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四川旅游大型演出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

时间:17:47:18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17评论:0

  1. 四川特色演出

  四川川剧院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八点开始,晚上十点结束。

  2. 四川特色文化表演

  四川传媒学院有播音与主持艺术(综艺节目主持)、播音与主持艺术(英汉双语播音)、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影视配音)、表演(时尚演艺)、表演、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体育舞蹈)、舞蹈表演(健身舞蹈)等专业,以下是具体名单一览表,供大家参考,由于专业设置可能会变动,正式填报时需要以学校最新公布的数据为准。

  3. 四川特色演出有哪些

  我国的四大主要戏剧剧种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

  1.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为中国戏曲剧种之首

  。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2. 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 乎都有评剧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评剧俗称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戏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3.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是在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后与传入河南的昆曲和秦腔等剧种相结合而成,二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4. 越剧又称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发展于上海,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中华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1942年10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对传统越剧进了全面的改革,称为“新越剧”。新越剧改变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一变为哀婉舒缓的唱腔曲调,即“尺调腔”和“弦下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和“弦下腔”的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后来这两种曲调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袁雪芬、范琐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4. 四川音乐表演

  数码媒体艺术系创办于2003年,原为艺术设计专业下设的数码媒体艺术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于2012年纳入教育部本科目录,四川音乐学院成为国内第一批获准招生的院校,是四川省高校中开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最早的院校之一。

  截至2021年,已毕业本专科学生共计1338人,硕士研究生48人。现在校本科学生共计354人,硕士研究生5人。专兼职教师共计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3人,硕士以上学历17人(含艺术学硕士、工科硕士)。教学科研场地1300余平米,实验室场地600余平米,教学科研设备共计1500余万元。师生作品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大赛中获奖80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厅级以上大创项目与科研项目50余项,完成社会服务艺术实践项目30余项。

  2016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授牌,联合成立“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6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数字媒体艺术开放式研发中心”;2013年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体感创新实验室”。同时加大与行业接口,作为发起单位,成立了“四川省数字媒体艺术协会”,经民主选举成为首任会长级单位以及处单位。据2017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我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西部公办院校中唯一被列入“中国高水平专业”的院系,专业星级为四星,地区排名第一,也是本专业全国八所第一档次院校之一。

  本专业是信息时代的新兴专业,是构建在数字技术平台上的艺术,其艺术形态具有多样性、立体性、互动性。数码媒体艺术系以“学科前瞻性,市场适应性”为原则,依照教育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开展教学,专业下设三个教学方向:数字影像与网络视频设计、数字交互与信息服务设计、数字网络与虚拟空间设计。

  5. 成都特色演出

  位于成都永丰立交桥畔的芳沁街,素有成都“最文艺的50米街区”之称——2007年1月,K空间在芳沁街初开;2007年9月,千高原艺术空间在此落户,加上同在2007年开业的小酒馆芳沁店,短短50多米的距离,便集纳了两家优秀艺术机构和一家知名音乐演出场所,使得芳沁街日渐出名,在许多成都市民乃至外地游客心中都留下了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