜甫被加了几笔涂鸦,杜甫插图被高中生们涂鸦成各种形象:端着狙击枪凝视远方的,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吃上洋快餐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变身成恶魔,玩转千元安卓机的。

用网友的话说,"子美(杜甫字)真是个居家好男人"。

这一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让已经成名1200多年的"诗圣"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红人"。

不少网友纷纷追忆在那些年的读书时代,鲁迅、辛弃疾、李白、关汉卿……这些课本上屡屡露脸的"常客",此前就被涂鸦过。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已经过时的话题,因为这里有两个隐藏的彩蛋,对于泸州人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就是这个杜甫的创作者,是泸州籍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蒋兆和先生。

上个时间五十年代,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认为时代的需求,需要画一组古代科学名人的肖像。

李时珍和祖冲之最为合适,但遍寻汇集古人画像的南薰殿和《三才图会》,都没有找到这两位科学家的画像。

博闻强识的周恩来总理告诉他,“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

”于是,这个任务自然而然的落到蒋兆和身上。

同时问题也来了,李时珍从来没有过画像,样貌只有《本草纲目》序言里的一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

这个形容让蒋兆和想到了萧龙友先生。

萧龙友是蒋兆和的老丈人,也是当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跟李时珍的身份也算对应,于是,蒋兆和照着萧龙友的样子,画出了这副李时珍的画像。

画祖冲之的时候,蒋兆和的蓝本则是科学家竺可桢。

这之后,蒋兆和又如法炮制画了刘徽、张衡、张仲景、僧一行、孙思邈、郭守敬等古代人物的画像。

而这一系列古人像中,《杜甫像》是最深入人心的,这幅画是蒋兆和1959年创作的,被纳入小初高中语文课本,后来更是因为各种版本的“杜甫很忙”在网上风靡。

也勾起了八零后的儿时记忆。

这次杜甫画像的原型是蒋兆和本人,这是第二个彩蛋,在画的右边,他提款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千载岂知逢新世,万民欢唱大同时。

我与少陵情殊异,提笔如何画愁眉。

历史对才华不见得能及时的给予正确的评价和相应的福利,蒋兆和就是这样的人,生前身后他虽然都得到了小众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但是实际上被给予的关注和肯定还是非常不够。

即便是在他的家乡,泸州人自己对这个大师级的人也所知甚少。

有人说蒋兆和是现代艺术史上最憋屈的艺术家,其实不是没有道理。

1904年泸州小市卿巷子,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各位不要被今天重新修整过的蒋兆和故居的表现被迷惑了,旧时,小市街道卿巷子尚属于泸县,在这巷道里,有几间破败的木屋,虽然阴暗潮湿,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其父蒋茂江(字汇泊)是清末秀才,虽书画诗文为当地所敬重,却因家无余荫只能以教蒙馆为生,生活自是困苦。

蒋兆和父亲善书画工诗文,为当地所敬重,为了维持一家生计,除了教授私塾,还时常为别人书写屏联、匾额,或画些山水花鸟的窗饰。

从小,他为父亲扶纸磨墨,耳濡目染自然对中国传统的书画产生了兴趣。

蒋父虽然是文人,但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带来衣食无忧,中国旧知识分子的内心压抑和不满,让他染上了抽大烟(鸦片)的恶习。

一个人再有才华,吃喝嫖赌抽沾上一样他基本就废了。

蒋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但是他的母亲倒是一个想岳母或者孟母一样的有见地和刚烈的女子。

蒋的母亲管家极严,他有时贪玩,深夜不归,母亲待他回家睡熟了,就拿起鸡毛掸子没头没脸地责打他一顿。

挨了打记性牢,从此再不敢违反母命。

蒋母的教育观对不对我们不好评说,但是在那个年月,父亲又自律极差(一吸毒人员,哪怕再有才华恐怕都无法教育好子女),如果母亲再不严格要求,蒋兆和恐怕早就废了。

泸州这个地方两江环绕,码头文化和袍哥习气相当重,江湖贵重,恐怕是知识更加让人信奉。

但是这恰恰跟文化有很大的抵触。

小时候的蒋兆和跟泸州江边长大的孩子一样,野性十足,生性顽皮,喜好运动,家屋濒临江岸,下河游泳成了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因此也懂些水性。

玩水之后和小伙伴们光着脚在岸边沙滩上踢足球,“真个是其乐融融也”。

到了11岁,蒋兆和又拜了一位泸州著名的拳师学武术。

老师的名姓已经记不清了,但在记忆中,蒋兆和依稀记得这位老师开中药铺,两代祖传武艺,擅长大洪拳,很有些本事。

蒋学武三年后,练得不错,体魄也强健许多。

但是这些都还要感觉母亲的严厉,不然很有可能就出不了画家蒋兆和,而是一个一身是胆,好勇斗狠的袍哥大爷了。

一代宗师里,叶问曾经说:如果人生分为四季,那么四十岁前,我都是春天。

但是蒋兆和没有叶问那么幸运,他的家庭本来就是清贫,母亲的维持让他在十二三前至少不知道什么是忧愁。

母亲能教育好子女,却无法改变自己的丈夫。

其母屡次规劝蒋父戒掉鸦片,两位常为此事口角,一次又是为戒烟吵闹起来,性格刚烈的蒋母愤然吞服生鸦片自尽,终于抢救无效,年仅三十余岁。

我想母亲的自尽使蒋兆和抱恨终身。

此后全家生活更难维持下去,但终要谋个生路才是。

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对父亲有个抱怨,也不知道他的父亲有没有因为自己妻子以死相劝,会不会警醒。

但是蒋终于要离开这篇故土,到异地去谋生了。

16岁时,便从家乡出来去上海谋生。

蒋后来回忆道,一行三人行经长沙,夜泊码头,登岸到小饭馆用饭,遇到一位身材魁梧的关东大汉,坐于桌子的上首。

同伴偶一不慎把菜汤泼在此公身上,他乃勃然大怒。

同伴尽管作揖赔礼也无济于事,呆立一旁无言以对。

自己挺身而出与之辩理,大汉反而愈加蛮横,全然没把这三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最后竟升级到要动手的地步。

最后逼得蒋兆和只得出拳相峙,较量之后,大汉见讨不到便宜,遂尴尬而去。

此时16岁的蒋兆和确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

到了上海滩,一次单身夜归,同一个泼皮流氓狭路相逢,他强行搜身,无所收获就要动手打他,略一反抗,竟欲拔刀行凶。

见此情景,他忙隐蔽到电线杆背后,瞅准空子进步倒擒住对方的右手,把其持刀的手臂反勒在电杆上,轻而易举地解除了他的“武装”。

可见,幼年练武对蒋兆和以后只身“闯江湖”的帮助是多么大。

在上海滩,蒋兆和毕竟不是许文强、丁力势的人物,更不是杜月笙,他没有通过武力去打天下,这恐怕还是他父亲的忠告:就是“靠一技之长吃饭”。

当时面临着严重的抉择,要不就投笔从戎,参加川军,在军阀混战中捞个排长当当;要不就走艰苦创业自食其力的道路,蒋兆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在离开泸州之前蒋兆和已经在泸县有一个春荣照相馆做修补画工了,老板知他能画,让其修补布景,最初把锅底胭脂对胶来修补,效果还好,掌柜的很满意。

而后又要求蒋给他画些照相背景。

后来蒋兆和说只记得画的竹石云雾,虚虚实实模模糊糊,灯光照耀下效果尚佳,他也很满意,蒋因此获得一些报酬来添补家用。

后来又听人说,在上海画画收入很可观,有的人还煞有介事地说如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印的月份牌画美女画片,一张要值一二百元呢,引起蒋的向往,即产生了想去上海的欲望。

但是,从泸州到上海的川资要88元现洋。

为了跳出泸县这块小天地到上海滩去闯出路,就拼命攒钱。

蒋好不容易积了30元,又向亲友们借了50元债,勉强凑足路费,辞别了父亲和妹妹们,就毅然同家境较好的两位同学一齐上路了。

因为自幼对美术感兴趣,蒋兆和就自学了素描、油画,然后到百货公司做橱窗、广告牌、商标、时装等设计,间或创作一些油画作品。

1927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

1930-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并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抗日宣传画。

1935年至北平,次年返四川正式开始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

1937年春返北平,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并举办个展。

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

而有两个事情对蒋兆和一生影响比较大,一是徐悲鸿对他的肯定和赏识,1927年,还在上海的蒋兆和认识了刚从巴黎留学回国的徐悲鸿,并将自己的素描、油画拿来让其点评。

徐悲鸿对蒋兆和非常赏识,不仅让他住到自己画室,还让蒋碧薇做他的法文老师,推荐其出国留学。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蒋兆和没能出国,但徐悲鸿关于中国画的改良理论对蒋兆和影响极大,徐悲鸿认为我们可以将西方素描写实观念和手法融入传统中国画,进而达到改造中国画的目的。

蒋兆和后来回忆说:“由于徐悲鸿的指点,这个艺术的根本问题才在我的思想上更加明确起来。

” 蒋兆和逐渐去掉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开始直面现实生活,并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蒋兆和的儿子更直言:“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第二个就是流民图的诞生。

其实在1942年,蒋兆和他的第一本画册的自序里就曾写:“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这一点他跟爱国诗人杜甫非常相似。

1946年,蒋兆和根据抗日战争时期4200万中国人民自西向东迁徙的历史,创作了《流民图》。

“当敌人铁蹄之下,田园不保,庐社为墟,少壮散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奸淫掠夺,屠杀焚烧,其身受之惨戚情形,虽人间地狱,不足以喻其万一也。

兆和疾首痛心,窃不自量,思欲以素楮百幅,秃管一枝,为我难胞描其境象,远师郑侠之遗笔,而作后流民图。

蒋兆和的《流民图》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崇高的地位,也确立了他后来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开山鼻祖的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今天一提起蒋兆和,就不得不提《流民图》的原因。

多年后泸州玉蟾山上的浮雕《流民图》,就是泸州书法家和地方文史专家余安中先生1986年5月,亲自赴京拜访蒋兆和夫人萧琼及其子女,邀请蒋之学生宋泊一行到泸县,促成《流民图》在玉蟾山镌刻浮雕。

余先生曾经说:蒋兆和16岁就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学习国画艺术,半生颠沛流离,晚年定居北京。

由于种种原因,蒋兆和没有能够再回到家乡。

这也成了晚年蒋兆和最大的遗憾。

“少小离家老未归,蹉跎岁月八旬余,梦中常饮家乡酒,期与乡邻共举杯”。

这是蒋兆和病重期间写给家乡泸州的一首诗。

蒋兆和晚年身体虚弱,无法亲自执笔,只好口述。

由夫人萧琼亲笔手书成卷。

蒋兆和去世后,萧琼亲自前往泸州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了家乡。

很多人说蒋的作品在解放后作为,甚至包括他自己也不满意,其实这个评价是不公正,在后期的特殊岁月里,他的创作还是可圈可点,而且技法更加娴熟,人文精神更加明显,只是我们对他的关注和了解不够,也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们重视层度太差。

今天,泸州还没有再出过蒋兆和这样的大家,即便是曾一鲁这样的画家,泸州都目前难觅,其实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情。

虽然蒋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泸州小市一个陈旧的巷子里,曾经走出过一位忧国忧民的大画家,杜甫用诗,他用画笔,同样关注最底层最受苦的人,作品都曾经描绘生灵涂炭和民生困顿,这种人文精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只有具备悲天悯人的胸怀,你才会对更加热爱这个世界,你的作品和行为才能直达人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