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齐越 1947年冬

时间:13:21:05作者:admin分类:实践浏览:20评论:0

文/张献伟 刘晓晨

太行山区涉县有一个小山村,叫沙河。

村后有几排窑洞,是北方农村常见的黄土崖头挖出的窑洞。

谁曾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几排不起眼的土窑洞,上世纪4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却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有着特殊的历史关联。

转战陕北期间,被新华社同志亲切地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级别最高的记者”的毛泽东,后来说过:“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

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

”而当时的新华总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就在涉县沙河。

太行窑洞里的“陕北台”,及时播发远在陕北的党中央、毛泽东的重要指示,为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诞生发挥了“不亚于十万精兵”的号角作用!

太行窑洞里的“延安声音”

1946年秋冬之际,毛泽东、党中央高瞻远瞩,料定国民党军队会大举进攻延安,确定了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方针。

11月下旬,周恩来主持召开战备会议,作出“即使在战争条件下也不要中断广播”的指示。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兵力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两块根据地,胡宗南部25万大军进攻延安。

毛泽东决定撤离延安,和周恩来、任弼时组成前敌委员会转战陕北,并指挥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被迫停播。

广播电台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声音,向国统区及国民党军队宣传的重任。

远在千里之外的涉县西戌镇沙河村邯郸新华广播电台,这个靠改装国民党飞机导航仪作电台发射机、用木炭发电的电台,早已奉命做好接替播音的一切准备。

3月29日晚,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突然接收不到来自陕北的声音。

为确保党中央的声音一刻也不中断,邯郸台立即决定以陕北台的波长播出《兄妹开荒》唱片,然后反复呼叫“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并重播青化砭大捷的消息。

次日,邯郸台正式接替陕北台播音。

从此,“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沙河村一直播音到1948年5月23日。

一年多时间里,“来自陕北延安的声音”,随着道道红色电波,从太行山麓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共中央对外广播的唯一通道。

◆廖承志

1947年7月中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廖承志率队,经过100多天的长途跋涉,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等新闻宣传队伍分三批到达涉县西戌镇,至此延安、太行两支新闻宣传队伍实现会师。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与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合二为一,新华社全面接管新华临时总社,担负起面向全国的宣传任务。

在距离沙河两公里的西戌村,有一座幽静的四合院,那里是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以及新华总社的编辑部。

新华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重要新闻和评论,初稿写出后要用密电发往陕北延安,经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审定后再发回太行,然后正式广播出去。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这一熟悉的声音响彻在太行山的上空,也响彻在全中国的上空。

胡宗南费尽心机想要在陕北一举摧毁的中共宣传舆论机关,代表共产党的喉舌、起着重要宣传导向作用的新华社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早已悄然转移到太行涉县的窑洞里。

1948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毛泽东到达西柏坡,新华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之北移,到达平山县。

太行窑洞里的“十万精兵”

涉县沙河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红色电波,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有力配合了我党的战略决策,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给蒋介石国民党以沉重打击,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掩护了党中央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行踪,减轻了新华社、陕北台向太行转移的压力。

进入延安空城的“西北王”胡宗南,在面对国民党中央社记者采访时,大言不惭地说已将中共“所恃做宣传工具”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相关设备全部缴获。

而涉县沙河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及时投入播音,致使国民党军无线电测向人员产生了很大疑惑,不敢指认“陕北台”已转移到太行山区。

西北野战军俘虏的国民党一无线电测向台台长供认,3月29日到30日发现陕北台已转移到东南方向,但认为不大可能,如从实报告,怕受到惩罚,结果谎报陕北台已转移到延安西北方向。

蒋介石对胡宗南大为光火,严厉训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转移的行踪及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地址。

当国民党费尽周折得知在沙河时,连续派遣飞机进行轰炸。

由于村子太小,地图上没有标识,敌人多次疯狂轰炸邢台市沙河和武安冶陶,闹了一出“真假沙河”的丑剧。

积极创建对外广播英语频道,广泛号召海外人士支援中国革命。

1947年9月11日,涉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打破敌人的新闻封锁,用英语向全世界传达中国革命的真实信息,创造了新中国英语播音的历史。

魏琳成为新中国英语广播第一人。

英语频道开播时,南亚、东南亚地区可以清晰地听到广播,气象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欧洲、北美地区可以听到中国共产党对外广播的声音。

从涉县这个小山村走向世界的英语国际广播,为宣传我党的政策主张,赢得国际的认可和支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里,还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红军回来了》,进行了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文艺晚会直播,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人民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信心。

◆邯郸新华广播电台部分人员在沙河村合影。

首播“五一口号”,揭开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新的一页。

1948年初,解放战争形势高歌猛进。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前,廖承志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询问需要发布的重要事情。

这封简短来电,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崩溃,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该是对外公布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提出新中国政权蓝图的时候了。

毛泽东思绪万千,提笔将“五一口号”初稿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同时划掉了“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一条。

修改后的“五一口号”,一共23条。

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由新华社正式对外发布,新华广播电台进行广播。

“五一口号”迅即凝聚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建国热情,纷纷发出通电,响应号召。

这是中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太行窑洞里的“新闻人物”

西戌沙河,是新中国红色新闻文化事业的重要成长地和转战地,被誉为红色新闻文化之乡。

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先后在这里转战或创办。

新华社出版的《影响新中国新闻媒体事业60人》,其中有40人,包括廖承志、齐越、钱家楣、魏琳等新闻界的一大批老前辈在这里战斗工作过。

他们手握刀笔,面对话筒,以战士的姿态,在另一个战线上拼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滕代远陪同陈毅到沙河看望电台人员,热情勉励大家:“我们当兵打仗是在战场上慷慨激昂地牺牲,你们做新闻工作,是一点一滴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钱家楣

受到毛泽东称赞的女播音员钱家楣,1947年5月9日刚刚18岁。

作为第一个从延安到达太行山的播音员,她那饱满坚定、激情澎湃的播音,像一颗颗炸弹落入敌人的心脏。

我军在撤出延安之后的短短40多天里,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大捷,消灭了两万多敌人,活捉了三个旅长。

钱家楣用利剑似的声音播出新华社述评《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胡宗南》:“胡宗南这个‘西北王’的好梦必将破灭在西北,命运注定这位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其一生恶事,必在这次军事冒险中得到清算,而且这也正是蒋介石法西斯统治王朝将要灭亡的象征。

”她的声音穿越时空界限,传到长城内外,传遍大江南北。

毛泽东在安塞王家湾听到钱家楣那激昂的播音后,动情地讲道:“这个女同志好厉害哟!骂起敌人来义正词严,讲到我们的胜利也很能鼓舞人心,真是爱憎分明。

这样的播音员要多培养几个。

”蒋介石在南京火冒三丈,还有什么比这声音的力量更能让他气愤和心烦呢?而此时的胡宗南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1947年8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开展评功运动,钱家楣被一致评为一等功臣。

◆齐越

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男播音员、新中国广播事业奠基人之一齐越,1946年10月任晋冀鲁豫机关报《人民日报》编辑;1947年8月,调往涉县沙河村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生涯。

他的播音气势磅礴,坚定豪迈,爱憎分明,准确生动,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齐越与丁一岚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进行了现场直播。

齐越回忆说:“我们用生命播音。

我们在话筒前见证了新中国诞生前的浴血奋战,我们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们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