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 这稍纵即逝的3秒

时间:17:48:50作者:admin分类:事物浏览:27评论:0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电影《绝杀慕尼黑》成为俄罗斯电影票房黑马,引进中国也收获了极佳的口碑。

46年过去了,前苏联男篮在1972年奥运会男篮决赛上最后3秒“绝杀”当时的篮坛霸主美国队,至今都充满争议。

绝杀慕尼黑

最近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火了一把。

《绝杀慕尼黑》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还原了美苏冷战时期世界体育史上一场极具争议的比赛。

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很俄罗斯的电影,传奇而不狗血,热血又不失柔情,还穿插一些对当局的幽默讽刺。

电影用了大篇幅描写最后3秒数次改判直至0秒绝杀的过程。

紧张刺激,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畅酣淋漓。

特别是最后进球那一刻,似乎时间已经静止,心脏停止了跳动。

,要完成一次跨场长传,并确保在比赛结束前将球投进篮筐。

最后3秒的还原度,堪称教科书水平,就连最后上篮绝杀时的那下踉 ,都被做到了神级复刻。

那一刻,有了一种冲出影院杀进球场的冲动。

据说,影片拍摄耗时3年,为了最后这场决赛,所有演员们进行专业篮球训练长达1年。

燃爆的爱国情怀,激励的不只是前苏联人,还有像他们一样爱自己国家的每一个人。

这场比赛美国感觉受到了侮辱,拒绝承认比赛结果,更是拒领银牌。

至今,对那场比赛的看法仍有很大分歧。

那么,1972年奥运会男篮决赛最后三秒究竟发生了什么?

强大的美国队

当时,篮球被称为一项“专属美国人的运动”。

对于美国队的强大,几乎地球人都认为美国队就是一座人类不可翻越的大山。

从1936年开始,美国队36年未尝败绩,而这仅仅是美国派出的大学生篮球队员,NBA职业球员不屑这这里登场。

要战胜美国队,无异于痴人说梦。

1971年的整个世界,更是笼罩在东西方争霸的冷战阴霾中。

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从民众到高层,从生活到娱乐,渗透到方方面面。

但是,导弹可以较量,卫星可以较量,没有人认为美国队可以战胜。

当苏联新任主教练“口出狂言”:要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打败美国队的时候,舆论呈现在投降式的嘲笑中,苏联高层也认为这种痴人说梦的说法会损害国家声誉。

甚至苏联队已经进入决赛,正好“慕尼黑惨案”发生,从苏联高层到教练组还要求苏联球队借此退赛,以“体面”的方式避免在决赛中受到美国队的羞辱。

美国队就这样强大!

被封印的耻辱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是国际篮球历史上最传奇也是最具有争议的比赛。

最后的三秒钟也成为了至今双方各持一词的葫芦案。

1972年9月10日,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馆,当时不可一世的美国男篮在决赛中与前苏联队遭遇。

以为夺金如探囊取物的美国人却被当头泼了盆冷水——前苏联队半场时以26比21领先,下半场甚至一度拥有两位数优势。

整场比赛,苏联队一直处于领先,终场前10分钟,强大的美国队竟落后10分,但他们毕竟实力不俗,并在终场前38秒把比分差距缩小到1分。

终场前10秒,美国男篮仍以48比49落后,球权在对方手中。

全力想保住胜利的前苏联队忙中出错,传球被断下,前苏联队不得不犯规。

终场前3秒钟,美国队两罚两中以50:49反超,美国人已经开始提前欢庆。

历史性一刻就在此时发生了。

之后经过裁判2次改判,苏联队连续获得3次投篮机会,美国队最终丧失了金牌。

美国队罚球后,苏联人迅速发出底线球后,时间仅剩1秒,但裁判却鸣哨中止比赛,他的理由是前苏联队在美国队罚球期间叫了暂停。

比赛重新开始,前苏联队刚刚把球发出终场哨就响起。

松了一口气的美国人已经退场,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又被叫回场上,裁判们的理由是在那次发球前,计时钟没有被准确地回拨3秒。

这一次,苏联队终于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站在本方底线发球的叶杰什科用尽全力把球发出,篮球就像一道彩虹划出长长的弧线、飞越全场、飞向埋伏在美国队篮下的队友,红衣巨人猿臂长舒,稳稳接住篮球,起跳、上篮、打板、入框,球进哨响,绝杀结束。

胜利者变成了苏联队。

美国男篮立即提出抗议,但最终被国际篮联驳回。

时至今日,美国人仍不肯承认那是一场失利,他们将那场比赛称为“骗局”。

美国队决定拒绝出席颁奖仪式,于是就有了这张著名的照片:体育馆上空飘荡着美国国旗,而颁奖台上却不见美国人的踪影。

美国人坚称苏联队的胜利一点都不光明正大,但苏联人,乃至现在的俄罗斯人可不这么认为。

他们认为,美国队球员不认可他们的胜利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当年获得金牌的12名苏联球员被视为国家的英雄,至今仍受到国人的尊敬。

这场胜利也被俄国人视为本国体育史上最为伟大的比赛之一。

催生“梦之队”

如果说苏联队1972年的胜利仅仅是“意外”、“侥幸”的话,那么,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队在半决赛82比76打败由全美大学篮球界精英组成的美国男篮,则终于让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这是美国篮球在奥运会上的第二场败仗。

这场交锋中,尽管比分差距仅仅是6分,但美国人认为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完败。

两次被前苏联踩着肩膀拿到奥运会金牌,美国人已经意识到,靠大学生球员一统天下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派出本国最顶尖的篮球选手,才能维持美国篮球的霸主地位。

如果没有苏联球队,我们就不会见证梦之队的诞生,我们也就不会看到NBA球员出战奥运会这一幕发生。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美国“梦一队”横空出世,奥运会的篮球比赛进入了新时代。

乔丹、“魔术师”约翰逊和巴克利等NBA巨星联手为全世界球迷奉献了一场盛宴,为“梦之队”的传承揭开了序幕。

后 记

在《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中,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生命的意义在于,不到最后一秒,都可能有奇迹发生。

而这句话恰恰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努力,不抛弃,不放弃。

同样还有一句“敏感”台词,放在今天依然适用:美国队早晚有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伟心筑巢:为心灵建个小窝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伟心筑巢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