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适应性等特点

时间:11:05:42作者:admin分类:时刻浏览:5评论:0

  现代主义所说,尽管自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以来世界格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主义哲学仍在当代建筑探讨中稳占话语权。在向包豪斯百年的2019挥手作别之际,我们整理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风格和其代表项目,全面展示理论背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20世纪早期风格

  包豪斯

  Dessau Bauhaus / Walter Gropius. Image ? Thomas Lewandovski

  包豪斯由德语bau(建造)和haus(房屋)组合而来,起源于1919年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创立的建筑与艺术学校。该学校不仅为而后的建筑教育提供了模版,其倡导的以包豪斯命名的建筑流派,重功能、少装饰,强调建筑几何形态与抽象图像的平衡统一,为现代主义建筑序章写下了独特的一笔。

  包豪斯德绍校区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法古斯工厂/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阿道夫?迈耶格罗皮乌斯之家 /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荷兰风格派

  Café L’Aubette/ Theo van Doesburg. Image Courtesy of Wikimedia user Claude Truong-Ngoc

  荷兰风格派成立于1917年,在1917到1931年间达到高峰,名称 De Stijl 的含义就是荷兰语的风格。风格派将设计简化至纯粹的形状和色彩,用横线和竖线的几何构成与黑、白及三原色作为主要创作元素。由荷兰设计师特奥·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出版的同名杂志《风格》也是当时风格派的主要舞台。

  施罗德住宅 / 赫里特·里特维尔德奥贝特咖啡厅(Café L’Aubette)/ 奥·凡·杜斯堡

  建构主义

  ? Denis Esakov. Image

  建构主义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早期的苏联,与西欧包豪斯和风格派并行发展。建构主义将技术创新和俄国未来主义的影响相结合,创造出抽象几何形式的体量。著名俄国建构主义建筑师包括埃尔·李西茨基( El Lissitzky)和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二人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主要为设计方案和未建成建筑。

  叶卡捷琳堡(Yekaterinburg)建构主义建筑简史聚焦:建构主义先驱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Konstantin Melnikov)共产主义乌托邦:叶卡捷琳堡的建构主义建筑

  表现主义

  Grundtvig’s Church / Peder Vilhelm Jensen-Klint. Image Courtesy of Flickr user Flemming Ibsen

  表现主义自然生物形态般的、富有生命力和生物情感的建筑形式与同处于19世纪10到30年代的包豪斯简洁的线性造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现主义由德国、荷兰、奥地利、捷克和丹麦的先锋派发展而来,探索了由钢、砖和玻璃等建材大量生产引发的新技术的可能性,以及对异形建筑的想象和乌托邦构想。

  格伦特维教堂/ Peder Vilhelm Jensen-Klint大都会碎片:柏林表现主义历史AD经典:现代工业和装饰艺术博览会

  20世纪中期风格

  功能主义

  Renovation of a Functionalist Villa Indian Ship / Idhea. Image ? BoysPlayNice

  功能主义形成于一战之后,其风格与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紧密联系,主张建筑的设计应反映其目的和功能。20世纪30年代,随着功能主义思潮在德国、波兰、苏联、荷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蓬勃发展,建筑改善城市物理环境的理念逐渐渗透入形式追随功能的中心思想。

  功能主义别墅改造印度船 / Idhea

  极简主义

  Barcelona Pavilion / Mies van der Rohe. Image ? Gili Merin

  以密斯·凡得罗等为代表的极简主义建筑由20世纪20年代的荷兰风格派和包豪斯发展而来,强调将设计简化至简单去装饰的基本组成元素,从而探索事物的本质。其建筑通常由纯粹的几何形态,不加修饰的建筑材料,重复元素和简洁的线条构成。

  巴拉干公寓 / 路易斯·巴拉干巴塞罗那展馆 / 密斯·凡德罗

  国际风格

  Villa Savoye / Le Corbusier

  国际风格一词由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和 H·R·希契科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在1932年他们共同策划的现代建筑国际展览中首先提出。在欧洲早期现代主义准则的演变阶段,国际风格描述了欧洲现代主义向国际舞台尤其是美国扩张的时代。国际风格的简单几何和去装饰的特点在美国本土形成了标志幕墙、平屋顶和大面积玻璃的体积庞大的摩天大楼。

  萨伏伊别墅 / 勒·柯布西耶西格拉姆大厦 / 密斯·凡德罗联合国大厦 / Wallace K. Harrison

  新陈代谢主义

  Nagakin Capsule Tower / Kisho Kurokawa. Image ? Arcspace

  形成于日本战后的新陈代谢派将巨构建筑和生物组织的有机生长相结合。受马克思思想和生物过程影响,包括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和槙文彦等人在内的年轻设计师群体在1960年发表了他们的新陈代谢派宣言,从此进入公众视野。新陈代谢派建筑具备模块化、预制化、适应性等特点,并常伴有完备的核心基础设施。

  中银胶囊塔 / 黑川纪章静冈广播中心 / 丹下健三菊竹清训的天空住宅:当柯布西耶遇上新陈代谢派

  粗野主义

  The Barbican Estate / Chamerlin, Powell and Bon Architects. Image ? Joas Souza

  粗野主义始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建筑师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夫妇。最初由和勒·柯布西耶相关联的法语Béton brut一词发展而来,意为粗糙的混凝土。粗野主义建筑体量庞大、几何稳固、外形奇特,并以标志性的露面混凝土作为建筑外墙,常用于建造政府项目、教育建筑或高层住宅。

  伦敦南岸国家大剧院/ Denys Lasdun巴比肯村屋 / Chamberlin, Powell and Bon Architects圣玛丽大教堂 / Gottfried B?hm普伦蒂斯妇女医院 / Bertand Goldberg

  20世纪后期风格

  后现代主义

  The Portland Building / Michael Graves. Image Steve Morga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发展至20世纪中期,国际风格的简明线条和功能主义直白的功利主义美学在美国和欧洲城市愈发普遍。伴随着新一轮和现代主义运动一样包罗万象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建筑彻底颠覆了现代主义的核心价值,致力于复兴历史传统,创造更加契合地域语境的设计。

  波特兰市政厅 / Michael Graves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 / 詹姆斯·斯特林博尼范登博物馆 / 阿尔多·罗西

  高技派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 Richard Rogers. Image ? conservapedia.com

  高技派建筑,又称结构表现主义,是将科技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现代主义晚期风格。该风格采用先进材料和科技,突出设计和建造的透明性,通过暴露建筑构造表达结构和功能之美。建筑特点包括悬臂楼板,无内部承重墙,设备外露和可调整空间等。

  蓬皮杜中心 / 伦佐·皮亚诺工作室 + 理查德·罗杰斯香港汇丰银行 /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伦敦劳埃德保险大厦 / 理查德·罗杰斯

  解构主义

  Vitra Design Museum / Gehry Partners. Image ? Liao Yusheng

  解构主义建筑由后现代主义派生而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建筑形式打破常规意义上的平衡性、连续性和对称性。解构主义通过非线性的建筑表皮创造出扭曲移位的空间元素,从而实现不可预知性和可控的混乱。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 / 弗兰克·盖里建筑事务所维莱特公园 / 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西雅图公共图书馆 / OMA + L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