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苏高宇 其艺术成就之高

时间:14:12:01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8评论:0

闹剧的背后,说明我们的艺术环境尚需净化,大众的欣赏眼光也有待提高。

当下,但凡与技术手艺相关的行业,“大师”的名号可谓无处不在。

有“制壶大师”“炒茶大师”“豆腐大师”“养花大师”“根雕大师”“养鳖大师”“斗鸡大师”,等等;而画画圈里,“大师”尤多,给人一派热闹喜人的景象。

那么,仅以中国画坛为例,真正的大师其定位标准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在集中前辈学者的诸多见解之后,以为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具有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博综集萃,渊源广大,思想独立,自成体系。

二、不独在艺术实践中为古今之集大成者,且开宗立派,在画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贡献之大,必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无可替代。

如此,才能担当得起“大师”这一北斗一般的称号。

那么,以此检视百年来的中国画坛,真正无可争议的大师,也仅有为学界所公认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而已。

至于其余各家,与之比较,或近或远,尚不属于同一层级。

问题是,大师的标准既如此之高,令人肃然,生膜拜之慨。

然则纵观今日的画坛,又何以频频上演“大师多如狗,满街满巷走”的闹剧呢?

这里,除“大师”的概念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比较宽松和模糊之外,不得不说,更与一些同道中人的故作高深、自命不凡,处处好以“大师”自居的行为分不开。

在某些画家眼里,受社会一小部分人过分强调金钱、名誉、地位至上的风气影响,他信奉的是“功夫在画外”的速成法则,而无视艺术创作的自然规律,缺乏对艺术应有的虔诚,忍受不了砚边寂寞的煎熬,便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一味想着如何引人注目、吸人眼球,不惜运用新媒体技术频频以各种“耳目一新”的“表演”,将自己扮演成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大师”模样,以达到一夜成名继而名利双收的目的。

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的画家而言,除必须自觉践行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推动艺术美化生活的功能之外,应该说,艺术创作更多的还是一种很个体的行为。

“个体”的含义不是说画家要脱离社会和群体;而是说,正因为艺术需要画家带着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至深的关切和思考,它就更需要清心、寡欲、冷静与忍耐,忌在浮躁,利欲熏心。

相反,如果打着艺术的旗号整日像个娱乐明星一样四处露脸、故弄玄虚,实际业已丢失了一个画家的本分,与艺术生活务必坚守的方向南辕北辙。

说透了,原本画家的职业身份就是以笔为农具、以砚为田地的耕夫。

他的艺术生涯,也就是用带着自己体温的手一笔一画地将生命的痕迹留在纸上的过程。

所以,真诚、务实、简单、自然就是画家生活的常态。

画家不是演员,演员的职业特性就是要频繁露脸,通过公开的表演来赢得观众;而画家不一样。

画家更像是一个躲在厨房后面一门心思做菜的大厨。

人们上饭馆吃饭,觉得菜的味道可口,就是对厨师劳动最好的肯定。

品尝美味佳肴,并不需要亲眼见到厨师,更不需要厨师拿着锅碗瓢盆当众表演。

这也与今天我们推崇宋画,虽无从一睹马一角、夏半边或者黄荃徐熙、东坡文同的传世影像,想象不出他们尊敬的音容,却丝毫无损于他们的艺术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一样。

因此,“大师”如云的现象,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喜悦;非但不喜,着实堪忧。

只为这种闹剧的背后,说明我们的艺术环境尚需净化,大众的欣赏眼光也有待提高,而这一切首先要从画家自身的自省、自爱、自重做起。

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先生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出现在电视上,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

”这对于一个将艺术视为谋取名利工具的所谓“大师”而言,科学家的肺腑之言同样具有警醒的意义。

换句话说,今日的画坛,招摇过市的“大师”越多,离真正出现大师的日期就越远;反之,当我们惧怕“大师”,远离“大师”,同道中人皆以“大师”名号为耻,不以为荣的时候,兴许我们就已经培养出诞生大师的优质土壤了。

文/苏高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