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三月不知肉味 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

时间:22:10:15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5评论:0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什么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zhidao《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专“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属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什么?

  【释义】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复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制不放在心上。

  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拼音】sānyuèbùzhīròuwèi

  【出处】百《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度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

  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应知用】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道迷于韶乐的这段佳

  话。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赏析:孔子的音乐素养相当高,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有着穿越时空的感召力,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灵,修养心性。

  《韶》乐是赞美舜的乐章,是当时的经典古乐。孔子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对于音乐教化的重视。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论语·述而》。

  原文节选: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3、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4、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那个年代肉不是人人都能吃到的百。

  是富贵人家才能吃得到的美味。

  孔子在齐国听《韶度》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问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答这么高的水平。

  是说韶乐太好听了,以至于孔子废版寝忘食。

  后来用三月不知肉味来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权。

  前面的理解好像有误哟。古人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所谓“肉”,意思是“徒口歌唱”的意思。论知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的《韶》乐,在孔子的意识里,觉得丝竹演奏始终不如徒口演唱来得好听,没想到听了《韶》乐的演奏竟然改变了他以前的认识,所以发出感叹说,“想不到(丝竹演奏的)音乐道的美妙达到了这种境界啊。”,让他接连好几个月,听丝竹之声都没有感觉了。不是说他接连几个月吃肉都不知道味道了。那也太牵强附会了吧。音乐跟吃肉有什么关系呢?你看我们现在舞台回上的演唱,报幕人会说,歌唱者某某某,伴奏某某乐团,所以乐器(古代主要就是丝竹)也只是伴奏而已。伴奏伴奏,只是一个伴随,而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歌唱家的“徒口歌唱”,即古答人说的“肉”。这样我们再回过头去理解孔子的话,就更明白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什么“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什么“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什么?》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

  文章《“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什么“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什么?》整理和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与分享传播,文中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请自行甄别真伪!

  文章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