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秦战列国 公孙衍说服了魏

时间:16:30:10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12评论:0

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风谲云诡的大争之世,在这个大争之世中,时常会发生几个国家围攻一个国家的战役,诸如秦国、赵国、齐国之类的战国中后期的强国都遭遇过被围攻的情况,而这些战役都被史家用了一些特殊名词来描述,如围攻赵国的战役被称之为“五国吊孝”,围攻齐国的战役被称之为“五国伐齐”,围攻秦国的战役被称之为“合纵攻秦”。

时间来到了战国中期,早前的霸主魏国在秦国、赵国、齐国、楚国的夹击下,迅速跌落神坛,继而出现了秦、楚、齐三国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325年,即秦惠文王更始元年,此时的秦国虽然在国力上不如富庶的齐国,但是此时的秦国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关中和河西,又在河东占据了皮氏等军事重镇,使得黄河天险成为了秦国的内河,秦国在东出之路上,已然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

鉴于这种情况,楚国、三晋、齐国相继掀起合纵攻秦之战,秦国也开始了施展“连横”之策,在战国这个舞台上,表演愈发的精彩绝伦。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知道在战国时期,一共发生过几次列国合纵攻秦之战吗?

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

秦惠文王亲政不久之后,便派遣犀首公孙衍率军取得了“河西之战”的大捷,随后,鬼谷子的高徒、纵横家张仪入秦,受到了秦惠文王的礼遇。

犀首公孙衍因“母国情结”,为秦国制定了错误的国策,被张仪一语道破,不久,犀首公孙衍离开秦国,回到了自己的母国——魏国,得到了魏惠文王的款待,被委以重任。

张仪在公孙衍离开之后,因讨要河西之地有功,被拜为秦相,制定了一系列的连横策略,第一步就是要逼迫魏国加入秦国阵营,从公元前322年开始,秦国一面用政治攻势,一面连年对魏国用兵,糊涂了半辈子的魏惠文王在人生的最后几年竟然难得不糊涂了,死活不答应秦惠文王的要求。

公元前318年,魏惠文王去世,魏襄王即位,随即便将公孙衍拜为魏国相国,命公孙衍游说各国,组成合纵联盟,共同讨伐虎狼之秦。

同年、赵、韩、燕四国君王,使得上述四国与魏国在此前联盟的基础上,形成合纵联盟,并且推举楚怀王为纵长。

随后,公孙衍又出使义渠国,与义渠王达成协议,在五国攻秦之际,义渠国负责在秦国主力尽出之时,出兵奇袭秦国。

如果公孙衍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秦国十之八九会遭遇惨败,可惜,因为燕国朝政不稳(详情请见“子之之乱”相关记载),未能出兵会盟,而楚怀王又坐山观虎斗,实际出兵的只有三晋。

三晋大军在公孙衍的统率下,很快就打到了函谷关,秦军主力也在严君疾的率领下来到了函谷关,而此时义渠国因为消息闭塞,未能顺利响应三晋攻秦。

不久,严君疾在修鱼大败三晋联军,斩首八万余人,三晋损失惨重,在三晋战败之后,义渠国这才刚刚出兵,结果自然是被严阵以待的秦军主力一顿胖揍,至此,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结束。

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

秦国鉴于此前义渠国想在背后捅刀子一事,在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结束后,屡次出兵打击义渠国,使得义渠国国力大损,随后,秦惠文王又采取了司马错的建议,趁巴蜀战乱之时,介入巴蜀两国战事,趁机控制巴蜀之地,对楚国形成了直接威胁。

到了公元前298年左右,也就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国已经攻占武遂、穰城、晋阳等地,深入中原腹地,极大地威胁到了山东各国。

公元前298年,侥幸从秦国逃出的孟尝君田文回到齐国,凭借其号召力,使得齐国与魏国、韩国达成协议(而后赵国、宋国也参与了进去),合纵攻秦,经过数年的苦战,秦国要塞函谷关失守,联军攻入函谷关,兵锋直指咸阳城,秦昭襄王连忙派遣穰侯魏冉出使各国,割地求和。

各国得到一定的利益后,撤出秦境,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落下帷幕。

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

在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秦国战败之后,秦昭襄王君臣痛定思痛,决定暂缓对三晋的攻势,转而与楚国修复关系,齐闵王为了侵吞宋国,也主动与秦国交好,而当时作为赵国主父的赵武灵王又一向主张与秦盟好,这样一来,魏国、韩国就被各国孤立起来了。

公元前293年,秦国派出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再度东出,发起新一轮攻势,于“伊阙之战”中歼灭韩魏联军二十余万,韩国经此一战后,主力尽失,国力大损,秦国一举侵吞了韩国、魏国六十余座城池。

在此战之后,秦昭襄王为求与齐闵王的联合,两强并立于东西,夹击各国,派遣魏冉出使齐国,与齐闵王约定同时称帝,秦昭襄王为西帝,齐闵王为东帝。

此时,主张联秦的赵武灵王已经在“沙丘宫变”中被活活饿死,赵惠文王在权臣李兑的劝说下,主动联络各国,而燕国间谍苏秦又劝说齐闵王取消帝号,号召天下讨伐秦国,以期重创秦国,使得齐国独霸于天下。

秦昭襄王得知齐、赵、韩、魏、燕五国结成合纵联盟后,立马遣使归还侵占三晋的土地,随即取消帝号,三晋退出合纵联盟,齐、燕两国跨国作战,见无利可图后,也纷纷撤军,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尚未拉开序幕,就已经合上了大幕。

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

公元前269年,秦国在阏与之战中遭遇惨败,秦国权臣穰侯魏冉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就在此时,范雎来到了秦国,受到了秦昭襄王的厚待。

在范雎的协助下,秦昭襄王驱逐国内四贵,完全掌握了秦国朝政大权,随即采用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重点打击与秦国毗邻的三晋。

于是,便有了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发生,随后又因赵国毁约,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59年发动了邯郸之战。

虽然秦军在邯郸之战遭遇惨败,但是秦国仍旧占据着三晋、楚国大片土地,并且秦昭襄王为了报复魏信陵君魏无忌,屡屡出兵打击魏国,使得魏安釐王苦不堪言。

公元前247年,旅居赵国长达十年的信陵君魏无忌归魏,随即便担任了魏国上将军,与赵、韩、燕、楚四国组成合纵联盟,大举进攻秦国,在河外之战中,重创秦军主力,迫使秦国退守函谷关,随后因进攻不利而撤军,至此,秦昭襄王此前取得的战果悉数丢失,秦国再度蛰伏。

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

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即位之后,开始休养生息,舔舐伤口,使得秦国国力迅速恢复。

到了秦王政登基即位之时,秦国国力已然回到了巅峰之时,此时掌权的是那位“奇货可居”的吕不韦。

吕不韦当政时期,在五年间出兵攻打三晋多达八次,攻占韩国上党郡,控制赵国旧都晋阳城,设立太原郡,使得燕赵两国与韩魏两国联系被切断,并且对三晋形成了侧翼包围之势。

此时,山东各国深感不安,于公元前241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再度组成联军,趁秦国兵力分散之际,一举攻入秦国函谷关,抵达了秦国腹地,距离咸阳城也不过数十里,可惜,吕不韦收缩兵力后,联军被击溃,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以联军落败告终。

三年之后,秦王政亲政,随后就有了“秦王扫六合”的丰功伟绩。

好了,答案就是五次,大家都猜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