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第四次中东战争 美国在中东也处于下风

时间:17:11:30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22评论:0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侵占了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的加沙地带等诸多阿拉伯世界的国土,大量沦为了以色列的实际控制区,阿拉伯人再次尝到到战败国的耻辱。

大获全胜的以色列人也毫不客气,在占领上述地区后,他们开始在西奈半岛修筑长达16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在戈兰高地构筑起了三道坚固的反坦克体系。

以色列企图利用这些所谓的工事,扩大本国的纵深,保障以色列国土的安全。

以色列的做法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谴责和声讨,为此,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采取不谈判、不缔和、不承认的「三不原则」。

在此次战争中,作为阿拉伯国家“龙头老大”的埃及,原本以为有苏联人撑腰,蕞尔小国的以色列根本不值一提。

没想到,战争仅仅打了六天,埃及就被打得丢盔弃甲,失去了大片领土,埃及也元气大伤,威信扫地。

如果任凭埃及就这样萎靡不振下去,苏联必将失去这个阿拉伯国家盟友,其损失和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埃及被以色列打得怀疑人生后,苏联及时向他提供了更为先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等大批军事援助。

同时,埃及作为阿拉伯国家老牌“抗以联盟”领头羊和重要参与者,如果任由埃及一蹶不振,以色列的势力一旦失去遏制,阿拉伯国家“苦以久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等方面的考量,埃及元气大伤后,阿拉伯国家不仅没有放弃这个对抗以色列的“带头大哥”,而且纷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帮助埃及恢复整体实力。

在苏联和阿拉伯国家的帮扶之下,埃及的元气再次很快恢复过来,便开始与盘踞在西奈半岛的以色列军队打起了“消耗战”。

不过,这个时候的“消耗战”整体规模不大,往往用的是炮轰或偷袭等阴招,双方你来我往,打来打去各自在小规模战斗中均损失不小。

但这种小打小闹解决不了埃及所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埃及的西奈半岛此时还在以色列人手中,埃及的颜面也没有因“消耗战”挣回来。

当然,此时的埃及不主动发起大规模针对以色列的局部战争,并不是因为他不想收回国土、挽回颜面,而是因为此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身体状况欠佳,苏联陷入经济不景气,天时人和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逆天而行”显然就是不合时宜。

对于这一点,一路从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纳赛尔不可能认识不到。

然而,纳赛尔前脚刚离世,继任总统宝座的萨达特决心把苏联拖下水,即使苏联不同意,也要强行让人家上这趟“贼船”。

为此,萨达特大肆驱赶苏联援埃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苏联害怕失去这个中东盟友损失更大的利益,于是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向埃及提供武器装备。

此时的“冷战”整体态势是苏攻美守,萨达特决定联合叙利亚总统老阿萨德,从南北两个方向,来个前后夹击,给以色列来个透心凉。

萨达特原计划定于5月向以军发起突袭,可初步拟定作战计划后,情报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获悉,无奈之下,只好将突袭定在9-10月份。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军队和叙利亚军队,趁着犹太人过赎罪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各自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了猛烈的突袭。

当时,埃及为了毕其功于一役,集中了200多架飞机和2000多门大炮凶猛来袭,此时的犹太人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根本没有意识到战争的硝烟正在向自己弥漫开来。

犹太人尚未来得及还击之际,埃及军队一鼓作气,摧毁了以色列军队所谓的“巴列夫防线”,顷刻间,以色列3个装甲旅和1个步兵旅成为炮灰,数百辆坦克被击毁。

短短的3天时间,埃及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纵深十几公里的地区。

与此同时,叙利亚军集结了1500门大炮和100架飞机向戈兰高地发起突袭,在一番激战之后,阿萨德的军队也顺利控制住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

战争似乎进行到这里,以色列军战败已经是无可挽回了。

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小富即安”的埃及军队并没有一鼓作气、穷追猛打过去,反而在收回了部分失地后,原地构筑起了工事。

这样,被打得猝不及防的以军就有了喘息之机。

恰逢这个时候,美国又给以色列送来了战场上对手的准确情报,以色列军队回过神来后,又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反推了过去,一度攻入距离大马士革不足34公里的地带。

同时,沙龙率领的200人的特战分队,根据掌握的精准情报,迂回至埃及军队后方,一举将其导弹发射场全部摧毁。

紧随而至的以军大部队穿插到了苏伊士运河西岸,至此,原本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埃及军队,到头来反被以军包了饺子。

就这样,第四次中东战争再次以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失败而告终。

尽管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表面看似只有埃及和叙利亚与以色列正面硬刚,但实际上,作为阿拉伯世界打先锋的两个国家,埃及和叙利亚背后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

在这些支持当中,除了直接向埃、叙两国提供经济帮扶、军事援助外,阿拉伯国家还联合一致搞了一次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石油经济战。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实行减产、提价、禁运和国有化的措施,使得原油价格一路飙升。

仅仅一年时间,油价竟然猛涨了三倍,原本处于贸易顺差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阿拉伯国家一套“组合拳”下来变成了贸易逆差的局面,阿拉伯产油国赚得盆满钵满。

这就给西方不少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除了贸易逆差,大量的财富流入中东产油国外,西方国家陷入了巨大的石油危机,一时间,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交通、生活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民众上街游行示威,整个西方社会一片混乱。

这种情况,对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美利坚影响最为严重,美国社会差点因为离开了石油几乎停滞不前。

阿拉伯国家打石油战,本意是为了报复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试图改变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结果没想到几乎快要了美国人的老命。

美国人急得焦头烂额,想要走出这个困境,他便把目光投向了重要产油国沙特。

沙特在中东国家里素来与美国交情不匪,美国人找到沙特后,表示,将会给沙特提供军事保护和武器装备,条件是沙特必须购买美国国债,而这一切都得用美元进行交易。

很快,沙特就高高兴兴接受了这个条约。

为何?因为中东局势混乱,有了美国大哥罩着,起码安全方面有保障,再说,美元放在手上不用,就是无用的废纸,大把美元拿去买美国国债,国债也是钱啊!还能增值!有钱不赚不是傻子么?

美国为什么要求所有的交易都使用美元?并且要求沙特买他的国债呢?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沙特从美国那里赚来的钱就能重新回流美国,美国用这些回流的钱,既可以平衡贸易逆差,又可以填补财政赤字,两全其美!

打个比方,第四次中东战争油价暴涨后,沙特必然会从卖给欧美各国的石油中赚得手软。

这其中,在收支顺差所积累的石油盈余资金中,美元所占的比重最大(因为美国是石油需求大国),这就是所谓的“石油美元”。

但这些美元如果握在沙特手里不用的话,其实就是一张张没用的绿色废纸。

恰好这个时候,美国告诉沙特,会向他们提供军事保护和武器装备。

当然,这些都不是免费送给沙特的,得沙特出钱用美元买。

可再怎么买美国的武器装备,沙特手里还剩余大量美钞,毕竟不可能把所有美钞拿来买武器装备。

美国这个时候就说:用美元买我的国债吧,我以美利坚合众国的信用担保,你只赚不亏。

沙特转念一想,只赚不亏的买卖不做白不做,于是便同美国签订了协议。

这样一来,沙特购买美国武器装备要用美元,买国债用美元,美元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往后美钞的需求量就会急剧攀升。

沙特于是宣布:从今往后,我沙某人只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

沙特提出用美元作为唯一定价和交易货币对标石油结算后,很快,OPEC成员国也纷纷效仿沙特的做法,把美元与石油画等号。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从此美元就是石油,石油就是美元了,世界上的钱在中东转了一圈后,又回流到了美国手里,美国建立了美元霸权地位后,可以肆无忌惮想怎么打仗就怎么打仗了,完全不担心军费的问题,只要乐意多印点那些绿色票子就行了。

经济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问题,但美元霸主地位的运作模式基本就是这个道理。

好了,现在美元与石油挂钩了,美元与石油画上等号了,美国再也不愁军费的问题了,不愁买石油的钱了,更加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货币发行量过多造成通货膨胀了。

只要乐意,可以随便印美元,因为全世界都用美元结算石油,而石油是所有国家的必需品,于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囤积美元当外汇来买石油。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美国所确立的美元霸权地位,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变相掠夺石油资源,变相抢夺世界各国财富的行为。

而美国正是凭借着美元霸权独一无二的地位,从此一统江湖,开始了“白嫖”天下的丑陋行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伴随着美国霸权体系的逐渐式微,美元再也难以担当起美元霸主的重任了,世界不少国家纷纷转向用人民币或欧元等币种结算,并且,人民币结算大有普及流传之势。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人民币会成为终结美元霸权的掘墓人,美国凭借美元“白嫖”或许终将成为历史。

参考资料:1.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美元霸权兴衰与逻辑演进》(作者 陈文玲 《全球化》 2021年第1期32-51,134,共21页)3.《美元霸权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探析》(作者 郑承林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第24期157-159,共3页)4.《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石油武器”》 (《军迷世界》 2018年第1期18-26,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