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荆浩笔法记 逻辑分析严密

时间:17:05:46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8评论:0

请点击右上方关注,获取更多艺术资讯

#画论#

匡庐图(局部)

《笔法记》是一部山水画论著,又名《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五代后梁荆浩撰写,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

《笔法记》诞生于山水画渐趋成熟的时代,总结了前人和作者自己的经验,继往开来,构建出山水画论的体系。

宋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均深受其影响,在中国画论史和绘画史上,此书都有难以低估的价值和作用。

/聆听音乐 品读文章/

月落风花 - 马琳

04:01

来自游艺草庐

始于晋、成于唐的中国山水画,挟唐代整体绘画趋盛形势,应运而兴,其后氤氢配酿,终于发展成为唐代兴盛发达的主要画科。

而且不仅完成技法和规模的建立,在绘画形式上也分支散叶,产生了设色、墨画、没骨三类画法,墨画又衍生出水墨和泼墨两项分支。

唐代水墨山水画发展演进到后期,虽然盛况已经不若先前,画家人数也相对减少,但是由于技艺的不断累积与进步,在画法方面却是超越其前,而且能够综合前人成就得失加以扶择,作了一项总其成的工作,完成这一工作的人便是荆浩其人。

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荆浩被认为是总缩唐代水墨山水画成就,再予因革兴变,开创出山水画新形势新局面的一人。

因为有他的继往开来,才有后来五代和宋代山水绘画鼎盛时代的来临。

有关荆浩的身份,一般画史多称他为五代人,如《佩文斋书画谱》画家传中,即将他归为五代后梁人:也有将他划归为唐代人,如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中,便将其置于唐末画家之列。

根据画史记载所叙,他是因唐末政治动乱,不愿为官而隐居遁世,因此若从生活的时间来看,严格地说应该划归唐代才合情理。

本书便是秉持这种看法,将他视为唐末人士。

荆浩的生平事略,见载于《图画见闻志》《五代名画补遗》《宣和画谱》《图绘宝鉴》等书。

他是河内(《五代名画补遗》中,作河南沁水)人,字浩然。

为人博雅好古。

唐末动乱之时,他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过着自耕而食的生活。

他善画山水,于是一方面从事自然观察,对景写生,潜心于创作;一方面也从事画理的探究,深思冥想前人的画法,同时自抒胸臆,写成《山水诀》一卷,以嘉惠后学。

荆浩的山水画师出何人,画史未有记载,根据一些间接叙述显示,应是继承吴道子、王维、张環、毕宏、项容、王洽等多人的墨画与水墨画路子,斟酌取舍,截长补短。

融会长处于一身。

譬如他本人就曾说过: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表明他认为中期的吴道子山水画,使用没有深浅变化的墨笔,予人只有线条而无墨色变化的感觉;项容的山水画,全然使用浓淡混沌的水墨,又给人只有墨沈而无笔踪的感觉,俱有缺憾,自己加以综合二者,创始一种调和笔线和墨色的画体。

由此可见他是位能够综合前贤成就,完成唐代水墨山水画法集大成,进而发扬光大这项水墨山水画的人物。

而且他这种在画法上传承开启的角色,所创新风貌的画体,也被誉为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

如明代王肯堂论山水画的演进,就说:自六朝以来,一变而王维、张環、毕宏、郑虔;再变而荆(浩)关(全):三变而董源、李成、范宽,极矣。

肯定他在山水画演进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唐代荆浩《匡庐图》水墨185.8x106.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赏析:这件《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为立轴,绢本,高185.8厘米,宽106.8厘米,水墨画法。

图上有南宋高宗赵构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另有元人韩屿和柯九思两人题诗。

图中绘画大小直立的山峰,高耸入云,峰峦峭壁间,飞瀑如练,岚烟缥纱;山腰密林中院落隐约可见,一条小路穿过两块巨岩间,蜿蜓下至山脚处,路旁则有溪流穿岩裂石,折落数迭下注河中;山脚水边树木掩映中复见平陂,村居屋舍错落其上,近处水上舟子撑船,远处土坡路上行人正欲过桥。

整个画面描绘峰峦魏峨,林木瘦劲,溪流曲折,山居静谧,构图复杂,布景丰富,引人入胜。

此画采用了“全景山水"的经营,结构森严,笔墨精润,展现出深厚的功力与高水平的画技,已经呈现纯然北宋山水画的规模和形貌。

因此,有关这件画作是否是荆浩的作品,过去学者看法分歧:前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艺术史教授罗越,认为是件十世纪的作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艺术史教授高居翰,认为是件仿自旧本晚宋画作的作品:日人曾布川宽认为是元画:前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傅申,则根据画上“荆浩真迹神品”题字认为南宋高宗所书,进而认定是北宋中、晚期作品,莫衷一是。

《笔法记》中“神、妙、奇、巧”的评品观

荆浩《笔法记》又称《山水受笔法》,其论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艺术类》、《通考·经籍考·杂艺》、《宋史·艺文志·小学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郑堂读书记》、《书画书录解题》等著作中,这部在山水画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完全摆脱了此前人物画论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成熟的山水画理论,对于后世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关于画品评的部分,《笔法记》提出了 “神、妙、奇、巧”四品的评品观:“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

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致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

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馀。

”关于此一部分,很多研究者或一带而过,或语焉不详,甚至视而不见,深入关注者更是寥寥。

关于中国画论的品评观,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

南朝的齐梁时期有钟嵘的《诗品》、庾肩吾的《书品》和谢赫的《古画品录》。

钟嵘将汉至齐、梁时期的100多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庾肩吾的《书品》将汉至齐梁时期的120多位书法家按照“大等而三,小例而九”,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魏晋至齐梁时期的28位画家划分为六品进行品评,如第一品五人,第二品三人,第三品九人,第四品五人,第五品四人,第六品二人。

可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绘画的品评就已经形成一定的范式标准。

在谢赫《古画品录》中,谢赫将陆探微放在第一品首位,对其评价是:“穷理尽性,事绝言象。

”可见,探究事理的和表述语言之外的东西是绘画最高的境界。

以此为最高标准,“体韵遒举,风采飘然”可算作二等,“画有逸才,巧变锋出”、“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能算作三等,“人马分数,毫厘不失”只能看做四等品了,此外,五等品的“用意绵密,画体纤细,而笔迹困弱,形制单省”、六等品的“笔迹轻羸”均是技巧上的问题。

显然,这还是主要以人物画为评价对象的。

在传为唐李嗣真的《续画品录》中,也延用了《古画品录》的评价方式,将画家也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再细分为上中下,共九品。

其评品的对象主要是人物、鸟兽画家和书法家。

在《笔法记》提出“神、妙、奇、巧”的品评观之前,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神、妙、能、逸”四品:“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

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

”逸品在这里,“则无等次,蓋尊之也。

”俞剑华先生解释为:“前三品俱分三等,逸品则不分,蓋既称逸则无由再分等差也。

”神品中以吴道子为第一,按其《画录》所言:“凡画人物、佛像、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

”神品中一人周舫,朱景玄在《画录》中如此评价:“其画佛像、真仙、士女,皆神品也。

惟鞍马、鸟兽、草木、林石,不穷其状。

”由此可见,状物写真,逼真且形神具备是绘画的最高标准,而且对象仍是以人物、鸟兽画家为主。

但《笔法记》中所提出的神品,与此已经大不相同,更为不同的是,荆浩所提出的评品标准是以山水画为对象的。

荆浩在描述“神者”时,是将“亡有所为,任运成象”作为其标准,这就与朱景玄所说的神品不相同了。

“亡有所为”是指创作不做作,虽有所为,但看上去却似非经意。

“任运成象”则指顺其自然,不刻意经营地创作出来。

对于“妙”品,荆浩如此定义:“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

”所谓“思经天地”。

即“谓作画之先,曾作了深邃广阔的思考,即顾恺之所云‘迁想’与‘巧密精思’的意思。

”对于“万类性情”和“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大多画论译著所言极简或者干脆没有译文。

根据潘运告《唐五代画论》中的译文,“思经天地,万类性情”合起来翻译为:“思考经历天地和万物性情”,但这不但在语句上不大通顺,且也不合逻辑。

据徐复观的注译,此句的“类”应为动词,而“万”字似乎有误,两句意为深入思考天地,深入万物之性情。

“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则是指创作上的要义:创作方法合乎规律,品味物象,用流利的笔墨描绘出来。

荆浩在“妙者”的论述中,要求艺术创作者需对天地万物做深入研究,但也重视创作方法的合规律性,而在绘写之前,还应该品味创作对象,这样才能创作出妙品。

渔乐图(传) 后梁 荆浩

雪景山水图(传) 后梁 荆浩

荆浩《山水中堂》纸本水墨设色 131 x56

珍品推荐

喜欢的话就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下单哦~

《笔法记》试论

书籍简介:这部关于《笔法记》的理论分析著作,校订精准,论述深入,概念辨析清晰,在近年传统画论的研究写作中,致力于研究传统话语,建构现代画学理论,恣肆宏富,不同寻常。

对于荆浩《笔法记》的理论成就与本书意义,作者在结论和后记中已有提纲挈领的论说。

关于《笔法记》的理论分析著作:本书对于《笔法记》的研究,其基点是建立在《笔法记》这个历史存在文本的理论价值之上,通过画论史纵向的梳理,在建构横向的中国画学理论上,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比如强调中国画传统,不只是笔墨,还有值得重视的造形传统。

内容丰富且全面:研究的重点是考察、分析、阐释《笔法记》文本本身的理论价值,以及对于今天中国画创作实践的现实价值。

《笔法记》试论:以荆浩《笔法记》为样本的中国早期画论研究

京东

好评率100%

无理由退换

京东配送

官方店

¥48

购买

相关书籍推荐

林泉高致

博雅经典:林泉高致

京东

好评率99%

无理由退换

京东配送

旗舰店

¥16.4

购买

声 明:本平台支持艺术、学术、文化传播。

发布或转载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点击下方文章链接,获取更多艺术内容

往期珍赏:

砚边谈艺|徐义生写意山水画

孔六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专史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讲述中国绘画5000年

谢稚柳|窥探笔墨流变,修定画史脉络

写意花鸟画|张立辰:认识中国画本质,重视笔墨结构

谢谢您的阅读

赞即是布施 ▏分享传递智慧

请一键三连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