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落木千山天远大 是白鸥的真正朋友

时间:17:11:15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37评论:0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泰和县城东门的澄江边上,曾耸立过一座巍峨的古代建筑。

它青瓦重檐,瓷瓯盖顶,凌霄飞,气势峥嵘。

这就是黄庭坚《登快阁》诗中所歌咏的“快阁”。

千百年来,阁因诗而闻名全国,诗因阁而脍炙人口,两者相得益彰,堪称“双绝”。

这首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的秋天,庭坚作泰和县令的第三个年头。

因为快阁就在县衙附近,所以他公事之余,经常与幕僚登阁赏景,饮酒唱和。

《登快阔》就是这类诗歌中的佼佼之作。

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而又各具特色,形象鲜明,诗味盎然,是此诗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

诗的首联写傍晚登阁,点出题目,在叙事中兼有写景,从中还可扪触到作者感情的脉搏。

它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作者登阁晚眺的形象。

处理完一天的公务,庭坚如释重负地登上阁楼。

此时,秋雨初,霞光半天,金风送爽:炊烟袅袅。

作者居高临下,时而倚栏份望,时而东西褥徊,心情愉快地度过白天中的最后时光。

诗歌一开始,就孢人带进一种诗的意境,候们好象也受到作者的感染,萌发起登楼览旌的雅兴。

颔联写倚阁所见,承“晚睛”二字发挥,刻意写景,景中寓情。

上句从仰望着眼:剧围出林,木叶尽脱,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入眼的天空,秋高气爽,更显得开朗空旷。

下句从俯瞰落笔:江水北流,新月东升,月亮映在碧水之中,显得分外皎洁、明净。

这两句不仅画出了一幅江南晚秋山水图,而且显示了从夕阳西沉到夜幕降临的时间变化。

它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清雄,而又毫无萧索、感伤之气;有“山明水净夜来霜”、“试上高楼清入骨”(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的淡雅,但画面却更为壮阔。

此时此刻,作者已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他那达观的胸襟已和苍穹、远山融合,他那高洁的情怀已和澄水、明月相通。

这就达到了王国维所推崇的“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

这也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两句历来倍受赞赏的主要原因。

颈联发泄无知音之叹,诗意突转。

当作者从眼前景物的沉醉中清醒过来后,现实生活里种种不顺心的现象又一一浮上脑际。

百姓的痛苦,官吏的素餐,上司的白眼,官场的风险,使他愈来愈感到抱负难展,知音难觅,因而不禁发出“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的慨叹。

这与前面的感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使诗意在一气直注之中又有曲折,作者的个性也因此显得更为突出。

尾联抒弃官归隐之情,情中有景,耐人寻味。

从眼前的澄江想到故乡的修水,从叹无知音到渴望归隐,这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与他所追求的“惊鹿要须野草,鸣鸥本愿秋江”、“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的理想一脉相承。

归船、长笛、白鸥,这些眼前与想象中的景物,它们以情中之景出现,更加重了作者归隐思想的浓度与深度。

诗歌就在“且叙且写,一往浩然”(方东树《昭味詹言》)、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倾露了作者自甘淡泊、保持高洁情操的豁达胸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用典不隔,能恰切地抒发作者的感情,有助于表达作品的主旨,是此诗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

用典是庭坚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手法,也是宋人“以才学为诗”的主要体现。

用典要做到不隔,就必须不卖弄学问,不故作艰深,不游离诗外,不穿凿附会;既要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又要入情合理,恰到好处。

用这一标准衡量,《登快阁》中的用典可说是当之无愧的。

诗中有四处用了典故。

首联的“痴儿”是《晋书·傅成传》中夏侯济给傅咸信里的话。

原文是:“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

”意思是说,官事是不容易了结的,一心扑在官事上的人,那才是傻瓜呢!这种看法,是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轻视实际的一种反映。

作者反用其意,暗示自己不合时宜,带有自嘲的意味。

即使不懂得这个典故,同样能理解作者的用心。

尾联的“白鸥盟”也是如此。

它出自《列子·黄帝篇》:有个年轻人非常爱鸟,每天清晨,他来到海滩,一大群白鸥围着他盘旋、嬉戏。

后来他父亲知道这事,就准备去捕鸟牟利,结果海鸥都飞往别处,再也不来海滩逗留。

作者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忘情世外,名利淡薄,毫无欺诈之心,以此抒写其归隐之志。

不懂得这个典故的人,也能从白鸥翱翔蓝天的形象中,体会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颈联用的两个典故则有所不同。

如果不知道它的本义,就较难领会它的寓意。

当一旦弄清它的来历后,就很容易理解到,作者是在以典喻己,以典抒情。

它暗示我们:伯牙的琴弦是为失去知音子期而绝,如今我缺少知音,纵有满腹经纶,又有谁能赏识!阮籍的青眼本为好友嵇康而横,如今我没有好友,姑且横向美酒,用酒来解愁消忧。

作者不得志的苦闷就通过典故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尾联的抒发归隐之情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这种巧妙而又自然的用典手法,在庭坚诗中别具一格,自有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