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魏碑 我是这样回答的

时间:13:10:58作者:admin分类:娱乐浏览:12评论:0

天哲按:这篇来源于书法聚焦的文章,感谢原作者之外,我以为该文值得书法爱好者研究!

研究什么?

一,书法到底是什么样子?

二,写字到底是如何写?

三,作为艺术的书法与写字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对于很多爱好者而言,并没有搞清楚书法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绝对知道写字如何写,至于作为艺术的书法与写字之间有多大的差距,他一定不清楚!

一位朋友在书法展览观展时问:为何魏碑的入展率高?为何唐楷的入展率低?

,也许错,也许有道理:“我认为有人把唐楷写得机械化、刻板化、整齐化、工整化等等,就如把一个人用模子套起来,也如当下的教育一样把一个个活波可爱的孩子变成听话刻板的打工流水线上的人!更何况很多唐楷易于机械化、刻板化、整齐化、工整化!魏碑则不,每一个字,每一根线条,都如运动中的运动员,有态势,有力感,有动感!”

好了,书法就是把死的东西活起来!

写字就容易把活的东西写死!把运动中的运动员该有的态势、力感、动感机械化、刻板化、整齐化、工整化!

天哲编辑这篇文章,不是让大家学书法学习成这个样子,而是期望大家认识到艺术不能这个样子!知道坑仔哪里,才能便于避开坑!

来源:书法聚焦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

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

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

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北魏时期,特别是迁都洛阳以来,尚武之风渐衰,转而崇尚儒业,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

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喜润色金石,于是刻碑之风继东汉之后愈演愈烈。

当时人死后若无人树碑立传,对于一个高门大族出身,而又显赫一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北魏太武帝东巡碑(局部)

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颂德,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

正如《书林藻鉴》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北魏楷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

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

第二阶段是从宣武帝开始,楷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减弱隶书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新兴书体的各种本体特征正在不断完善。

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一点在南北两大地域的书风表现中还是有差异的,北方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

第三阶段约于孝明帝时开始,书法体势复归平正的倾向更趋明显,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

我们看看第三阶段的《鲜于仲儿墓志》局部,相对森严,但是依旧不失肆意浪漫本质:

从书体形制上细分,魏碑书法大体上可分为碑版、摩崖、造像、墓志四大类。

其中墓志与造像书法尤其值得关注。

墓志书法不仅出土数量壮观,且风格种类繁多,写刻亦良莠混杂,书者都是名不见经传处于社会较低层的属吏,行款不整,或稚拙古朴,趣味盎然;或方笔峻利,体势雄强;或浑劲姿媚,精到细腻。

北魏造像记的绝妙之处在于其不可端倪的千变万化。

你无法找到这些民间写手与刻工书刻的规律性,他们信手写来、随意刻下,人的真性情也就在这毫无遮蔽的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北魏的造像记中,我们几乎可以窥见他们无拘无束的浪漫情怀。

巨大的风格差异使我们无法用一种范式去规范,去整合,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更加感受到创作的自然和可贵。

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的真谛所在。

从这中间,我们感到了书写的快乐,也正是因为北魏造像记的这种变幻莫测、自然妙趣,至今让人醉心不已,流连忘返。

再看看下面的这个作品,也相对鲜见:

这个也是相对鲜见,叫做《吐谷浑墓志》,我们看看细节:

北魏石刻不乏书法精美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书风稚拙、刻工“粗劣”的作品,其刻手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或没有文化的工匠。

他们的“误读”、“误刻”,导致了总体风格上的“粗率”、“拙劣”,因而往往被清朝以前的书家所不重。

清乾嘉以后,随着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惊奇地发现,正是这些被“误读”、“误刻”的碑石文字恰恰有着无拘无束的天趣和勃勃生机。

今天北魏石刻无疑已成为人们创造新的表现语言的一种源泉。

民间味、刀石味十分浓郁的“碑中奇葩”—《爨宝子碑》,

潇潇洒洒,毫无顾忌,

你难以想象这是用刀雕刻的。

北魏书法种类繁多,举不胜举,这些数以万计的墓志刻石作品,给我们研习魏碑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康有为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

”可见南海先生对魏碑的推崇。

对魏碑的学习,首先要宁拙毋巧,但对一些朴陋、荒率、生犷、支离、稚拙的作品则只可取其意而不可徒以貌似为尚,亦可结合一些魏晋六朝时的写经、残纸等墨迹来研究六朝人的笔法并恢复原来的笔意,在表现金石趣味的同时,还要强调“写”的作用,即透过刀锋看笔锋,把古人刀刻的作品用毛笔写出笔墨情趣。

也就是说我们学习魏碑书法有个去粗取精、纯化雅化的文本转换过程。

前辈大家都是从这种文本转换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同时由于魏碑书法自隶书演化而来,其中蕴涵了大量的隶书笔意,因此学习魏碑如果有汉隶的基础,必定事半而功倍。

猜你喜欢