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美国富二代 于是忍不住发问

时间:16:38:23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14评论:0

2020年4月,正当全球新冠疫情席卷,每个国家都在专注抗击疫情的时候,《纽约时报》发了篇文章,专门点名批评一个美国小伙。

文章直指,这个美国小伙,凭借吐槽美国的防疫工作,换来了在中央电视台露脸50分钟的机会。

此文一出,小伙即被推到舆论漩涡之中,遭受到很多美国网友的谩骂和侮辱。

他们说,他之所以要拍摄出美国抗疫的无能。

是因为被中国洗了N,他那么喜欢中国,简直就是中国的走G。

(郭杰瑞)

这个被美国官方媒体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人,就是郭杰瑞。

一个靠拍短视频在中国无意爆火的美国小伙,全平台粉丝超过2000万的头部网红。

郭杰瑞被《纽约时报》批评的原因,和他在美国拍摄的系列短视频《海外抗疫日记》密不可分。

疫情“战地记者”

说起郭杰瑞,中国网友给他贴的高频标签有这么几个,“客观”、“理解”、“尊重”。

但美国媒体和网友对此评价并不买账。

2019年末,郭杰瑞回到纽约,本没想长待的他,却被新冠疫情拦在美国。

疫情的爆发,对美国的餐饮及商业也造成不小的影响。

这让一贯以拍摄美食为窗口,专注体现中美文化差异的郭杰瑞犯了难,拍啥好呢?

那时候纽约差不多是封城的状态,所有餐厅都关门了,每天新闻里播放的都是疫情。

再三斟酌,他决定调整方向,用镜头记录美国疫情。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他第一次尝到了“翻车”的滋味。

那时候美国疫情正肆虐,郭杰瑞戴上口罩,和他的摄影师朋友,拿着一部手机奔走在纽约街头,真实记录美国疫情期间的防疫体系、医疗状况和民生体验。

2020年3月末的一天,郭杰瑞和央视连线,实地探访纽约中心公园。

郭杰瑞介绍,美国正在中央公园建设“方舱医院”。

但是医院建成后只有68个床位用来收治新冠重症病人,轻症患者只能回家自行治疗。

美国医院的口罩和呼吸机严重短缺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如果不幸患上新冠肺炎,在美国医治,没有医疗保险的话,费用会相当高昂。

但疫情大爆发的背景下,很多人都因失去工作而没有医疗保险。

自费治疗的状况,可想而知。

连线间,一个没有戴口罩的美国男人,嬉笑着骑车从郭杰瑞身边走过。

他引导镜头,环顾四周,无奈地说,“美国疫情那么严重,街上的行人依然不戴口罩。

这出于对家乡关心的客观记录,却触碰到他们脆弱的神经。

美国媒体和网友开始对郭杰瑞口诛笔伐,首当其冲的就是《纽约日报》。

对此,郭杰瑞既遗憾,又伤心。

遗憾的是,他的客观呈现,在美国媒体眼中,变成了曲意逢迎。

伤心的是,他在一直信任的美国媒体和网友口中,成为了被洗N的工具人和走G。

不过,也正因为这件事,让郭杰瑞看到了他们看待世界的狂妄自大。

正如他回到中国后,在一次采访中说的那样:

“如果美国没有办法控制疫情,那么所有国家都没有办法控制住疫情。

如果说中国控制住,那么一定是假的。

部分中国网友,看到郭杰瑞一门心思地赞美中国,不禁提出质疑:

这个美国小伙,是真的热爱中国,还是因为在拍摄短视频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财富密码;

想以这样的姿态,保住头部网红的位置,继续在中国捞金?

了解到郭杰瑞的家庭背景,就能发现,他完全不需要这样。

他本就是一个学识在线的富二代。

怀揣中国梦的学霸男孩

郭杰瑞1991年出生在纽约。

据了解,他的妈妈和星巴克老板是同学,他的表哥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优秀律师。

家族的良好基因,除了让他入读美国常青藤名校查尔斯顿大学之外,还给了他富足优渥的生活。

但这个富二代的童年,却没有和其他大部分美国小孩一样,沉溺在迪士尼的童话中。

郭杰瑞说,他儿时对于中国最早的印象,来自于班级里转学来的中国学生。

年幼的他,看见同学熟练地用着两根小木棍,吃包子、饺子还有白花花的米饭,既新鲜又好奇。

内心也对中国这个东方古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他深陷在中国电影中无法自拔,《猛龙过江》《卧虎藏龙》《一个都不能少》都曾是他的心头好。

和大部分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人一样,那时候的小杰瑞认为,中国的样子就是数不尽的山村乡野,中国人都会点功夫。

上大学之后,随着知识和眼界的打开,郭杰瑞开始对中国的固有印象产生怀疑。

探寻中国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逐渐成为萦绕在他心头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

于是,在2010年,郭杰瑞以交换生的身份来到台湾,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这里的一切都让郭杰瑞兴奋不已。

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天,一位中国教授请郭杰瑞吃早餐,这个在中国师生关系里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却让他感动不已。

他说,“在美国,是没有老师拿自己的钱请学生吃饭的。

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不同于美国的文化,吸引着郭杰瑞。

交流结束回到美国之后,他不仅换了专业,还开始学习关于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

虽然郭杰瑞从书本中,知道了中国的名著典籍,了解到孔孟之道。

但是短暂的台湾之行早已在他的心中埋下渴望的种子,他想去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感受风土人情。

大学毕业那年,他回到家族企业工作。

由于业务需要,经常世界各地飞,对比之下发现,他好像对中国情有独钟。

和家人商量下,2017年,他开始往返于中美两国,拍摄短视频。

正所谓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这袅袅的烟火气,最能体现老百姓的生活和背后的中国文化。

郭杰瑞最初的短视频,也锁定于此。

他主要通过拍摄中国美食,来揭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他会出现在凌晨两点的上海街头,一边打卡美食,一边对比中美的夜宵文化。

也会在美国品尝葱油饼,吐槽做得像披萨。

甚至他还会在端午节之际,参与南北粽子的甜咸之争。

他的视频,从来不靠道听途说,也不惨杂个人意见。

而是用亲身经历,客观呈现,大部分视频在社交平台上,都超过了百万的播放量。

收获这么多中国网友的支持和喜爱,让郭杰瑞越拍越起劲儿。

2019年3月,郭杰瑞一行前往云南,探究当地的美食和人文。

没想到,这一去,居然让他动起了创业的心思。

被迫创业的当红博主

众所周知,云南普洱,一向以茶叶闻名。

其实,普洱的咖啡品质也相当上乘。

但奇怪的是,郭杰瑞并没有在市场上看到公然售卖的云南咖啡。

只是在普洱的星巴克,看到了贴着星巴克logo的云南本土咖啡。

当地咖农和郭杰瑞无奈地说,普洱当地产的咖啡豆品质很好,备受国际大厂商的青睐。

比如,星巴克在当地的咖啡农场就有专属的种植基地,每年会收购几十万吨咖啡豆,用于出口。

但是产品包装上,从来不提及云南咖啡的名头。

哪有产品甘愿一辈子做贴牌,不能拥有自己的姓名。

但奈何,朴实的咖农,只知道种植咖啡,有人买就卖,并不知道推广宣传的重要性。

也不知道,因为缺少品牌声音,他们的咖啡经常以很低的价格出售。

看到咖农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高品质的咖啡豆,善良的郭杰瑞想要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

到底怎么帮呢?

从云南回来之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拍个视频宣传一下固然简单,但是治标不治本。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的郭杰瑞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经过半年无数次的越洋会议,无数个通宵的探讨和味道测试,郭杰瑞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创业,在云南创立自己的咖啡公司,带领咖农一起卖咖啡,奔小康。

最重要一点,他要让云南咖啡拥有自己的姓名。

2019年9月,Fibo咖啡公司应运而生。

同年底,郭杰瑞带着他的云南咖啡回到美国,忙着为咖啡找销路。

在和纽约最好的咖啡烘焙工厂达成合作后,Fibo咖啡也在国内上架售卖。

但是,没想到,在国内第一轮线上销售,就收到了差评。

郭杰瑞拉着云南工厂的厂长,逐个给客户打电话,了解差评原因并道歉。

郭杰瑞的真诚,不仅换来了客户的谅解,也让不少他的粉丝客户表示,愿意陪伴这个项目成长,继续支持他。

影响力这么大,粉丝基础这么牢固,郭杰瑞有没有想过,签约一个大平台,培育出更大的财富商机呢?

并没有。

郭杰瑞直言,过度商业化从来不是他的目的。

他还要继续充当文化使者,用视频给中国人介绍美国,让美国人更懂中国。

他也凭借一贯“不进行劝服,只摆事实”的拍摄风格,得到越来越多网友的支持与认可。

在网友的期待下,他的视频从最初的美食领域,拓展到教育、医疗和科技领域。

从2010年第一次来中国,郭杰瑞肉眼可见中国的飞速发展和进步。

郭杰瑞坦言,他拍摄中国的这些优势,并不是要一味地赞美别国。

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正视并接纳他国的进步,放掉不必要的高傲,将自己的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

他认为,这是他做视频的初衷,和义无反顾的使命。

这不,疫情平稳之后,他又开始拍摄新的系列视频。

用镜头促进世界合作的郭杰瑞

2022年5月,郭杰瑞决定拍摄一些在美国很厉害的中国企业,探究它们的经营现状,以及对于美国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他走访的第一家企业,是我国某国产手机位于硅谷的研究所。

我们脑海中研究所的样子,应该是严肃压抑的氛围,所有人都在写写算算。

但这家研究所却欢乐跳脱,特别是那大湾区等级水平的员工餐,让郭杰瑞都忍不住想来工作。

工作日的中午,居然可以在食堂吃到啤酒炸鸡。

一整面墙的零食柜,塞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吃。

下午一点,员工不是在健身房快乐锻炼,就是在草地上踢足球。

如果你认为在这工作很轻松,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里的员工,清一色是国际顶尖学府的博士,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拿出20多个专利。

除了这些基础硬件,小物体建模、磁吸智能眼镜、AR交互技术,员工们也是信手拈来。

问到为什么要来美国硅谷设立办公室,研究所负责人说:

硅谷集中了全世界大量的精英,在这里设立办公室,就是为了走进他们,吸纳两国人才,携手推动科技进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团队内的工程师,不论国籍,都在为了研发新的科技,亲密协作。

这次走访,也让郭杰瑞看到了“中国研发”的力量。

告别了硅谷研究所,郭杰瑞的镜头又转到中车在美国的工厂。

如果说,硅谷研究所是顶尖大神们对于人类进步的探索,那么中车则是普通民众对于生活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

车间内地铁车厢的外壳,从大洋彼岸的中国长春运来。

这些车厢外壳,安装上LED屏、椅子、灯、轮胎等零部件之后,就会销往波士顿、洛杉矶、费城等城市投入使用。

据中车的美国工作人员透露,工厂一共有400多名员工。

大多数没有顶尖的学历,没有亮眼的工作背景。

比如,有的人曾在仓库工作,有的人只做过服务生。

但他们在中车,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带来美好的生活。

中车特意派来中方的技术人员,从如何一步一步组装部件开始,耐心地培训这些员工。

在工作中,他们跨越语言障碍,打破种族壁垒,分工协作。

工作之余,他们则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在车间参观的郭杰瑞,刚好碰到中方技术人员Danny:“你喜欢在美国工作吗?”

Danny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喜欢啊,我很开心。

因为在这里,我有很多的朋友。

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打篮球。

我认为,中国和美国,可以很好的在一起合作。

在中车工作,幸福指数高的不只是中国人,其他种族或国家的员工也是一样。

一个西班牙裔的员工,看到郭杰瑞,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这有西班牙裔、中国人和美国人。

我们工作起来是不分种族的,因为我们团结在一起,是为了社区,为了家人,去制造车厢,我们一定要做到最好。

可见,这些曾经学历和履历不占优势的人,在装配零件的工作中,找到了工作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原来他们也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做点事情。

当然,除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倍感幸福的,还有超过市场水平的收入。

在这里,一个普通员工一年至少可以赚到5万美元,除此之外,还会有季度奖等额外奖励,这是其他公司没有的。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双重富足,给足了员工安全感,让他们愿意支持和陪伴中车工厂,持续良好经营下去。

虽然美国的工人和乘客,都很支持中车工厂,但美国媒体却一直在散播不和谐的声音。

他们说,车厢里的摄像头是用来监视美国人的生活。

这样的无稽之谈显得格外荒谬。

事实上,车厢的摄像头仅仅用于正常的安防,以便于司机和交通局及时掌握列车和乘客的安全状况。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中车美工工厂员工的工作感受就是对这个谣言最好的回击。

他们很感谢中车带来的技术和工作机会,能够帮助他们的生活水平提升。

只有尊重别人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郭杰瑞用他的镜头告诉那些不了解中国的美国媒体和网友,中华民族的包容并蓄,有容乃大。

他常说,“我们可能真的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一样的需求。

的确,作为世界公民,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我们有共同的需求,那就是:打破壁垒,和平共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