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绝对主宰 物价就能复原

时间:16:53:00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1评论:0

古代中国,一朝帝位,引无数人为之癫狂。

逐鹿中原、权谋交错、争权夺利、残酷无情……一朝夺帝,坐拥江山、富贵荣华,何不美哉。

然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帝王对国家的政权有高度的集中掌控,但在货币经济中,却一反常态,也只是个“参与者”。

换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浴血奋战后的帝王,虽然肯定是比老百姓富贵的多,但也绝非想象中的那般对国家的货币经济有着挥金如土的底气。

01

按我们的想法来讲,帝王要对国家货币经济有绝对的主宰权,那必定要掌握一个国家的权,毕竟这可是帝王财富的重要来源。

但,古代中国就是那抹不一样的烟火。

古代的铸币权,基本上是由中央和地方、君主和民间共享的。

回想一下,汉朝初年的经济那是相当的贫弱的。

《史记》中曾经记载过,刘邦当时御用的车辇,都凑不出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可见是个穷皇上。

而,下面的王公大臣们更惨,只能坐牛车出门上下班。

那时候可没有所谓的经济杠杆一说,大家只是一拍脑袋想,我们现在国家穷啊,那怎么办呢?

既然,从皇上到百姓都没钱买东西,这钱呢,又是铜铸的,铜是有价值的,那么钱的价值也不会发生改变,那么,我们就铸币吧。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场面,国家铸钱,民间也可以铸,只是把原来铜钱的分量给减轻了。

这倒是看起来比较公平。

可不得不说,公平是公平了,有钱买东西是有了。

但,通货膨胀似乎不愿承受这重压如期爆发了。

据说,吕后那时候铸的钱,标重是八铢,也就是半两,实际上比秦朝的半两钱轻了三分之一,那么,可想而知,民间铸的可能更轻。

于是,当时,米价疯涨到每石五千钱、一万钱,马的价格涨到每匹百金。

单看一百斤金子,那是很吓人的。

不过,在古代文献里,出现“百金”的字样,不一定等同于黄金。

在这里,这个百金中的金,应该是当时的一个价格单位。

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彭信威提供了楚汉战争之前的物价,所以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当时的通货膨胀:米价涨了350倍,马匹的价格涨了183倍。

其实,这背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朝廷虽然没有想要垄断货币发行,但当时本来就不富的汉代。

到最后大家都没落好,通货膨胀如期而至。

不仅汉代,在此之后,中国历史上通货膨胀也发生过很多次,物价上涨近万倍也有五六次。

商人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很苦恼了,因为朝廷和民间都会很默契地把这口黑锅盖在他的头上,一起指责商人囤积货物的百般不是。

02

历史课本上,我们曾经都学过汉文帝的修养生息,文帝一方面增加生产,奖励农业,他把长安的诸侯也打发回封地去抓地方经济;另一方面是对外不用兵,对内不建大工程。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实行通货紧缩。

但,汉文帝仍然是允许民间铸钱的,要求恢复到之前的充足重量。

因为有历史记载,吴王刘的封地里有铜矿,吴王召集一帮亡命徒偷偷进行铸钱。

而汉文帝又宠爱自己的男朋友邓通,把铸钱这等的特权交给了他。

这其中,一是汉文帝认为钱就是一种普通用于流通的物资,它其中的价值来自于重量。

所以只要停止铸造重要不足的劣币。

不管谁来铸,只要遵照中央政府的标准就行。

二是汉文帝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民间铸和政府铸,其实本质性质差不多。

下放这项权利,朝廷不仅可以省铸造费,还可以向铸钱的人收租收税。

这两点一结合,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要知道,当时,私铸钱币的不只吴王和邓通两家。

所以,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只要这钱重量一样,不管谁铸的,都可以串成一串混着花。

后来,汉文帝将物价也确实降了下来,开始文景之治。

所以后面的很多朝代在货币政策上也借鉴汉代。

这也导致一种情况,那就是货币种类繁多。

像北宋的元丰年号只用过8年,但在日本保存的一个古钱目录里,元丰通宝就有三百多种。

并且一直到清末,汉代的五铢钱都还在流通。

所以,你看在货币发行这么大的事情上,中国古代朝廷却只是过客,也仅仅是普通的参与者而已。

03

不过,在古代自给自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想必,大米一天一个价也是非常要命的吧。

说到这里,大多是铜钱,要说真金白银,那可是所有人的最爱。

在古人生活中的日常开销,是把银子兑换成铜钱来花,一般用不到银元宝,金子这样大额的钱的。

那么这些都在哪呢?看过古代电视剧以及古代小说的一般都会清楚。

这古人啊,都喜欢把金子银宝都放在地窖或者所谓暗室当中藏起来。

古代,那也是有银行,当铺甚至贷款的。

金银和铜钱的兑换,在古代早期就有金银店,宋朝有兑坊。

在唐朝曾经还盛行专营汇兑业务的机构,不过在纸币出现后就消失了。

要说,银行最发达的便是存款。

但在古代最不发达的也恰恰是存款。

所以,导致人们觉得与其把钱交给陌生人保存,还不如埋在自己家后院更保险。

直到明清初期,相对完整的银行业务才出现。

并且在这里面,朝廷的态度一如既往,谁爱干谁干,要多自由有多自由,要多散漫有多散漫。

著名史学家杨联陞有一篇论文说:中国有四种金融业务起源于佛教寺庙,分别是典当、资金互助、拍卖和抽奖。

在《中国货币史》中,也有讲到在南北朝时代,佛教是整个国家的主流信仰,所以寺院很富,还不交税。

而它们又有更好的信用度,中国古话中有句俗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所以有着良好信用的寺庙从替有钱人保管财物伊始,便经营上了典当业务。

据说这些业务后来还传到了日本的寺庙。

有的寺庙还会放贷,甚至在北魏朝廷还没有铸造自己的铜钱时,北魏的寺庙就开始放贷业务了,用粮食来交割。

在隋朝以后,货币经济中的相关链路都开始飞速发展,不仅私人放款,连国家也开始经营贷款业务,其目的是补贴办公经费。

比如,唐代的金融一条街。

在这个市场里有提供抵押的质库,有收存款的柜坊,富商和官吏可以用个人名义放债,还有国家办的。

在晚唐时期,皇帝为筹措军费,曾经向金融街摊牌,结果引来了集体罢市,不得不灰溜溜地中止。

你看,朝廷的角色仅是参与者,既不是垄断者也不是监管者。

而朝廷手上也没有对金融机构的绝对控制权。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是政府、民众和商人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

也就是说,即便一朝帝王若想富可敌国,挥金如土,到头来,那也仅仅是一曲黄粱美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