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童年记忆 随着绳子的收紧

时间:22:03:17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1评论:0

换糖吃 :旧胶鞋,破塑料、烂铜铁都可以用来换麦芽糖。

走村窜户的换糖人手里拿着一面小锣,当、当、当的声音响起,大家就知道换糖的来了。

这真是急煞小人们了,火速往家里赶,拖着可以换糖的东西连滚带爬地出来,碰到实在找不出可换的时候,就会吚吚哇哇地扯着大人的衣角。

换糖时,边上的大人一般会讨价还价说:再多点行不行?换糖人便再敲下一小块递上。

讨价还价的人接了糖后又说:就这么一点呀!塞牙缝都不够呢,再多点!听罢,换糖人就会很不情愿地再敲下一点点,口中嘟囊着:不能再加了,不然要亏本了。

回头边上等着绕糖吃的小人儿早就落了一地口水了。

待到大人们将糖绕到筷子上,小人儿迫不及待地吸着二条鼻涕美滋滋地舔了起来。

手擀面: 一碗飘着葱花,翻滚着南瓜或青豆的手擀面一直在记忆里热腾腾地飘香着。

小麦是自家田里种的,收割晾晒后,小户人家就组团划一艘小船去村里的机埠碾面粉,而家里负责做饭的奶奶也早已把空啤酒瓶准备得妥当了。

制作手擀面的程序大致是先把面揉好,然后用啤酒瓶不停的手擀,擀得越薄越好,完后用刀子按需要的宽度一条一条的切好,下锅时,可按自己的喜好放入豆角蔬菜。

一般农家吃得最多的是南瓜面或青豆面,还有冬菜面什么的,有时候还会放进螺蛳或河蚌的肉调味。

到了吃饭时间,很多人家都抬着饭碗坐到晒谷场的上,边吃边聊,每每这时,小孩们就会在那里吹嘘自家的手擀面绝世无双。

新年穿新鞋 :种完油菜秧后,门前的树叶也就掉得差不多了,乡里便进入了农闲季节。

母亲们便将穿旧的衣服拆洗干净,刷一层糨糊铺一层布做起了袼褙,然后走东家跑西家地借鞋样,开始准备全家过年的新鞋。

自制的布鞋中,有长着二只“黑眼睛”的松紧鞋;有长得像船型的船鞋;有长得像河蚌的蚌壳棉鞋;还有系着鞋带的敲扣棉鞋,即耐用,又保暖。

大年初一大清早,打开大门,小人们便在一片花花绿绿的新布鞋中唱响了新年赞歌。

新房上梁 :在旧时农村, 人的一生中一定要盖起一间小楼房,一生才会显得圆满。

造新房便是件极隆重的事情,每户盖新房的人家都要敲锣打鼓地喜盈盈一番。

一听到有人家在建新房,小人们就会踮着脚尖,掰着手指,伸长了脖子盼着那家上梁的日子。

等到架正梁的那天,在一个吉时,随着正梁的架起,当家的会点炮燃爆竹,建房的工人会站在房顶,将糖果、糕点、香烟等吃食撒给下面看热闹的人,以讨吉利,而下面捡到东西的人更是乐癫乐癫的,可谓皆大欢喜。

洋油灯 :旧时的农会隔三岔五的停电,虽然那时蜡烛早已普及,但由于它的不可再利用性,使用的人家并不多。

而一盏洋油灯便是每户农家餐桌边的常备之物,平时大家称它为“洋油盏”,油灯身体由玻璃瓶做成,灯芯由练习毛笔字的描红纸卷成,里面加洋油(应该就是煤油),点燃后与蜡烛的光线差不多。

小孩们一般都是在洋油灯一晃一晃的灯火里一笔一划地写着回家作业。

盅子:盅子是用来喝酒的,这个毫无疑问。

但在八十年代的农村,盅子装酒只在祭祖的时候,平常日子里盅子是邻里借还调料的量具,或是制作点心的模具。

家里负责做饭的奶奶们经常人在在掀开锅后发现缺盐少油,这时最省事的解决办法就是邻里间互帮互助,今天我借你酱油,明天你借我点盐,借还间盅子就派上用场了,在一只小碟子上面放只小盅子,再倒上满满一盅的佐料,下次归还的时候大家心里就有数了。

而制作香甜软糯的盅子糕孔是每家奶奶拿手的一个好技艺。

经过筛选的米粉装进准好的盅子里,用手慢慢的压实,往里放入半调羹的红糖,然后在上面继续装米粉压实,感觉差不多了后,就把盅子倒过来,轻轻一扣,一款造型精致的盅子糕就宣告诞生了。

身子还没灶台高的小孩,经常是流着口水眼巴巴地等着大人烧旺了柴禾蒸煮。

那块名扬四海的南浔定胜糕应该就是盅子糕的亲姐妹了。

广播: 孩提时代,家家户户都装有一只广播喇叭,广播时段一天分三次,节目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湖州人民广播电台和乡广播站及村广播站播报(乡、村广播站的作用,一般都是用来插播开会通知或寻人启事的)。

一曲《歌唱祖国》在每天早上六点钟准时唱响,接着就是播报气象和《早新闻》,孩子们走在上学的路上可以一路收听《报刊文摘》这档节目。

《气象预报》和《新闻》是每档广播必备的节目,在中午的节目中一般还会增加娱乐类的轻松节目,其中有一档名为《厂长经理点播台》的,是专门用来点播歌曲的,另外名著类评书,励志类故事,可以让大家从中汲取各种知识。

广告节目也是广播中必备的,后来由倪萍代言的21金维他,那个时候广播中的广告词就是:明天属于谁?明天属于我们新一代。

一天中 第三次广播是大家做晚饭的参照。

当太阳缓缓的埋进西边的田野,耳畔就会响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时乡里人就知道淘米煮饭的时间到了。

最后一次广播也是大家入睡时间的参照,播完最后一次气象,就是准时八点半,在播音员的那句:“听众朋友,本台第三次广播到此结束,祝大家晚安。

”这时,听得再有滋有味的人,也该上床了。

蚌壳碗 :河蚌是种可爱的软体动物,既美味又可培育珍珠,其蚌壳是小孩子玩不腻的“饭碗”。

风和日丽的春秋节,一群小人聚在一起,沙子做饭,蚌壳作碗,“碗”里还有一团烂泥巴做成的“糯米团”,其中必有二人扮着新郎新娘。

过家家过到日落西山还不知道收场,只有在大人们此起彼伏的呼唤声里才发现天是真的要黑了。

拉渡船: 菱湖以养鱼和种菱角出名,河流理所当然地像小学生写字薄上的格子,交错着,围绕着一个又一个的村子。

公路、汽车、火车都是书本上的事,那个时候出行大家都得靠船,而在二个村庄之间的交通,一般都会由一只拉渡船来维持。

所谓拉渡船,就是一只小船前后都系有一根长长的绳子,再把绳子连接到两岸边的桩柱上,人过河时,蹲在船头将绳子一点点收进船,船就会向岸边驶近,不用时,就任它漂流在河中,现在回想起来,颇有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

(来源南太湖号阿摩的行走笔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